浅议如何指导学生有效课外阅读
2013-04-29郭瑞霞
郭瑞霞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每个小学生在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至少达到145万字。新课程标准还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对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学生明显达不到这样的标准,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阅读环境、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和阅读评价四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阅读环境;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是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更是人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在课外读物的选择、阅读指导等方面,需要我们教师引领、激励、示范和反馈,加上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提升阅读的乐趣。
一、营造宽松氛围,创设自由环境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霍特在他的《孩子为何失败》一书中提到“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就像手持照明灯瑀行于夜森林的人一样。他的照明灯照到哪里,被照到的生物就马上警觉他的侵进,于是便失去了在黑暗中那种活跃自如的动作。因此,他在照明灯下所看到的情形,并非是原来的面目,而是早已经被调整过的行为。换句话说,只要他提着照明灯走路,他就永远无法看到森林里夜晚的真正景况。”
为什么大家经常抱怨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书籍,在不同学生中会形成完全相反的阅读效应?那些真正热爱阅读的学生必定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展示黑夜中森林景况的一群人,反之那些不能发自肺腑之心喜欢阅读的学生,也许能凭着一时的运气取得看似好的阅读成绩,但终究会在失去探照灯后恢复原形。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萧伯纳在《凯撒与埃及艳后》中提到的:凯撒允许仆人随便说自己想说的话。凯撒告诉埃及艳后:“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他们的本性。”教师要做的也就是了解学生的本质,努力创设轻松、有趣的阅读氛围,应该在学校允许的范围内给学生阅读以最大程度的思想、言语和行动上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决定阅读内容、阅读进度、阅读模式能取得比教师强制要求更令人满意的结果。
二、积极创设读书氛围努力寻找读书资源
要让学生爱上读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有效地运用空间资源,积极创设优良的阅读环境,营造愉悦的读书氛围;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建精神宝库,成立图书角;让没有生气的教室墙“会说话”,贴上学生自己的作品,比如剪贴、小报、优秀习作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会说话的墙”让那些没有耐心读书的学生停下了追逐吵闹的脚步,逐渐聚集起了一批“墙迷”,进而培养起了一批“书迷”。书源是课外阅读的前提条件。我主要采用建立“图书银行”和推行“图书漂流卡”的方法,以此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为他人读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建立“图书银行”
努力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积极创设优良的阅读环境,营造愉悦的读书氛围。为了让学生更快读到新书和好书,我们建立了“班级图书银行”。在开学初,我号召学生把自己的书存入“班级图书银行”。为了使自己的书能让同学们喜欢,引领学生将自己的书籍暂时存到班级里,由班长担任“行长”,负责管理班级图书,由班干部登记造册,管理借阅,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2.推行“图书漂流卡”
为了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知识基础,分享阅读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学习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郭学萍老师的做法,设计“图书漂流接力卡”。这张“图书漂流接力卡”就贴在每本书的扉页,由“漂流首席”填写书名、作者名和推荐理由。当这本书进入“班级图书银行”后,就开始了它的旅行。每一个借到这本书的同学,都要求在表格上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言”。至于“读后感言”的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强求。每个月由“行长”统计每一本书的漂流故事,看看哪一本漂得更远,参与阅读的人更多。图书漂流是一个分享快乐、传递友情的读书游戏,它为传统的阅读推广赋予了更加贴近儿童特点的游戏形式。
三、教给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就能逐步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经反复训练可以成为天性中的一部分。林语堂在谈读书说道:“读书须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可作为我们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一面镜子。
1.培养查阅的习惯
词典是打开语言大门的钥匙,它是不会开口讲话的老师,从读音到用法,它能让学习者认识、了解每个词。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迅速地查需要的词;然后教会学生如何选择所需要的词义,要求学生把词条中所给的解释从头看下去,一直找到这个词在句中所需要的词义;还要提醒学生注意在例句中这个词的确切意义是什么。通过在学习中随时查阅,学生改掉动辄就求助于人的不良习惯,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确证疑惑。在此基础上,再由老师来指导,就能加深记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查阅工具书,还可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两得。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难以认识、理解的字、词、句及查阅工具书,直到弄明白为止。如有辅助资料应尽量参照、查阅、以加强理解。
2.培养批注的习惯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文中不理解和值得揣摩和探讨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勾划出来,以便过后再思考。同时,要求学生对领悟之处也作特定的标识,以备忘却,必要时还可用几个简单的词进行旁注。
3.培养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将文章的内容浓缩在小小的卡片上,将书读薄,将优美的语句或新了解的知识摘抄下来,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4.培养思考质疑的习惯
“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促进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或新的见解。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遇到问题,老师要鼓励他们敢疑,善疑,使他们养成敢于质疑的好习惯。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常以学生们没有问题作为一堂课的圆满结局,而很少顾及学生如何提出疑问。实践证明,这样是不正确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老师要指导学生会发现问题,题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从而提出新的问题并尽力去解答。
5.培养与他人交流阅读心得的习惯
交流可以使模糊的问题清晰,可以触发出新思想的火花,交流心得可以领悟整体、体味局部,并充分体验到读书的乐趣。
总之,书籍作为一种传播人类文明的特殊载体,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作为掌舵人的语文老师,有责任超越课堂,带领学生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引导他们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只有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书籍的墨香中汲取养分的人,才是一个充实的精神富翁,才会成为知识海洋中的弄潮儿。
参考文献:
[1]马芯兰.观察阅读与小学生作文.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
[3]姜兆臣.韵语教学指南.辽宁民族出版社,2001,(8)
[4]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实验稿)
[5]李运菊.课外阅读总设计,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