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课外“甘泉” “养”语文能力
2013-04-29王雪莉
王雪莉
【摘 要】语文,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语文,不能只孤立地去读语文课本。语文程度的提高,得力于课外。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加强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联系;提高自身整合意识,进行课堂拓展;把每组的日积月累当作课内外阅读知识的触点;让课外阅读进课堂正确地管理、合理的评价是学生语文能力成长的动力点。
【关键词】课内;课外、阅读、语文能力、提高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特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跟我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语文,不能只孤立地去读语文课本。《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阅读,要求在整个初中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明确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由此看出课外学习对于语文的重要性。
语文程度的提高,得力于课外。尽管这句话不完全正确,但是有意识地把课外知识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把目光从课文引向课外,这是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分析课文,学生或认真听讲,或进行摘录,课堂似乎成了一个机械式的作业工厂。如何让丰富而又营养的课外知识与书本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呢?
一、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加强学生课堂内外阅读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使学生掌握深刻而牢固的知识,就必须使学习有个巩固的“大后方”。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老师讲的一个新概念,他就会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课堂内容也就具有了更大的魅力,反之,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生来说,他会变得更加迟钝。
因此在文本的学习之前,就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构成,有时还要建构一个巨大的“知识大后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开国大典》时,课前介绍了如《多收了三五斗》这样有关农民悲惨命运的小说,阅读毛主席的有关事迹。上课时学生阅读到群众凌晨就出发,那份对新中国成立的期盼和激动之情油然而生,不需要老师更多的言语引导,他们就理解了。谈谈你对“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时,有的说“五星红旗升起来说明我们新中国成立了,农民们将会过上幸福的生活了”,有的说“我觉得这句话读起来非常激动,令人振奋”……有了这样的感受,文章读起来才会有声有色。在学习说明性文章,如《鲸》、《松鼠》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知识,扩大了视野,课文的阅读,更是信手拈来。
让学生开始阅读的第一步,走向课外的第一步,教师就是一把推手,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点,给他们打开一扇门,走出去,也能走进来。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整合意识,进行课堂拓展
课内外的学习是辩证统一的,他们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相互链接,相互融合。现在提倡大量的阅读,只读教材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教师不能只手握书本,教师也要有整合课内外资源的意识,不局限于教材,开拓视野的能力。教师掌握丰富的信息,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适时恰到好处地引导。在词语的理解上,教师可以以其故事,促进理解;在古诗的教学中,带着作者的情感、作者的故事,领着学生走进课文。在每一主题的教学中,可以不失时机地在写法上、在主题上,进行举例、对照式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中那位父亲近乎疯狂地挖掘了三十二个小时。在学生第一遍中感受不深,甚至没有感觉,那么引进想近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不但提升学生的感悟,而且多维度地学习了文章的细节、对话等表达上的技巧。于是,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的一位为救自己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母亲的文章为例,对比学习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同时在文章的写法上进行借鉴学习。
三、每组的日积月累都是课内外阅读和知识的触点
在每组教材的园地里,都有一个日积月累。这里的内容是本组课文内容的总结,也是课外延伸的桥梁。
比如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文都是与“读书”有关的:《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走遍天下书为侣》等都在指导学生培养读书的习惯。而“日积月累”是以“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等五句与读书有关的名言让学生认识读书的重要性。在教学时以此为基点,联系课文理解句子,再进行拓展,寻找与這五句话有关的故事并进行阅读,从“文”中来到“文”中去。再如第七组是《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等饱含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文章,而日积月累是“临危不惧、勇往直前、前仆后继、中流砥柱、力挽狂澜”等十六个描写英雄气概、英雄精神的成语,这十六个成语都比较抽象,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上,说不出所以然。那么课堂就要以此为桥梁,把语文书中的故事与阅读过的英雄故事结合起来,从故事的阅读中感受这些成语的含义。这不仅理解了这些比较抽象的词语,还扩大了阅读的面。
孤立,从来不能学好语文,学语文要讲究联系,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联系,要丰富手段,教学中穿插各种故事,学生要贯通这种联系,化单一为立体,只有这样内外结合才能掌握她。
四、让课外阅读进课堂
在课外学习的路上,总有不少学生力不从心:缺少学习的动力、没有合理的学习方法、阅读的内容无从选择,他们有的渐渐地失去了兴趣。课外阅读活动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带着更大的兴趣甚至是阅读的冲动走出课堂。可以进行阅读指导课、阅读推荐课,阅读欣赏课等,如:
让学生阅读《西游记》时,以学生熟悉的动画开始……
“刚才我们看了这个故事叫?”
“三打白骨精”
“三打,怎样三打呢?”
“唐僧和他的徒弟经过一座山,山上住着一个狡猾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村姑、老婆婆和老公公、老丈,全被孙悟空识破。”
“吴承恩先生又是怎么描绘的呢?”
展示原著内容,找出你认为描写的出色之处。
通过这种演和文结合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原著片段,领略原著魅力,让学生明白更美妙的文字在原著中;引导学生借助学过的方法、写作手法,了解原著的写作特点。通过这样的手段,把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也使学生会去领略原著的文字魅力。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入手,进行拓展,并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交流收获,视角的不同可以让相同的故事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这是一种由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迁移,是课文学习的延伸,也是语文能力养成的重要方式。
这些阅读课使学生懂得去读、指导该怎么读,读找到了方向,也就有了真正读下去的兴趣。
总之,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养成需要一个自主的长期地过程。课堂里要给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空间,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将课本和课外学习结合起来。所以,学生需要用宽广的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作学习语文的背景,要让学生多走向生活,走向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不断感悟、积累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而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既要教师学会整合,又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面,善思的能力,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天宝著.《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
[2]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3]李景阳主编.《语文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