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学”外“用”,演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精彩
2016-11-14刘军
刘军
[摘 要]相对于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具有信息容量更大、实用性更强等特点。在高年级,我们要引导学生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让他们从图文等文本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课内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具体技巧、方法,并且积极在课外实践中运用,读写结合,自行设计非连续性文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课内 技巧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4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教材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这一点来看,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能够提取有用的信息。为此,教学非连续性文本,应该在课内习得方法,在课外进行运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立足课内,习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教材只是个例子,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来说更是如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重点从其工具性的角度出发,通过对非连续性文本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从中搜集有用的信息,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从中习得方法。
图画,在学前阶段孩子就频繁接触,但是进入小学阶段,我们反而不太重视引导他们读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从编者的角度来看,图画是学习的一部分,这从小学教材中大量的插图可以看出。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插图这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资源,尽可能引导学生先从插图中得到信息,再去阅读文字验证信息。
比如,教学《桂花雨》这一课,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小姑娘摇桂花的动作、表情,并且想象其心理、语言等。这样,可以让学生从插图中得到信息,并且结合想象形成画面,与文字共同构建文本的内容图式。
表格,与图画相比虽然有点抽象,但其中隐含的信息更多。通过表格,可以全面考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跨越学科,从其他学科,比如数学、思品等引进图表材料,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二、拓展课外,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学习语文最终还要在生活中实践。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主要有统计图表、说明书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拓展课外实践,尽可能整合生活中的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给学生的“实习”创造条件。
小学生大多有吃零食的习惯,但是很少去关注零食上的包装。其实,零食包装上的说明书,属于非连续性文本,上面的“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表”等告诉学生很多信息。对此,笔者就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语文实践活动,主题是“看包装吃零食”,先进行分组讨论,搜集零食,然后进行观察交流,看看能够从中得到哪些信息。有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吃德芙巧克力。我看了配料表,知道巧克力的主要原料有白砂糖、可可液块、脱脂乳粉等。”……经过这一节实践课,学生发现通过这个小小的包装袋就能明白很多内容。这样,引导学生研读包装袋,研读其非连续性文本,这是对他们的一种保护。
三、读写结合,强化非连续性文本设计能力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阅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更要让学生尝试去写。笔者就曾根据一些非连续性文本材料,让学生自行设计非连续性文本。这样,一是便于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二是让学生深层次把握非连续性文本特性。
设计名片。名片学生很熟悉,但是怎样设计却很有讲究。教学连续性文本,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名片设计,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主题,与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多元对话。比如,《人类的“老师”》这一课,介绍人类从自然界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的理解,对人类从“老师”哪里学到的知识进行名片设计。其中,有一个学生设计了人类根据蜻蜓设计飞机翼翅的名片,并重点就“学习”部分进行了补充说明。
设计示意图。班上有不少学生爱拼玩魔尺。在拼玩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产生了新的玩法。为了对他们进行鼓励,同时也引导他们设计非连续性文本,笔者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玩魔尺示意图,张贴在教室里;如果其他学生看不明白,或者提出疑惑,可以进行修改。这样多次练习与修改,学生不仅能读懂示意图,而且还能设计示意图。
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懂其中信息,这仅仅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用非连续性文本准确表达意思,学以致用。作为语文教师要以课堂为点,以课外为线,提高学生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