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国企发展之问
2013-04-29赵凯
赵凯
在国家层面完成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之后,面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地方国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需要我们重新关注和审视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前4个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利润6891.3亿元,其中央企为5362.4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国企1528.9亿元,同比下降14.7%。从数据可以看出,与央企相比,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地方国企处境尤显艰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地地方国企无论在市场化推进方面,还是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之一。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们的国有企业离世界一流企业的距离还是比较遥远,我们的创新能力、市场反应能力、市场服务能力还是不足,特别对于资源、政策垄断能力明显不如央企的地方国企,面对宏观经济的偏紧,其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就显现出来了。很显然,在国家层面完成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之后,地方国企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思路需要我们重新关注和审视。
北京市属国企作为我国地方国企改革和发展的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性。为此,本刊专访首都创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刘晓光,深入探讨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下,地方国企如何应对决策,寻找生存发展之路。
开拓创新是立身之本
《投资北京》:国企特别是央企一直因政策优势和垄断属性而为人所诟病,因此推进国企改革的舆论呼声也一直比较强烈。但据本刊观察,并不是所有的国企都具有“靠垄断收割社会财富”的先天优势,尤其是对于地方国企而言,可能更多的是面对市场的竞争,以及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请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谈一谈您对地方国企改革与发展的看法?
刘晓光:与一些具有垄断资源的国有企业相比,地方国有企业少了一些先天优势,多了一点成长历练,有人说这是发展的劣势,而我认为这是一种财富。
首创集团成立于1995年,由原隶属于北京市计委、市财政局、市政府办公厅的17家经济实体重组建立,业务分布在100多家中小企业之中,涉及的行业40多个,几乎包括除了学校和医院之外的所有行业。成立之初,一无周转资金,二无盈利产品,三无核心产业。在最困难的时候,账面上只有几百万元的现金。就是在这样的困难条件下,集团上下齐心协力、勇于拼搏,成功地迈出了历史性的五大步,确立了首创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第一步是盘活资产,创收还债。集团创立伊始,通过内部结构调整,盘活了存量资产,初步改变了严重的亏损状态。
第二步是两轮驱动,抢占先机。实施了“以投资银行业务为先导,以实业为基础,两个轮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战略,推进了集团主业的形成并取得超常规的发展。
第三步是业务整合,企业改制。通过重组和整合,初步形成了基础设施、城市地产、金融服务、工业科技、商业贸易、旅游酒店等六大业务板块雏形,并相继成功地实现了首创股份和首创置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的上市。
第四步是战略升级,明晰定位。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环境的严峻挑战,集团党委和董事会提出要“二次创业”,进一步明确“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的定位,集中力量打造“以水务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产业,以城市住宅为核心的房地产业和以投行并购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三大核心产业。
第五步是调整结构,做强主业。按照确定的三大主业,加快实施辅业退出。“十一五”期间,共调整退出企业52家,涉及的总资产53亿元。经过大幅度的战略性调整,目前首创集团三大核心主业的资产比例已占全集团总资产80%以上。
国务院国资委一直强调国企改革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首创集团算是首都国企市场化改制的首批企业之一,我们不能说这一步走得非常成功,但我们走过来了,活下来并且发展壮大了,用实践证明国有企业不靠垄断,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一样可以做的很好。从某个角度看,首创集团的历史就是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的历史,改革为首创的发展增添了无穷的活力。
本刊点评 提到国企,公众大都联想到的是“企业轻松挣钱、员工超高待遇”,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对于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股力量——地方国企,却是经过千辛万苦、披荆斩棘,才换来今天的发展局面。虽然说每一个地方国企发展特点各不相同,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但是每一个成功的地方国企,无不是在改革创新中洗礼,在市场化浪潮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投资北京》: 去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趋缓,不少企业受大势影响都出现了业绩的下滑,请问贵公司是否也受到了冲击?有何应对措施?
刘晓光:世界经济正处于调整时期,国内经济也不是很景气。首创集团的经营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困难的经济形势,我们加大力度拓展市场,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战略引领,狠抓内控建设,向市场要机遇,向管理要效益,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2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93.85亿,同比增长8.62%,较2011年有所回落;实现利润总额25.26亿,与2011年相比基本持平;净利润17.15亿,较2011年略有上升。
同时,首创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降低宏观经济对企业的影响。首创股份又以TOT方式获得了新的污水处理项目,首创股份旗下新环保能源公司在固废处理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首创置业积极探索“地产+奥莱”新模式,今年5月北京房山的第一家首创奥特莱斯正式营业,开业当天客流超过10万人。金融板块企业不断丰富产品类型,有效扩大优势领域市场份额,一季度实现了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8.1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7%的良好业绩。
本刊点评 地方国企同其他企业一样,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作为微观主体,更多的是要从战略、经营、管理上做文章。近期,安徽省国资委发文《关于进一步深化省属企业合作发展活动的通知》,让省属国企之间“互买产品”,地方保护主义抬头,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这是一种改革的倒退,但从中折射出地方国企发展的无奈,没有央企的先天优势,必须找到自己发展的路径。对于地方国企发展,企业自身必须从市场中找机会,在改革中求发展。如果一个企业失去了改革开拓创新的勇气,也就离衰败不远了。
要让企业与政府、社会共赢
《投资北京》:您认为地方国企应该离市场近一点还是离政府近一点?企业如何考虑未来发展定位?
刘晓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但作为地方国企,我们还有社会责任,不能忘记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市民和群众,更好地服务于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认为离政府和市场都得近,不能偏废,这二者是不矛盾的。企业的发展既要敏锐地抓住市场机会,果断投资获取收益。同时,作为首都国有企业,我们还要善于发挥地缘优势,从服务首都市民生产生活和为政府排忧解难的需要出发,创新机制,改革模式,努力发掘市场机会,实现企业、政府和市民三者和谐共赢的发展局面。这一点,我们已经付诸了实践。比如,我们开创性地与香港地铁合作,采取PPP模式参与了北京地铁4号线和14号线的投资运营,既为政府节约了资金投入,也为北京市民提供了非常优秀的“港铁服务”。
就目前的发展实际来看,我们将致力于把首创集团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综合投资运营商,让大家一提到首创,就能联想到清洁的空气和水,舒适的居住空间和环境,便捷的城市交通和优良的金融服务。因此,我们给首创集团确定的使命是:共建美好家园——为北京和全国城市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安全、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服务。未来几年我们要增强这方面的影响力,在我国加快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刊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高明华教授认为,“国企分为三类,公益性国有企业、合理垄断性国有企业和竞争性国有企业”,各类企业应该有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但无论哪类企业,从地方国企的成长过程来看,企业和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北京市属国企具有鲜明的部门特色,如首农、首旅、首发、首开等各类企业与行业主管机构关系密切,或者脱胎于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对于地方国企,尤其是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一方面向市场要利润,另一方面要以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手段,完成政府的委托,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实现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投资北京》:和其他的市场参与主体相比,您认为地方国企具有哪些优势和短板?结合企业的发展,谈谈如何能扬长避短?
刘晓光:国有企业和政府之间有切割不断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让国有企业有了较其他市场主体更强的政府信用,同时也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从优势上看,政府信用支撑为我们赢得合作伙伴、项目客户以及地方政府和市民的信任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了国有企业在市场化程度上和决策效率上还有明显的不足,这也是目前国企改革需要解决的重点。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推动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些方面的不足应该会有所改善,国有企业的发展也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身为一家在市场化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首都国有企业,我们一方面要在市场开拓和项目融资方面合理有效利用这种政府信用,把这种优势转化为企业实实在在的竞争优势。当然,也不能滥用这种信用优势,要优化管理,做精项目,做到真真正正能为集团创造效益,为社会创造价值,这也是企业经营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这种信用优势不断积累,为我们在市场经营中获取更多资源。这些年,在北京市国资委主导下,我们在理顺决策机制,提升管控效率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一套能够适应当前集团发展需要的内部管控体系。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强化市场意识,取得积极的成效,但是离预定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还将继续努力。
本刊点评 地方国企的最大优势就是有政府信用做支撑。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无论是老百姓,还是投资者、金融机构,还是更相信国企。这是一种无形资产,地方国企必须珍视这份荣誉,敬畏这份信任,以更高的效率,提供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让政府信用和国企发展都进入到良性的循环。为公众所诟病的是,一些国企滥用政府资源为企业牟利,躺着政府信用的温床上过着富足的日子,最后受损却是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的财富,而企业本身亦丧失了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投资北京》:结合企业的实践,您认为如何选择企业的发展方向、如何围绕着发展方向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刘晓光:目前,首创已经形成了“以水务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产业,以城市住宅为核心的房地产业和以投行并购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服务业”三大核心主业,业务布局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服务人口达到3000多万。我们之所以全力打造三大核心产业,形成目前的产业格局,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主观上看,首创成立之初,我们就面临着选择什么产业的问题。为此,集团上下开展了“首创的优势是什么?首创的发展依靠什么?”的大讨论。经过全集团一年多的充分讨论,我们紧紧抓住水务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毅然进军水务市场,并将水务产业作为集团的战略产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明确把房地产和金融产业作为们的核心产业。实践证明,首创集团三大核心主业的确立,对推动集团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三大核心主业上看,我们的水务产业在全国已经具备良好的品牌效应,首创股份的水务处理量多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国首位,打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管理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建设、咨询、管理经验,形成了颇具优势的竞争实力。从地产优势上看,首创置业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一直位居全国地产上市公司前20位,地产项目的运作、管理及融资能力在业内有较大的影响力。首创的金融产业,虽然规模不太大,但涉猎广泛,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类金融体系,对推动北京市金融业的发展发挥了一定区域性作用。
本刊点评 不同类型国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不同,每个企业都可以说出自己的企业优势,但最终判断标准还是体现在效率和效果上。公益性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能高效、低成本的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合理垄断性国有企业体现在是否在保持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成本,竞争性国企与其他市场主体无差异,关键就是看企业利润水平。国企的发展方向,有些是政策性的定向,有些是受历史沿革的影响,但最终的确立乃至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都是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优势的累积,经过长期实践和选择的结果。
《投资北京》:您认为企业应坚持主业发展还是多元化发展?如果选择多元化发展,如何考虑业务之间的衔接和上下游合作关系?
刘晓光:企业是按照多元化道路发展还是专业化道路发展,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从集团层面看,我们遵循的是有限多元的战略格局,既不是仅搞一个产业,也不是没有限制的搞多元化。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三大核心主业,充分发挥三大核心主业的协同效应。从二级公司层面上看,我们遵循着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全力推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专业化产业龙头或者领军企业。
从首创集团目前的经营实践来看,应该说三大产业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性。比如我们开创了“水地联动”的模式,在进行水务项目拓展的同时,充分运用地产开发优势,积极介入当地的土地开发,输出管理经验,同时通过地产项目反哺低利润的水务项目,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廉价而优质的服务。再比如,集团旗下的首创证券、创投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单元为地产公司参与重大项目开发提供融资支持,旗下的首创担保公司将优质担保项目推荐到创投公司等等,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集团各个产业单元本着“金融+实业,多元发展,业务协同”的理念,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业绩。
本刊点评 从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来看,一个企业发展一般会经历由小到大的过程,从做一个产业、一个产品,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但企业多元化发展需要以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和品牌作为依托。盲目多元化的结果就是“处处点火,都不冒烟”,把企业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消耗殆尽。地方国企由于地方政府的“父爱主义”,不断涉足各种领域,或者由于企业的兼并重组和拉郎配,逐渐就会主业不清,效益下滑。近几年的钢铁产业、光伏产业、风电产业一拥而上,这里面更多的是政府通过无形之手操作下的地方国企冲锋在前,但也往往导致地方国企完全脱离了市场的敏锐性,滑向亏损乃至破产的深渊。2012年A股亏损榜前十位,一半是地方的钢铁企业,这里面有经济环境的影响,但地方政府也难辞其咎。
积极参与本地经济的建设
《投资北京》:对于地方国企而言,一般都选择本地耕耘的战略,贵公司发展战略选择上更侧重于本地耕耘还是走出去?
刘晓光:多年来,我集团在立足北京市场的基础上,加快拓展全国乃至境外市场。目前,我集团的水务和房地产业已跻身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业务遍布全国,首创置业在17个城市都有开发项目,金融服务业务也具有了一定的区域影响力,正在把好的管理经验向外省市输出。去年9月,首创置业与法国夏斗湖城乡共同体签约,建设我国第一个位于发达国家的经贸开发区,迈出了首都国企在法国投资的第一步。
诚然,“走出北京”并非都很顺利,我们时常也会碰到壁垒,也会面临很多棘手的问题。但即使是这样,未来我集团仍会坚持主动地走出去,积极参与到全国乃至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因为我们认为,“本地耕耘”和“走出去”二者缺一不可。首都北京是我们的战略根据地,立足北京、服务北京、坚持“本地耕耘”是我们的使命责任,也是走出去的坚强基石;反过来,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为了更好地立足北京,服务北京。
本刊点评 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扩大市场空间,走出地区甚至走出中国,都应该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但是在不适合的时机走出去,对企业来说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地方国企首先应该立足本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后,向外拓展才具备基础和条件。
《投资北京》:您认为地方国企能否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积极甚至重要作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谈谈贵公司在这方面的思路和实践。
刘晓光:作为一家首都国有企业,首创集团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北京地区的业务。截至2012年底,集团在京津地区完成投资总量近5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148亿元。其中政府项目和政策性投资约100亿元,承担债务近10亿元,为市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担保超过300亿元。去年年底,集团旗下的京港地铁又与北京市政府签订协议,以PPP模式参与北京地铁14号线的建设运营。此外,集团还与北京市发改委共同发起成立首创北京新城镇建设基金,集中支持北京小城镇开发建设。目前已完成房山区长沟镇第一个土地一级开发项目,今年还将启动大兴区魏善庄镇的开发项目。
按照集团的总体定位,首创股份公司正以水务产业为基础,努力拓展固废处理、水务装备制造和环保工程建设等领域,全力向绿色环境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在金融服务领域,集团正积极搭建北京市农业投融资平台、北京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和北京市环境保护投融资平台等多个投融资平台,努力成为北京市专业化投资和资本运作平台。首创集团的发展战略是紧扣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我们相信,在现有基础上,未来我集团将在北京市的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中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自身的更大发展。
本刊点评 大多是地方国企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与政府紧密结合,完成政府分配的任务,另一方面要进行市场竞争,拓展市场空间。政府是提供公共物品为主,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两者看是对立,其实也有内在联系。国企在依托政府方面,要更多投入政府的项目,利润低但相对稳定。因此,地方国企应该与地区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这是地方国企的责任,也是地方国企的优势。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城市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新的发展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提出文化和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和文化是未来的主导方向,但很多项目找不到实施主体,市属国企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这些领域,谋求长期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