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动态生成 建构生命课堂
2013-04-29邵小红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所谓“动态生成性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照原先预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动态的学习过程中随机生成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让课堂更加的人性,更加的实际,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从理想设计状态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以赋予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动态生成”绝不等于无目标地随波逐流,而是要在明确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而有目的地安排教学流程,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充分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以及教学方式,将一些不可预测的实践作为课堂教学中稍纵即逝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更强的、更智慧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动态生成课堂的前提——宽松的氛围
对于课堂气氛的创设是一种多策略的准备,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根据自己对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综合技能、个性特征等多方面预先作深入的了解,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设计几个不同的教学板块,根据课堂情形随机灵活地变化。
1 确定一个适应学生的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人在音乐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在制定开放性教学目标时,除了共性目标之外,其他目标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2 设计一个适合环境的教学方案。教材只是为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学内容,而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广泛的,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点,对教学内容作灵活的预设,让教学内容更加接近学生,适合学生,让音乐课堂因为有了学生的投入焕发生命力。
二、动态生成教学的保证——和谐的环境
在新课程教育的课堂环境中,如何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成了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教师是教育的主导,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氛围和学生情绪,甚至教学质量。然而,教师也不是传统课堂中单线型的传授者,所以教师更应该以合作者、伙伴、促进者等更为平等的角色出现在当今的课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的沟通与互动,确保充满灵动的音乐课堂不断地生成。
1 师生互动,其乐无穷。记得学唱《你的名字叫什么》一课时,学生一问一答演唱,有个学生冷不丁向我唱道:“你的名字叫什么?”我便顺水推舟回答:“我的名字叫邵小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全班孩子都先用惊奇的眼睛看着我;然后每个学生眼睛中闪现出光彩,开心地加入到这一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中;最后,我们在师生互问中将课堂推向高潮。
试想,如果当时我出于师道尊严,没有及时回答这个孩子突如其来的问题或不能将自己从高高在上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严肃地加以制止,可想而知,孩子们的心从此会远离我,觉得老师是不可亲近的,使得课堂离轻松活跃的环境更加渐行渐远。我不但无意中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一道阴影,更重要的是我永远错失了如此绝妙的教学契机。
2 生生互动,激情无限。动态生成的课堂,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和创造性的解放。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主动地贯穿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
三、动态生成教学的依托——温暖的评价
作为一个老师必须时刻关注音乐课堂教学环节的评价,善于抓住课堂中每一个环节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适度的引导和恰如其分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动态生成性目标的达成,促使音乐效果的最优化。
1 把握恰到好处的评价时机。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突发情况,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通过智慧的教学语言,巧妙地评价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2 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预设的动态和生成的动态交互出现,层出不穷,为了使每一个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富有成效,老师应采用丰富多彩的评价方式,丰富课堂语言,让学生在如沐春风般的中肯评价中得到指点获得进步。如教师有声语言评价,肢体语言评价;学生有声语言评价,学生肢体语言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老师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交互的评价等结合起来,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公平、公正、中肯、有说服力,既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魅力,使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被评价,无论在知识上、能力上、情感态度上,都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作者单位:浙江兰溪市实验小学)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