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因地制宜开展科学课教学
2013-04-29石高华
石高华
由于农村教学仪器短缺,网络和各种媒体硬件不足,大多数学校的科学课程教师中绝大部分是兼职教师,大多数学校对科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的,由于应试的关系,科学课程并不是主课,学校对科学课程的教学有不同程度的忽略,在考前甚至在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目前大多数小学科学课程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由教师主讲,学生只需要听记就可以,整堂课采用的是满堂灌的方法,原本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充满有趣实验的课程被一张嘴一支笔所代替。
农村小学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就地取材选择适应地方实际的教学手段;如何立足于现实,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成为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只停留在教书本知识和生搬硬套、死记硬背上面。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生活实践。要大胆地去探索教学改革,深钻科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是民主、平行的关系。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科学素养
学校领导应组织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培训、学习,让科学课老师多听公开课,看一些录像课,听讲座,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获得教育启迪,改进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应购买小学科学工具箱和教具,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配套的学具,注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要提高思想认识,在上课、听课、评课中总结得失,不断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多看教师用书和教材,加强对教材深度和广度的理解,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法与学法,进行课程整合。要多看科学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而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三、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
农村学校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校内外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现实生活中都包含着科学问题和科学道理,这些都是丰富的教学素材。科学教师如果加以很好地利用,这对课程资源相对缺乏的郊区和农村地区是非常有用的。
教室不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唯一场所,要结合教材组织学生在实际中学科学、用科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比如,教学认识植物、动物的特点时,虽然农村孩子具有良好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细致的观察,如果老师指导得当,学生就会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顺顺当当地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到室外(田野)观察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下课前要对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对观察结果要研讨汇报;提出注意事项,如安全纪律、不破坏环境等。
农村有优越的资源环境和丰富的教学实物材料。在农村,春、夏、秋、冬的物候变化丰富多彩;雾、露、霜、雪等自然现象更是司空见惯。至于栽培、饲养,条件非常优越。在农村,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俯拾皆是,形形色色的植物随处可见。蚂蚁、蚯蚓、蜜蜂、蝴蝶等动物,学生经常见到。我们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小学生可以把科学教科书里学到的知识和懂得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教学三年级《寻访小动物》这课,先让学生明确观察要点:小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外形有什么特点?正在做什么?怎样活动?观察时不伤害小动物,保护它们的家……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到田野与小动物亲密接触,仔细观察,最后回到教室进行总结评价,研讨汇报。学生所写观察记录就是一篇篇介绍小动物的小小说明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不仅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学到不少教材中学不到的知识,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因地制宜,制作教具及标本
为上好科学课,我做了一个“百宝箱”,收集、保存身边一些可用于教学的材料,如饮料瓶、易拉罐、小磁铁、铁钉、小木块、细铁丝、铜钥匙、塑料杯、注射器、橡胶管、玻璃片……有些东西还贴上用于哪一课的标签。其次,随时了解周围的事物,如最近农民在田里做什么农活,农田里长了什么农作物,哪些农作物刚下种,哪些农作物开始收割,当地有哪些常见的植物和动物,它们的生长环境、生长规律(或生活习性)是怎样的,当地生态环境怎样……把这些内容随时记录下来,制成一份当地的自然历,可以补充到我们的科学教学中。农村学校条件差、设备简陋,器材缺乏,我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做了一些简易而实用的教具,如电路游戏板、简易计时器、简易测力器、简易肺活量测量器等,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益。
(作者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马喇镇中心小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