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2013-04-29李群
李群
当前,很多学校重智育而轻德育的现象还较为普遍,在许多人看来,孩子到学校来就是学习文化知识的,而思想品德教育则处于次要地位。其实,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种潜藏于人的内心的思想教育,它的目标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让其不断地改造自身,完善自我。人的思想品德虽然不能像语数成绩那样可以准确地用分数进行衡量,但一个人思想品质的好与坏却直接影响着他一生的发展。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班主任,经过我多年来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摸索研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一、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
孩子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善于模仿,而作为平时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老师则成为了他们崇拜与模仿的对象。老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首先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免自己的不良行为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你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那你自己必须按时到校;你要求学生讲文明懂礼貌,那你自己必须举止文明,不讲脏话,尊重他人;你要求学生讲卫生,你平日里就不能邋里邋遢,必须做到不在任何时候乱扔垃圾,并能够随手捡起纸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所谓“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你正确的行为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典范,正时时刻刻在你的学生身上产生着“春风化雨”般的效果。
二、以课堂为载体,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科教学中去
新课改后的教材,特别是语文学科中,有许多主题思想比较强的文章内容,非常适合作为思想教育题材。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教育最忌空泛、枯燥,学生对老师讲的大道理最为反感,而生动活泼的学习课堂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载体。将一个个看似深奥难懂的大道理蕴含于生动鲜明的小故事中,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交流讨论,悟情明理,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同时懂得了做人处事的道理,提升了思想认识的境界,可谓一举两得。如,我在教学“祖国河山”的一组课文时,就让学生在领略祖国风光美景的同时,将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进行“以诚待人”为主题的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在通过读文理解、讨论故事中人物真诚待人的做法的同时,从中领悟做人的真谛,懂得怎样去对待他人。运用这种方式将一些人生道理融汇其中,也使学生易于接受。
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早在两三千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便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区别对待每一个学生,这种教育原则如今仍然适用于各个学科,思想品德教育也不例外。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对不同的人采取的方式策略也不尽相同。如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法就是完全不同的。
班级中的优等生,因为学习成绩优秀,表现积极等等原因,这些美好的光环往往会掩盖其自身存在的缺点。对于这类学生我通常使用“显微镜”去发现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如,我班学生李婉洁是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女孩子,在老师的眼中,她是个特别出色的学生,但不知为什么班里很多同学都不爱搭理她。发现这一情况后,我找了班里几个同学谈话,才了解到李婉洁虽然成绩很好,但平日里好“翘尾巴”,对其他同学总是爱理不理的。有同学遇到难题向她请教时,她不仅不告诉别人还嘲笑人家。久而久之,同学与她的关系就疏远了。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之后,在一天下课时,我看到李婉洁一个人站在旁边失落地看着别的同学开心地做游戏,我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我微笑着走到她的身旁,倾心地与她交谈,言辞委婉地告诉她“翘尾巴”的坏处,教她怎样与同学友好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对别人热心多了,态度也谦和了,班里同学也主动和她一起玩了。
而对待班级中的后进生则需要使用“放大镜”,我用“放大镜”来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我班学生陈豪杰,不听课、不写作业,在班级里欺负同学,扰乱课堂……是劣迹斑斑,是个同学反感、家长提起来头疼,老师也感到棘手的学生,在很多人的眼中,他是一无是处,但我认为任何人都有闪光点。在一次为敬老院的老人们献爱心的捐款活动中,我发现陈豪杰是班级中捐钱最多的学生,我就抓住这次的教育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大肆表扬了他的这种行为,并示意全班同学为他鼓掌。这次的经历让他尝到了甜头后,我又趁热打铁,以此为契机引导他逐步改掉身上的不良习惯,也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成效。
四、与家长沟通并与之形成合力,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
学校虽承载着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孩子的思想教育并不是学校与老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支持也非常重要。要使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平时多沟通,一旦发现孩子在思想行为方面存在不良倾向,共同想办法解决。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从而为孩子创造一片尽可能纯净的小天地,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成长。
(作者单位:安徽蚌埠市怀远县河溜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校:合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