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点滴谈
2013-04-29储劲标
储劲标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散文数量可观,从必修一到必修五每册四个单元都有至少一单元是现代散文,共八个单元,包括狭义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和回忆录、随笔杂文、通讯、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科学小品、演讲辞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若加上文言文,其所占比重极大,散文的教学自然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
同时,因为散文本身的特点和阅读者的经验见解和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其教学方式、方法、效果迥乎不同,使散文教学又成为语文教学中最易引发争议的难点,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散文的教学导入,讲解的切入,重难点的把握,都可能千差万别,于是散文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或者说见仁见智吧。但不论采用什么教法,都可以这样认为,相比于小说、诗歌教学来说,散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惬意、最快乐、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
以前的散文教学或止于课堂任务,或止于少量教参,或止于传统习惯,不仅教学效率低下,而且未能充分体验语文教学的快乐和价值,不能真正体味出各类美文的妙处,使课堂教学单调乏味了无生机,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乃憾事!近年来,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和课堂教学实践的锻炼与总结反思,渐渐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真谛,对散文教学也有了点滴体会和些许感受。
一、以有效的原则备课
像其他阅读教学一样,散文教学首先需要教师有效地备好课。只有有效的备课,才能保证教学的成功。可以说,唯教参、教辅是从,轻视自己对文本自主细致研读的做法,正是以前教学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以有效的原则备课就是要在教学之前一定先认真耐心地读文本。读出自我体验、自我发现,才可能以此去比照教参等权威的理解,才可能发现其不合理、不科学乃至错误的观点;也惟其如此,教师才能更加有信心和底气去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分享、品味、探究、发现,从而获得散文阅读的快乐与价值。当然对教参教辅里的权威们也并非要绝对拒之门外,当力求真实,合理利用。只有这样做才能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研读文本。
比如在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首先自己要细致认真地阅读全文,除了把握思路和基本内容以外,一下子被演讲开头的那首短诗《箜篌引》所吸引,觉得这里大有“文章”可做。“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简单的诗句,经梁任公先生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人物,有情感。对此,教师自己就不能不有思考,有联想,有预设:这是怎样的悲剧?英雄的还是爱情的?又是怎样生动的情节?背景可能是怎样的?“公”为何人?有什么性格?劝“公”者又是何人,和“公”是怎样的关系?甚至应该估计学生还会问到什么是“起承转合”等等。教师做出自己的种种联想和想象,充分地预设各种情形,然后对照教参,了解真实故事,做到心中有“底”,就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处理。在教学过程中,并不着急告诉学生这是个怎样的故事,完全可让学生先揣测,想象,然后交流,分享,品味,探究。结果出人意料,不仅有许多学生凭自己的想象“活画”出了一曲英雄悲歌,或者一段爱情悲剧,或者一个寓言故事,而且还有人分析了它的教育意义和写法特点,课堂也因此活跃快乐而轻松起来。
这里如若没有备课之细致认真,没有自己独到之见,恐怕就不能带给学生快乐和成就感了,也难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了。
二、以快乐的心态上课
散文教学是快乐的。这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而非同于小孩之看动画片,婴儿之喝母乳的快乐,也不是指课堂上讲几个笑话的“快活”。它应该是学生于愤悱之中得老师启发而后有所发现有所感受的成就感的表现,而且是由内而外地显现出来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散文教学时,首先应该保持自己自然的、由内而外的快乐走进课堂,用快乐情绪感染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在欣赏“荷塘月色”时板着脸孔,心事重重,愁云惨淡万里凝,那么一定不会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也无法理解作者从这里得到的“淡淡的喜悦”之情。相反,如果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嬉皮笑脸,一脸轻松,春风得意马蹄疾,那么也一定不会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那颗悲愤的心情和痛斥的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调动学生对美感和愉悦心情的向往之情,和自觉主动学习的热情,有时候只需要教师一两句点化之语。在讲《说“木叶”》和《咬文嚼字》等课文时,我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好的课文就是最有语文味道的课文,这两课都是能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色的随笔,最值得我们细心拜读。”这句简单的话里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老师特别喜欢这些课文,文中一定有令老师快乐的成分和值得学习的东西,对于颇有亲和力的老师来说,这就足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愉悦感追求的欲望。
三、以灵活的方式切入
快乐的散文教学的课堂必然是轻松的,和谐的,高效的。只有快乐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有兴趣,才真正学有所得。灵活的教学方式包括巧妙灵活的课文切入,这不啻为快乐教学的手段之一。很难想象,如果每一篇散文都以同一个课堂教学模式去教学,即从导入→字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课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老师都能很有兴味地教下去,学生能很有兴味地听下去。其实,这种传统模式有的可以直接省去,有的学生自己就会,有的可以变换顺序,如写作背景不必先讲,可在课文分析过程中适当穿插,且不必全抄教辅教参。作为课文分析这个核心过程,也应当时刻求变求活,而不应该循规蹈矩,千篇一律。我们一些善于探索敢于尝试的教师提出的中间开花、倒嚼甘蔗等方法都是突破自然序的阅读切入方法。像《荷塘月色》可以从第四段描写月下荷塘部分切入,因为从这里开始写“塘”和“月”。有的课文还可以从标题直接切入,如巴金的《小狗包弟》。
近期,有幸随学校语文组去山东邹城兖矿一中观摩学习,亲身体验该校曾获得全国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李丽老师的《小狗包弟》的课堂教学。她就从标题切入,首先围绕“包弟是一只的小狗”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其中讨论了作者的情感变化,从而完成了“品文”和“品人”这两大环节的第一步。这种切入不避传统,但设计新颖灵活,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来又展开“巴金是怎样的一个人”的问题讨论,完成了“品人”的环节后,水到渠成地完成了全篇教学,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以“自我”的内容充实
因为散文是写意的,所言都是独特的感悟或思考,那么散文阅读教学,就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我的存在。这种存在或可建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意识的滋长。
1.讲出自己的积累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的阅读面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例如:《包身工》一文结构独特,是两条线索同时并行,且都是明线,有的老师只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这两条线索是什么线索,是怎么行文的。而此时若能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的经验,把《水浒传》中的《智取生辰纲》的明暗两条线索与之对比说明,再联系一篇令人拍案惊奇的题为《爆米花》的学生作文的两条明线结构与之相比较,解释其作用,就会让学生印象鲜明而深刻,也更加理解两条线索的意义和作用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若不能广泛涉猎,博闻强识,仅凭一篇课文一本教参,是很难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的底气和自信的。
2.讲出自己的感悟 这种感悟可以是自己对文本的某种独到的思考和发现,上文中提到的李丽老师就对文中的第十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提出质疑,反复思考,经过推敲,得出了本应是“十年”与文中的“十三年零五个月”的时间不同,意味着“文革时间过去了,但心灵的创伤永难磨灭”的结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主题。这就是李老师独到的有价值的发现,也培养了学生细心阅读的习惯和善于发问的精神。
3.讲出自己的体验 作为最贴近生活的散文总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最能够反映生活中的情与景、事与理。散文教学也就离不开教师本人的生活体验的渗透。如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讲到作者那苦难、无言、坚忍的母爱时,就自然联想到我的祖母对我的聋哑大伯的爱与之何其相似!把这种爱“展示”出来,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母爱的伟大,使其心灵得到更多的充实和更大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唤醒更多人对母爱的理解和感恩之心。当然,这种自我体验更是指教师对那些寓意较深的散文的大胆揣摩,放开设想所得的领悟。山东严承柱老师对《庄周梦蝶》的大胆推想认为这段短文是写作者自己亦真亦幻的感觉,就是一个好例。
讲出自己的体验这一要求其实是对老师的一种较高的要求,因为这种推想也罢,体验也罢,都不是来自他人的,都应该是自己独特的,它重在过程的合理,不在结论的一致,需要语文教师具备真正的悟性。再者,这种自我体验也可以是对文中人物或者事件有自己的评价。我在教完《荆轲刺秦王》之后,结合历代人对荆轲的评价,也仿写拟古诗《咏荆轲》一首,全文如下:“豪主犯燕界,壮士久怀忿。为报太子丹,作计赴强廷。勇气孰堪比,只毁无长缨。伙伴更嫌少,武阳胆心惊。图穷匕首见,一招怔群臣。无奈天意违,长剑废丹心。可怜为国死,却招是非名!”以此表达我对荆轲的敬佩和惋惜之情,也是我对这一历史人物的独特评价。
以上这些都无一例外地充实了课堂内容,体现了教师的自信,使散文教学有了鲜活生动的活力,让自己倍感教学的情趣理趣和乐趣所在,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