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的思考
2013-04-29孟信超
孟信超
从2010年9月开始,贵州省作为全国最后一批省份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老师们对新课程改革中问题最多、困惑最大的就是语文选修课的问题。本文拟就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教学及评价等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目前实施选修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过于集中统一,学校教师基本上没有选择选修课程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既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但更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设置选修课是高中新课程改革高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课程标准》还规定:“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的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课程的具体名称可由学校自定。”这样,一所学校选修课选择的合理与设置的精当,正是构成学校教学特色、教学风格的重要元素。
然而,按照《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其建议选修教学模块安排了十个模块。(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如下表:
前四个学段为“建议选修”,只有最后一个学段为“自主选修”。按照这样的安排,实际完成的选修模块就只有4—5个。如此说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的课程目标就只能大打折扣了。
而从我了解的学校来看,在设置选修课程时,都是把与高考有密切关系的作为首选。如所有学校都选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另外选得较多的有《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只有少数学校选了《先秦诸子选读》《外国小说欣赏》等,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外戏剧名作欣赏》这两个模块没有一个学校选修。至于某些学校的教师自主研发的校本课程,则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笔者在进入新课改之前兴致勃勃地设计过的选修模块,如《史记传记文选读》《唐宋散文选读》《鲁迅小说选读》《苏轼诗词文选读》都没有派上用场。
总之,在选修课的设置上,目前各个学校都似乎被一张无形的网捆住了手脚,缺乏一种选修课教学应有的生气和活力。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实践中过于功利化的倾向,根本无法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并不能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
选修课程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在实施新课程前教育部利用网络对一线高中教师进行了工程浩大的“高中新课程国培计划”,省、州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也组织了上岗教师进行了岗前培训,但是诸多的担心和疑问困扰着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如何上好选修课?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从必修到选修应如何衔接和过渡?既然是选修课,就要考虑它与必修课的异同,既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重复,又不能将选修课上成讲座或随意的活动课,因为毕竟是上课,上语文课,而且还要面对高考。
如果说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教师们先就被憋了一口气,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受高考命题内容形式的制约,就更难施展拳脚了。首先,在贵州省的绝大多数高中学校,由于教学资源匮乏和办学条件的限制,加上教师业务水平的参差不齐和继续教育的不能持续跟进,学校根本实现不了与新课程同步的走班制,依然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形式。其次,在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上与此前的教学几乎一样,选修与必修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层次的区别,就连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这一点,实际上也做不到。例如,人教版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模块的教学,开始时很多教师都把握不好。这册教材共有6个单元,诗歌、散文各3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个部分。诗歌部分每个单元10篇作品,共30篇作品;散文部分每个单元6篇作品,共18篇。一些教师把选修当作必修来上,对每篇课文都精心讲授,结果一个学期下来,这册书差点没上完,学生还在那里叫苦连天;而有的教师则全部舍弃掉“推荐作品”,好像是必修部分古诗文教学的简单重复,达不到巩固和提高必修成果的目的。人教版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的教学,绝大多数教师都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平时积累的基本原则,把它当成了针对高考第一轮复习的语言文字练习课,让学生整天在大量的选择题里游移,结果学生往往学完这个模块后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常识依然还是一头雾水。
(三)选修课程的评价受制于滞后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是选修课程在新课程改革中无法实施的主要根源
其实,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选修课程设置的建议,还是学校教师对选修课程教学的处理,总是放不开手脚,从而达不到实施选修课程的理想效果,其根本原因都受制于滞后的高考内容和形式的改革,受高考这根指挥棒的左右。笔者通过检视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2007—2012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给新课改省份所命制的6套高考试卷,试卷的设置模式完全一致,6年之中没有任何变化,实在是让人费解。由此造成了在实施新课程课改的地区,各种泛滥成灾的同步练习材料,包括单元测试卷、模块测试卷甚至期中期末测试卷等,大多按照这一僵化的模式来命题。因为一个选修模块学完后,往往大多数学校和教师还是喜欢用一张类似于新课标高考模拟题的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像这样的检测能够唤起教师教学选修课程的创造性和激情吗?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选修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吗?
二、对今后实施选修课程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看来,实施选修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而选修课程实施成效如何,将是检验高中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一个试金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无论是国家层面的教育部命题考试中心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机构,还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都应该积极思考并且必须竭尽全力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
首先,教育部命题考试中心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创新。要在准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基础上,通过在全国不同层次的学校和教师中广泛的调研,彻底改变高考命题的僵化模式,在高考命题中逐渐增大选修课程的内容和分值,题型灵活多样。要充分发挥好高考这根指挥棒的作用,使之在促使一线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发展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其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给学校及教师放开手脚,让他们在选修课程的设置和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权。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对有能力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学校和一线教师,要积极地支持,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再次,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和语文学科新知识的学习,而且要加强对选修课程的研究,大胆参与对选修课程的开发。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增强语文素养,研究教材、研究高考,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而且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总之,只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这样,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才能够真正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