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改革分析
2013-04-29周恩泽
周恩泽
摘 要: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基础教育,还是锻炼学生发生声能力、促进大脑循环的肢体教育课程。声乐发声是无形的、变幻的,在大学声乐公选课中,通过锻炼学生的发声技巧,对培养学生的乐曲演唱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教育;声乐;公选课;改革;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270-02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深入下,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再一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和中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能力、心理素质和爱好兴趣千差万别,尤其是在大学音乐选修课程中,教学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学生的声乐水平是不一样的。传统狭隘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声乐公选课的教学,提高声乐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在声乐朗诵、鉴赏品味培养、情感体验、演唱审美教学、心理调节能力基础方面做出改革、创新,争取突破传统声乐教学的限制,针对学生的个性,实施针对性强的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提高大学声乐公选课的教学水平。
一、情感交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1.把握歌词的情感。声乐是一门艺术课程,更是一门充满情趣和品位的语言学课程,再美丽动听的乐曲首先都是以声音的表达,即说话为基础。真正富有魅力与内涵的乐曲不仅仅在于演唱技巧多么精湛、嗓音多么悦耳、旋律多么动听,更在于乐曲语言本身就富有故事性,声乐演奏的目的就是借助旋律将美好的故事唱出来。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感,让学生充满感情、身临其境般朗诵音乐中发生的故事,在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声乐艺术里,歌词本身传达的情感和乐曲旋律烘托出的意境都是水乳交融、互为一体的,体味声乐的魅力不仅需要听者具备充分的艺术想象力,还需要对歌词语言本身有具体、细致的了解,以便对声乐的学习更加客观、理性。
2.加强发音训练。在大学声乐公选课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咬字的能力,保证学生发音的准确性,强化学生在后期声乐学习中的声乐形象塑造能力。要有意识地突出声乐朗诵的重要性,强化咬字、吐字训练,让学生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做到字正腔圆、清晰精准、明亮透彻。要注意及时发现学生在发音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并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加强发音技巧的训练,发音为主、感情为辅,通过朗诵能力的培养,调节学生的呼吸量、音量,为后续学习打下生理基础。
只有真正将声乐演唱中的字眼用行云流水般漂亮、透彻、清凉的语言朗诵出来,才能在声乐演唱中增强自身音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提高声乐中蕴含的意境和艺术魔力。
二、音乐视听,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水平
在大学中开设声乐公选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大批专业的音乐人才,而是为了顺应素质教育和教学多元化的潮流,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目前,大学教育越来越重视选修课办学,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选修课程。
1.避免刻意的模仿。在声乐公选课中,上课的对象是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他们的唱歌水平、技巧把握、音色、音准等等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往往以是否与原生唱法更接近来作为评价声乐演唱能力的标准,从而忽视了声乐本身包含的演唱原理和演唱技巧。刻意的模仿永远无法创造真正的艺术,拙劣的模仿甚至会阻碍个性发展的道路。在声乐公选课中,学生的发音条件、审美能力、艺术想象力、音乐素养、演唱心理都各有千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声乐水平提升空间,降低了他们学习声乐、感受声乐魅力的积极性和兴趣。
2.运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日益丰富的今天,教师应该主动把多种多样的辅助教学手段运用到抽象性、复杂性、实践性强的声乐公选课教学中去。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造积极有效、活泼有序的教学环境,突破传统以发声练习和原声模仿为主的声乐教学的限制,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提高声乐教学的趣味性和操作性。
在声乐公选课中,教师应该将视听教学与音乐鉴赏教学重视起来,让学生处在纯粹、自然的声乐环境中,接受不同风格的乐曲熏陶与感染,感受丰富多彩的听觉刺激,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开拓自身的音乐鉴赏空间。
三、调节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
提高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能否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声乐情感。音乐是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不是冷冰冰的技巧性的存在,充沛热烈、丰富灵动的情感是声乐课教学成败的关键,在大学声乐公选课教学中,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对提高声乐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选修声乐课的学生往往不懂得如何在声乐演唱中调节自己的情绪,发挥自己的情感,进行发声练习时,往往都是根据主观推测,刻意模仿和揣摩教师的发声。拙劣刻意的模仿即使能够掌握演唱的技巧,也无法实现感情的共鸣。并且,高音发声时,音色容易紧张,出现断音;低音发声时,音色则表现得浑浊、压抑,缺乏清澈透明性。
成功完美的声乐必须是技巧训练与情感体验的充分结合。调节学生的积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既与声乐演唱的整体效果息息相关,又关系着演唱者的舞台感染力和舞台形象。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运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方法和手段彻底激发学生的声乐演唱热情,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演唱状态,巧妙地运用学生的心理变化,让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达到一种空灵、自由、伸展自如的境界。
四、传递意境,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
声乐是一门充满美的艺术,声乐殿堂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声乐教学既是一堂提高学生演唱水平的基本课程,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感受美、展示美、传递美、创造美的艺术对话过程。声乐教学的真正目的则是在学生声乐能力提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美的熏陶,达到非凡的艺术享受境界。
1.传递乐曲本身之美。成功、完美的声乐教学不仅需要敏感的听觉、知觉和直觉,更加需要有发现美、认识美、传递美和创造美的眼睛和心灵。演唱者自身具备美的感知能力,才能在演唱过程中将自身感觉到的美完美无瑕地展现给听众。在演唱时,演唱者必须要首先尊重作品原有的美,不能随意夸张、改造;同时,应当结合乐曲背后的生活环境和演唱者的情感体验,适当增加自己的个性之美,增强乐曲的时代感染力。
2.借助肢体语言表达美。表达声乐之美不仅仅要依靠乐曲本身的美,演唱者的肢体语言都是传递美的符号。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舒缓的动作、一个脉脉含情的笑容、一个浅笑嫣然的回首、一个灵巧自然的步伐都是展现美的肢体语言,都能让欣赏者在悦耳的旋律中产生如沐春风般愉悦、亲切的感觉。
3.重视乐曲的整体性。声乐演唱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过程,不是将所有的因素看成是一个个片段,最后通过演唱者的演唱将这些片段生硬地组合起来。声乐演唱是一个自始至终都充满审美情趣和艺术情趣的完整的过程,优秀的学习者和声乐演奏者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不断突破模仿式传统声乐教学的限制,拓展声乐学习的思维空间,保持最佳的审美状态,将精湛的演唱技巧和富含感情的声音演绎结合起来,在给欣赏者带来无限的听觉享受的同时,将自己最温暖人心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作为大学中的综合艺术性教学,高校声乐教学不仅仅是单纯的基础教育,还是锻炼学生发声能力、促进大脑循环的肢体教育课程。声乐发声是无形的、变幻的,在大学声乐公选课中,通过锻炼学生的发声技巧,对培养学生的乐曲演唱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情感交融,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通过音乐视听,提高学生的声乐鉴赏水平;通过调节情绪,激发学生的声乐情感;通过传递意境,提高学生的声乐审美能力,是大学声乐公选课改革、创新的思路所在。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高校音乐公选课现状与对策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11).
〔2〕陈琛.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
〔3〕裴龙.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管理机制研究[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09(1).
〔4〕郭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音乐公选课实施特点的分析与借鉴[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5〕杭间,张丽聘.清华艺术讲堂[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6〕张学成.构建新时期校园文化观的意义与价值[J].中国音乐教育,2008(34).
〔7〕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8〕邹长海.声乐艺术语言学——讲话与歌唱[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