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2013-04-29叶守义孙云云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文学创作事例

叶守义 孙云云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咬文嚼字》一文,作者朱光潜通过对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琢磨“推”“敲”、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套语等五个实例的咀嚼,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中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对待文字要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对于中学生养成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习惯十分必要。而学生要把握、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必须要读懂作者所举的例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的是论述类文章。这类文章,即便对于高二的学生,也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从学生学习经验方面来说,初中教材的学习序列如下:七年级上、下册,不分文体,文白混编,侧重培养基本的阅读能力;八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侧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九年级上、下册,文体分编,文白分编,六个单元分别安排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先秦诸子散文、叙事散文以及古代诗歌。在初中三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并没有文艺评论类文章的学习经验。至高中,依据教材编写安排,在此单元之前,学生基本没有建立起丰厚的论述类文章的学习经验。其次,从知识与能力这个维度来说。学生初次面对论述类文章,并没有最基本的阅读这一类文章的方法,没有建立起最其本的阅读这一类文章的阅读图式。

《咬文嚼字》作为本单元学习的第一篇论述类文章,教会学生准确把握文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主张的方法尤为重要。作者围绕“咬文嚼字”直接进行了哪些评述?文中大量引用的诗文和作者的观点之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围绕“咬文嚼字”进行评述,思路又是如何推进的?这些是学生在阅读本篇课文时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但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咬文嚼字”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必要方法和必要态度,学生需要借助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主张来提升自己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的审美品位。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浏览全文,能够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咬文嚼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对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2.通过速读课文,能够独立地从文章中找出作者列举的五个例子: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推敲”,苏轼《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以及几个套语的实例。

3.通过仔细阅读课文,能够说出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分别证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4.通过比较、置换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能够发现并说出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的不同论述角度。

5.通过调动平时的阅读和创作体验,和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培养起文学阅读、写作要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文中作者所举的五个事例进行比较、替换,理清作者评述推进的思路;调动平时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创作体验,培养文学阅读、写作要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梳理清楚作者是如何围绕“咬文嚼字”进行推进评述的。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媒体

PPT

八、教学过程

九、材料链接

材料: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讨论交流:对于朱光潜和马南邨的不同见解,应该怎么看?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文学创作事例
梅卓文学创作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论文学创作中的虚构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