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13-04-29张书平
张书平
近年来,我从许多优秀教师上的示范课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几乎所有的课堂提问都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和控制着的。这其实是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的。
一、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欠缺,也许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需要应对的课程很多,众多的课程让他们往往很难全面把握,因此,对一个学科学习的深入性不够。其次,教师不鼓励学生提问题,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一手包办”,没有给学生提问和发挥的余地。此外,有的学生不敢问,不好意思提问。很多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有时候某个学生问题太多,反而成为“异类”,很多人不想被人认为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怕被同学瞧不起。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不管是初涉职场的普通教师还是资历深厚的名教师,都会在教学设计上准备好了问题,然后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回答,而学生也按照一种标准答案回答老师的提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什么不让学生去提出和设计问题,然后由教师回答呢?课堂提问双方为什么不能调换一个位置呢?这与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育的开展模式是有关系的,在课堂上提问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按标准答案回答已经成为一种“套路”。
首先,“老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备课时已把问题想得很细,为了确保教学的顺利实施,很多教师基本上以教案设计为准,按部就班进行,生怕在课堂上突如其来的一些“变数”。
其次,“老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一直以来的课堂开展模式,学生的思维已成定势了,认为自己是课堂上的“受者”,时间长了,学生质疑的能力也会慢慢退化,自然缺失了问题意识。
最后,长期以来,高中的政治的课堂教学都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序化的形式下开展,就连教师本身都缺乏改变传统的勇气和创新的能力。如果有学生贸然提出一个问题,或许有的教师不仅不会赞赏,甚至会担心影响到课堂的进度,耽误了时间。如果对自己的知识胸有成竹,不会摆出“师道尊严”架子的教师,也许会夸奖一下学生,但却不对学生的提问做出解释和回答。而有的老师甚至还埋怨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课堂知识无关,思想离奇怪异,这样的打击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受挫,以后再也不敢提问了。
二、问答双方位置置换的可行性分析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大胆提问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学生提问时,要尊重并肯定学生的行动,即使学生提的不是教学内容涉及的问题,也应该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备。当学生觉得被理解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共鸣。有时候,学生也许会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而难以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要有耐心,换位思考,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肯定他们的想法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创设一种激发学生提问意识的情境。如何创设这样的情景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课上内容,提前准备问题,在课堂上让再让学生提出来。至于回答的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者学生的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教师就应当出面,民主的学习气氛就这样营造出来了,而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
最后,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探究式的活动课程是新课标指导下高中政治课的新形式,探究的过程是不断地达到真理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同时,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发出不同的声音,纠正别人的错误。
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能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并和老师产生思维上的火花的学生,其实是十分富有创造性的,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该把不善于提问的学生通过引导,使其成为能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
(作者单位:江苏黄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