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孩子也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习作
2013-04-29钱华
钱华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的影响,与外界接触的途径单一。他们一年到头和家长进城的机会屈指可数,课外读物也相对匮乏,所谓“见不多识不广”。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习作,一直是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所孜孜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快乐:习作的源头活水
习作的快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习作中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在习作中体会生活的乐趣、在习作中体悟成功的愉悦。
虽然从形式上来说,习作是一种相对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但不可否认,习作也是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要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寻找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笔者的习作指导过程中,我经常引导孩子开展课堂讨论,话题主要围绕“怎样的开头最巧妙?”“说说你习作的精彩细节”“谈谈某个人物的特点”“帮同伴找找习作的毛病”等一些生动有趣的主题、合作作文的尝试。我们还通过接龙作文、系列日记、当小记者小编辑、编小手抄报的方法,让小组之间展开某一专题文章的竞赛。
我曾经尝试过“话题接龙”日记,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就是将班级分成三、四个大组,一组一个日记本,一人一篇,一天一篇,一周一个话题,一个话题进行一次展览评比。“日记”的内容可编可抄,“接龙”的话题可以自选,“接龙”的顺序可以自定,“接龙”的日记可以合作写成,一开始可“一条龙”话题续接,过一段时间可以是多“龙”齐舞(分小组举办接龙比赛),“龙飞凤舞”(男女生混合“双打”)、“画龙点睛”(评论作文)、“描龙画凤”(给作文插图)等。通过这样的开放式的习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小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合作的快乐。
二、自由:习作的应有权利
学生对习作最大的困惑是,在教师规定了写作内容或题材后往往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于是便出现了很多无的放矢或无病呻吟的作品。这种情况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情境作文、材料作文、选题作文中尤其突出。学生的“不自由感”如何摆脱?我们不妨多给学生自由。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自由莫过于让他们说自己最想说的话,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因为只有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会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来的内容才会生动。
那么,怎么激发学生“自由写作”的欲望呢?首先,应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往往一件细微的生活细节,一处美妙的景物,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引发孩子心中的某种感受,成为写作灵感的源泉或者写作的切入点。同时,学生再现所见所闻的人和事的能力也是必须加以指导的。能在事后描绘出所经历事件的具体过程,表达清楚事情发生发展的情形,同时,学生还要能够表现出经历过后自己的内在真实感受。
不过,给学生的自由,不是绝对的,也要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限制和约束,不可忽略。对自由的附属要求包括:选择的内容要合适并且是作者感受很深的,同时,中心要明确,描述要具体且有条理,不可漫无边际地“胡思乱写”,否则自由写作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三、分享:习作的必要途径
学生的习作记录了学生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学生辛苦创作的结晶,我们不妨把学生的习作进行一种有规则的共享交换阅读,分享自己的习作,也就分享了自己的快乐。
何谓有规则的共享和交换?整个过程应该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首先将学生2人或4人进行分组,为了保证阅读的效果,第一次可以先交换一些平时写作质量较高的作文本,收起来打乱后,分发给各个阅读小组。然后明确阅读的主要要求:1.看看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2.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是什么?3.看看文中有没有错别字并试着帮他找出来?4.能不能试着帮他写写评语呢?在写评语的时候,平时认真阅读过老师评语的学生还真有模有样写起了评语,而平时粗心的学生则懊恼不已,后悔平日里没把老师的心血当回事,也懂得了与老师与同学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阅读结束之后,教师应及时评估这种共享阅读的效果。一般情况下,这种方式可以让语文教师省心,学生愉悦,对于同学之间错误的纠正学生能乐于接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陶行知所说的小先生制度,在此刻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市正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