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黄鹤楼诗歌论析

2013-04-29陈珣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唐代黄鹤楼主题

摘要:黄鹤楼诗文在中国山水名胜文学中占有重要板块,从古至今,流传的诗文作品数不胜数。而唐代的黄鹤楼诗文艺术成就较为突出,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主题,探索诗人李白心中的黄鹤楼情结。

关键词:黄鹤楼;诗歌;唐代;主题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昌蛇山之上,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长江,渊临鹦鹉洲,巍然矗立,扼江汉合流,气势宏伟,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登临黄鹤楼,武汉三镇之景尽收眼底,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感。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屡建屡废,直至1981年改建到蛇山峰岭上。黄鹤楼历史上的原址是武昌蛇山黄鹄矶头,起初三国时期,黄鹤楼并不是游览胜地,而是一座瞭望守戍的“军事楼”。当时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在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随着历史的发展,黄鹤楼逐渐失去了军事价值。然而到了唐代,繁荣的经济,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得汉阳、鄂州的军事战略地位极大下降,此时据闫伯理《黄鹤楼记》中载:“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舒,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可见黄鹤楼一带风景极为可观,不少文人“游必于是,宴必于是”,黄鹤楼的游览价值得到了开发,已然成为旅游胜地。这些文人墨客或登临远眺,或宴饮别友,或酾酒临江,或观江吹笛,留下了诸多诗文,极大程度上丰富了黄鹤楼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黄鹤楼诗歌主题

(一)离愁别绪

黄鹤楼位于武汉三镇水陆的交通之地,由于亭楼建筑具有驿馆功能,因此黄鹤楼成为南来北往人们最佳的送别场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李白《江夏送友人》),“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江夏行》),“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孟浩然《江上别流人》),“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春风三十度,空忆武昌城”(李白《送储邕之武昌》),“故人西辞黄鹤楼,西边之水天上流”(顾况《黄鹤楼歌送独孤助》)等等。这些送别诗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文人送别习俗,首先,唐代文人送别的地点大多在水边,渡口处,这与当时采用舟行交通运输方式分不开。虽然唐代骑乘之风盛行,“青山朝别暮相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一些官僚家族还会养马以供出行之用。肃宗时冀国公裴冕家中曾驯养十几匹良马。初唐诗人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极度详尽地描写了豪门望族的悠闲娱乐生活:“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但此种交通工具大部分局限于达官贵族阶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出行会选择乘船,唐代造船业的发展,以及水利交通的便利,船运交通特别发达,据李肇《唐国史补》载:“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楫居多”,江河众多,为船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其次,饮酒送别。例如顾况《黄鹤楼歌送独孤助》中写道:“黄鹤徘徊故人别,离壶酒尽清丝绝。”“送尔难为别,衔杯惜未倾”(李白《送储邕之武昌》),“离席一挥杯,别愁今尚醉”(刘禹锡《出鄂州界怀表臣》)。“黄鹤楼前春水阔,一杯还忆故人无?”(杜牧《送王侍御赴夏口座主幕》)。这种饯行风气最早的史料记载来源于《史记·刺客列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此处记录了燕太子丹和朋友们为荆轲设酒宴送行,至此后,酒与送行密切相关。

这些送别诗的对象不尽相同,一种是送友人到外地做官,包括被贬谪或升迁这些情况。例如孟浩然《江上别流人》此诗就属于前一种,流人即是有罪被流放到荒远之地的人,“以我越乡客”,诗人自己是远离乡土,四处漂泊之人,恰好逢上“谪居者”,都是仕途不顺之人,不免心有戚戚焉。此番离去不知何日才能重逢,“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道出了诗人心中留恋惜别之情。然而对于升迁调任的友人,人们常常表达其美好祝愿。例如王维在《送康太守》中送别友人上任时道了一句“何异临川郡,还劳康乐侯!”运用谢灵运任临川内史的典故,表达出对康太守的劝勉与期待。同样是为官上任,诗人李白流露更多的是依依惜别之情,“凤无琅玕实,何以赠远游。徘徊相顾影,泪下汉江流”(《江夏送友人》)。

另一种则是送友人远游或归家,例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处的离别在诗人笔下并不显得感伤,最后一句表面上是对友人不舍之情,实质上展现了一幅广阔的天地之境,宇宙之境,暗含着诗人对无限与永恒的探索精神,这种开阔豪迈的意境在送别诗中较为独特。

除了送别友人之外,文人们登临此处,不免心生乡愁。最著名的一首诗歌莫过于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处展现的不再是物态化的建筑物,而是将黄鹤楼的神韵充分勾勒出来。鹦鹉洲正是东汉末狂生祢衡被杀之处,尽管才华横溢但最终淹没在这萋萋鹦鹉洲中。诗人也曾因狂傲而名陷轻薄,回顾自身,空茫感顿上心头,作为沧海一粟的“我”归宿又在哪里?此处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家乡,在意蕴上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黄鹤楼上伤离别,这与黄鹤楼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唐代政治背景紧密相连,唐朝科举制度的盛行为广大寒士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无数文人怀着建功立业的抱负开始了漫长的宦游生涯。入仕后的贬谪、流放、背井离乡这些变动,时常会导致亲友间的分离,诗人惟写在作品里得以慰藉。

(二)抒怀述志

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文人心中根深蒂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体现“入世”精神。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追求感性,反对礼教束缚,主张返朴归真。如魏晋时期竹林七贤大多都“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体现出率性自然的一面。儒家”游方之内”,道家“游方之外”,形成中国古代哲学。唐代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杜甫《忆昔》曾描述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对于众多文人来说,此时是一个大展抱负的好时机。不少文人怀着远大志向来长安實现政治理想,却一再陷入困境。乾元二年五月,唐代诗人李白被流放到夜郎,经过武昌之时,登临黄鹤楼,“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借用贾谊受诬陷被贬的经历自比,政治上的打击却没有让他抛却国事,依然一心向长安。虽在五月初夏季节,但听到笛曲《梅花落》,却像处在纷飞大雪的寒冬中,凄凉孤寂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唐元和十年,四十三岁诗人白居易因越职向朝廷上书,急请捉拿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途经武昌,朋友得知后在黄鹤楼设宴为其接风送行,此时作《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一首。但最美好的风景在诗人眼中也只是“楚思淼茫云水冷”,悦耳的音乐却是“商声清脆管弦秋”,从中流露出悲凉之感。纵然有酒可消愁,登楼四望可消忧,但被贬后心中愤懑不平,怅然失意是无法除却的。落寞失意的诗人贾岛笔下的黄鹤楼也显得格外凄清,“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字字无愁字,却读来句句有愁。这种怀才不遇之叹也蕴含在诗人罗隐《黄鹤驿偶题》中。“野云芳草绕离鞭,敢对青楼倚少年”,即使拥有满腔志气与才干,未得重用,也只能过着“古人头白尽林泉”的隐居生活。

从上述黄鹤楼诗歌主题可以看出,在大多唐代文人笔下,黄鹤楼只是他们抒情吟咏的陪衬,真正涉及到黄鹤楼景观描写却较少。

二、李白的黄鹤楼情结:

黄鹤楼最独特之处在于费祎驾鹤,吕洞宾吹笛等神话传说。这给此地蒙上了一层浪漫主义色彩。尤其是鹤这种意象,早在先秦时期,《庄子·天运》篇中载道:“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这里的鹄即是鹤,因此后代文人纷纷以鹤喻君子或高洁品行。例如白居易《感鹤》:“鹤有不群者,飞飞在田野。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以鹤代君子,突出其卓尔不凡。其后鹤更成为隐士高洁脱俗的象征,例如韦应物《赠王侍御》:“心同野鶴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赞颂他人人格如鹤一样高洁超逸。鹤,在文人心中,是高洁脱俗,孤傲非凡,独立自由的象征,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对于仙风道骨的诗人李白,必然青睐此地。他向往神仙生活。“颇闻列仙人,于此学飞术。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望黄鹤楼》)。当寻求政治出路的希望破灭后,一首《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表明了他决心在求仙访道中寻求解脱,“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可以说,黄鹤楼在诗人李白心中占有重要位置。据其作品记载,诗人李白一生中至少三次登临黄鹤楼,如在《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一诗中写道:“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吟咏黄鹤楼的诗句不占少数:

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望黄鹤山》)

雪点翠云裘,送君黄鹤楼。(《江夏送友人》)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江上吟》)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江夏行》)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江夏赠韦南陵冰》)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如此钟爱黄鹤楼很大程度上由于黄鹤楼这种浪漫高洁的神韵。黄鹤楼是他们心灵栖息地,仕途上的失意在此得到释怀,在此可以享受超脱尘世的自由天地。黄鹤楼已然象征着道家的自由浪漫精神,这与诗人李白的内心达到了深深的共鸣。

黄鹤楼的美具有内涵性,美在别致的建筑结构,更美在丰富的人文气息,它不仅是物化的楼阁,更是历代文人墨客寄托情感与志向的“心楼”。它将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世世代代屹立江头。

参考文献:

[1]段宝林,江溶.《山水中国·湖北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顾亦兵.《风雅武汉》[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3]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中华书局,2007.

[4]皮明麻.《武汉通史·秦汉至隋唐卷》[M].武汉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陈珣(1988-),女,湖北黄石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唐代黄鹤楼主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上赏名联
难忘黄鹤楼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