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与象的互在及其意义

2013-04-29徐聪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韩少功言说符号

徐聪

八十年代中期之后,韩少功告别了知青写作,转而进入寻根写作,语言哲学就一直是他写作关注的重要对象,当韩少功写完《马桥词典》说了“人只能生活在语言之中”之后,他就开始心存自疑,认为,在语言之外,有言词未曾抵达的地方,而在这样的言语之外的生活以及其存在形式便是韩少功在《暗示》这个文本里面叙说的内容了。

一、具象作为探寻语言未曾抵达的地方的工具的合理性

没有一种表达方式是万能的,语言自身也具备其局限性。这一点,早在公元三百多年前,庄子就意识到了。“可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所不能论,意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言不尽意”,“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没有否定语言具有表意的功能,但是语言也有言说不到的地方,甚至有的东西被语言言说之后,就不成其本身了。中国古老的《易经》就是卦象之学。“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进一步说明了意和象的作用。

五百多年后,汉魏时期王弼又综合了儒道两家的观点,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言、象、意之辨。“他把‘象看做比‘言更基本,更原真,也更可靠的一种符号。也就是说,‘象是第一级符号,‘言仅仅是第二级符号”。[1]

所以,中国古代学者对言、象、意的阐述和分辨,就是韩少功在《暗示》中用具象来对抗语言言说的深厚根基所在。

二、言与象的互在

“人是一种语言生物,但是在言说之外,人的信息交流和智能反应,其实从未停止和消失。”而在语言言说之外给我们传递信息的就是具象。在《暗示》文本中,韩少功提出语言之外还有具象给我们传递着信息这一看法,并不是要颠覆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而是用具象来补充语言在交流中所没有覆盖到的地方。当然,在叙述这些具象的时候,韩少功还是逃离不了用语言来叙述这种种具象的圈子,但是这并不能说明,韩少功所以为语言到达不了或者揭示不了的信息其实还是语言隐含着的内容。而是具象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方式,不及语言那样具有原初性,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用语言来思考,习惯于语言对心智的囚禁,对与‘非言说的信息已缺乏感受机能,这样的一种长久形成的思维模式让语言慢慢演变成一种原初性地传递信息的方式,我们大脑所做出对外界的反馈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言语上,然后再通过语言进行传递。

在《暗示》文本中,作者是在探寻语言之外所存在的世界,作者这样的寻求不是为了颠覆语言世界,而是为了补充语言世界,或者说是为了完善我们的思维世界。暗示,是为了凸显言与象的互在,“从而破除文化的巨无霸即语言(符号)及其表达、言说的定势对于我们的独裁,还原存在及其意义的丰富性。”[2]在《暗示》中,言与象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言既是书面的,又是口语的,也可能是一些符号,‘象可以是形,也可以是音,更可以是情与意,它既是外在的,更是内心的,甚至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3]。在语言之外,我们需要具象这样的方式来扩展交流的途径和渠道。由于说话者的立场环境和特定时代所处的阶级的限定,语言总会有表达不完全或者甚至受到其他人曲解的时候,而把语言从具体环境抽离出来,以及语言承载的文字能够永久保存的特性,使“它能够以证据确凿的方式来揭示历史或歪曲历史”。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准确或者是更能够传达人们那情那景的状态和思想的就是具象了。所以,由此可见,《暗示》中的言和象是互在的,他们的存在不是为了证明另一个的不存在,或者是为了抢占另一个所占有的场域,他们俩之间的关系,是为了让彼此更好地丰富这个世界,更好地传达人们所要表达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今这个语言占据了信息传递的霸主地位的时代,韩少功对具象的思考更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我们除了语言还有其他的信息传递和言说方式,而只有这样更好的了解具象的存在和表达方式,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生和社会.

三、用具象写作的意义

韩少功采用这样一种具象的写作方式,一方面是为了探寻语言没有抵达地方的世界,另一方面,这样的写作方式,在90年代后期的文学史上具有这重要的意义。

在90年代以后文学中,世俗化现象,都市日常生活,代替重要社会问题,成为取材的关注点。而且,“先锋”探索逐渐式微,形式探索相对处于“边缘”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变型,文学朝着通俗化,大众化发展,更多的作家把写作视野投向了迎合市场趣味的俗文学中,而坚守文学本真或者倡导文学改革的作家逐渐减少。在此背景下,仍然坚持对文学文体和语言进行改革的作家显得很可贵。韩少功的《暗示》表现出了作者在90年代以后仍然保持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理性,韩少功这样的文学创新无疑给文学界一个很大的冲击。其用具象写作这样方式的探索,其反叛性、原创性和不可重复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韩少功用具象写作这样的创新也并不是把广大读者丢在一边自己独自进行着寂寞的改革,他看到了信息时代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冲击,看到了影像媒体对人们了解世界的改变,他并没有弃这些改变于不顾,他在写作中一方面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另一方面,他在创作上也关心着大众的接受心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激活、磨砺大众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暗示》这样一种不为文學而文学的作品,这样词典化用具象写作的文本,也给其本身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这也正符合了韩少功希望用创新的问题来激励磨砺大众,使大众受到再次启蒙的意图。

综上可见,韩少功《暗示》中用语言挑战语言实际上表现的是言与象作为两种紧密相关的言说方式和信息传达方式的相互依存,象不是用来瓦解语言的,而是来丰富和完善语言世界的。而这样用具象作为言说方式的写作,不论在语言改革上还是在文学史中,都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韩少功言说符号
韩少功的“根性”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学符号,比多少
笑的遗产
《探索与回望——论韩少功的“后知青”写作》文献研究综述
“+”“-”符号的由来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