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教学的几条原则与案例点评

2013-04-29钟柏昌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补间爱丽丝动画

钟柏昌

以前,我们曾经专门点评过一批案例;几年过去了,新的案例不断涌现,但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新的问题也不鲜见。最近在做课题研究和讲学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一批新的“问题”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故重新做了些整理,指出了问题所在,也试图提供一些改进建议,供读者参考。由于涉及“批判”意见,文中没有列出案例作者的姓名和单位,请原作者谅解。

● 审视经典,更要让学生触摸经典

案例1:《探究会员卡的秘密》节选

教师讲述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在一家超市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尿布和啤酒赫然摆在一起出售。但是这个奇怪的举措却使尿布和啤酒的销量双双增加了。这不是一个笑话,而是发生在美国沃尔玛连锁店超市的真实案例,并一直为商家所津津乐道。原来,美国的妇女们经常会嘱咐她们的丈夫下班以后要为孩子买尿布。而丈夫在买完尿布之后又要顺手买回自己爱喝的啤酒,因此啤酒和尿布在一起购买的机会还是很多的。

问题提出:为什么沃尔玛超市能发现尿布和啤酒间的关系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原有知识储备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可能的答案。

师生总结:正是商家通过对超市一年多原始交易数字进行的详细分析,才发现了这对神奇的组合。目前,我们用来分析数据主要依靠Excel电子表格,当然还有很多工具和办法,大家可以通过网络探究不同的分析数据的利器。(体现工具的多种选择性和知识的可扩展性)

笔者点评: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史上,有很多的经典事例,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果能够恰当引用这些经典,不仅可以增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底蕴,也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如果我们把握不当,也很可能将经典演绎成“美丽的谎言”。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就是一个被神化的故事,是一个真实的教材故事,借以从理论上说明数据挖掘的实用价值,但并非现实中真实发生的事情。按常理说,这个故事应该给超市以无限启发才对,可实际上我们自己到超市(如沃尔玛)里面观察一下,根本没有类似离谱的物品摆放,更多的时候,“聚类”才是最重要的原则。即便电子商务网站中也是如此,如当当网,用户买了一本书,马上就会列出有多少人买了另外一本或几本在内容上相关或相同领域的书籍,这就是聚类关联。现在,我们能够确定的是,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摆放畅销商品的策略是这样的:利用跨时区优势,分布在美国东部的门店将当天开门营业一个小时的数据传递到中部门店,中部门店根据这个数据按类集中码放当天的畅销商品;按同样的方式,东、中部门店将相关数据传递给西部门店做参考。实际上,有人考证,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并非源自沃尔玛,而是来源于某个软件公司,用于宣传其数据分析系统的一个成功的营销策划。

从这个故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两个启示。其一,对于一些所谓经典和权威信息要有自己的判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相信自己的生活经验,要学会反思。其二,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如何将经典所包含的道理传递给学生,不能只是靠说教和灌输,更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能触摸和感受经典,如这里提到的啤酒和尿布的故事就没有办法让学生去操作体验,以至于被神话。但是,如果这个故事表达的是现在沃尔玛销售的真实案例,那么我们就可以模拟一些数据来让学生操作分析,如提供东部门店若干商品信息的名称和当天开门营业一小时的销量,让学生提出中部门店畅销商品的码放建议。那么学生至少需要做两项工作,首先需要做好商品分类,分类没有统一标准,具有一定主观性,不同的分类会出现不同的码放方案,但学生可以说明自己的理由和依据,这也是现实社会多元化的一种体现;有了商品分类,就可以通过筛选、排序和分类汇总等电子表格的操作,提出畅销商品按类码放的建议,将诸多电子表格的操作融为一体解决一个实际的“数据挖掘”问题。

● 任务层次的变化不在形式,而在实质内容

案例2:《搜索技巧》节选

2011年3月东日本大地震期间,一位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利用全文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技巧,特别设计了一个培养学生搜索技巧的教案。该教案共设计了四个任务:①从网上搜索关于日本地震的图片。②地震时应该怎样自救和救人。③福岛核电站外泄辐射尘对我国有影响吗?我们应该怎样防辐射?查找能够展示人们害怕心理的图片。④中国缺盐吗?查找中国食盐的主要来源。

笔者点评:这个案例“看上去很美”,不仅贴近社会生活且逻辑清晰,从一个基本任务开始,层层深入地带领学生全面了解日本大地震相关的很多信息。但是,教师在设计上述四个任务时,所提示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皆为以关键词在百度进行检索,在搜索技巧上并无差异,属于同质任务。换句话说,这些任务没有区分度,而是让学生重复同一类工作。因此,任务设计时需要区分两种“逻辑”,一是了解一个问题可以层层深入,二是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也需要层层深入。两者不可等同,了解一个问题可以不断深入,但每一步所需要的搜索策略可能并没有差异。当我们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时,就务必考虑我们的任务是否隐含了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或能力,如果缺少这种层次感,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便是同质任务的低水平重复。该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实际上也是实践当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人们常常被一些眼花缭乱的任务或活动所迷惑,很少分析其实效,缺少恰当的技能点的覆盖而陷入活动的海洋不能自拔。

● 操作始于需求,而非技能训练

案例3:《绘图——Word自选图形的使用》节选

出示范例:这是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为鸟儿创建的家园,可爱的房子旁边绿树葱郁,艳阳高照,花儿含笑……美不美?

这些都是用自选图形创作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利用Word的自选图形来帮助鸟儿重建一个美丽、温馨的家园:①请同学们试着为小鸟插入图1中的自选图形并补充完整小鸟的对话。②为了使标注更鲜明更引人注目,我们要对自选图形做修饰。

笔者点评:技能训练应该渗透在实现需求的信息加工过程中;而需求是自然发生的、完整的,不是人为割裂的、孤立的。操作始于需求,这是需要不断“灌输”给学生的观念。比如,这里为什么要插入自选图形?为什么要输入文字对话?也许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学生设计一组漫画故事,那么学习任务就可以是:让我们自己一起动手设计一组图片,描述小鸟建设家园的故事吧。如此,教学过程就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前后关联的环节展开: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出几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关键场景(故事情节);再逐一设计每个场景,在设计每一个场景的时候,要让学生先学会分析明确需要哪些画面元素,如除了小鸟图片外,还要有旁白或对话,需要放置文字的载体(对话框),这样自然就引入了文本框的操作以及案例原文提到的图形叠放次序、图形组合等诸多操作技能;而且,教学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人为设定输入的文字内容和图形样式,赋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真正让学生获得利用技术做事、利用技术为自己服务的成功体验,而不是“为学技术而学技术”的枯燥体验。

案例4:《引导线动画》节选

◇情景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掌握了逐帧动画和动画补间的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动画形式。同学们一定听过很多童话故事,如《大海的女儿》、《爱丽丝梦游仙境》,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做导演,帮助爱丽丝走出仙境回家。

◇初露尖角

请小导演们先看一下剧本:“在风和日丽中,爱丽丝正沿着乡间小路飞奔回家。”

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爱丽丝回家记.fla”,老师在舞台只是零散放了一些道具,建了几个层,一切都显得那么空旷。现在有两个任务需要大家完成:①放置背景。请导入背景图片(桌面\背景.jpg,如图2),拖入背景图层,调整好位置,并让图片贯穿整个场景。②主角登场。我们前面提到过:“每一位演员上场,都要给它们一片新天地!”在这儿,我们先要为即将登场的爱丽丝新建一个图层,然后把爱丽丝的图片素材拖进来。

◇环节深入

还有一个任务也需要大家完成,即主角试镜。回想一下刚才的剧本,爱丽丝从远处飞奔过来。在这之前,我们放置的背景,人物都是静态的,现在如何让主角动起来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回顾:①“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的区别;物体的大小变化应该用“动画补间”。②在开始关键帧与结束关键帧上修改物体的属性。

教师提问:爱丽丝由远至近,由小变大,应该用什么补间?(动画补间)

学生操作。

提升任务:初探运动引导层。

观察分析爱丽丝的动画补间动画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学生发现问题:爱丽丝的运动路线太呆板!

学生解决问题:增加关键帧。

教师分析:这的确是个好方法,如果要想让爱丽丝很准确地沿着弯曲的小路行走,恐怕不是插入几个“关键帧”就能解决问题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关键帧,这种逐帧操作法比较繁琐,受时间限制。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呢?

教师解决问题:第一步:我们要为爱丽丝绘制一条弯曲的行走路径;第二步:要让爱丽丝沿着我们特定的路径行走。

学生操作,学生作品演示。

笔者点评:从教学内容看,学生已经熟悉了Flash动画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操作,如舞台、库、图层、时间轴、元件,也学习了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形状补间动画的实现方法。因此,本节课教学从零开始,而不是从半成品开始,导致教学重点(引导线动画)不突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从实际教学时间统计看,上课25分钟后才开始引入引导线动画。显然,本节课一开始就应直切引导线动画。

那么,如何引入引导线动画?本案例看上去“循循善诱”,但实际教学效果不佳,除了重点不明确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了技能训练的窠臼,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被教师“套牢”,亦步亦趋,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假设情境导入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接呈现一幅用动画补间制作的爱丽丝回家动画,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分析该幅动画存在哪些不足;如果要完善的话,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改进工作。换言之,我们真实的需求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样,就可能发现:爱丽丝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没有按照背景上的弯曲小路行进;爱丽丝由远及近,人物大小应该逐渐变大而不是始终不变;爱丽丝的行进方式应该用逐帧动画做成影片剪辑元件实现“走”起来的效果,而不只是“动”起来;爱丽丝的行进可能不是匀速的,而是有快有慢的(缓动的设置),等等。然后一一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鼓励他们形成自己的故事创意,如增加新的角色,等等。另外,关于引导线动画概念的介绍,还可以和PowerPoint中的路径动画类比,实现概念的迁移。

● 真实的需求源于生活,虚假的需求源于技术工具

案例5:《寰宇方寸间——电子地图的生活应用》节选

任务一:某学校平面图的获取,见下页表1。

任务二:钓鱼岛的空中图片,见下页表2。

笔者点评:案例5的两个任务均体现了对应用需求的关注。遗憾的是,被技术工具所累,机械设定技术工具的功能和适用场合,出现了诸多“虚假”的任务解决过程,同样造成了“为学技术而学技术”或“为学技术而用技术”的后果。比如,任务一如果选择其他电子地图软件而不是谷歌地球获取平面图应该更方便,仅仅为了体验谷歌地球就强迫学生使用它?而恰恰是因为使用了谷歌地球软件,才导致教学中无法解决彩色图片转换成平面图的问题,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难免有误导之嫌。同理,在任务二,如果用百度直接搜索图片的话会更方便,且就任务目的而言,结合教案设计和使用的日期,正是中日钓鱼岛之争的关键时期,诸多门户网站均有非常完整、醒目的专题网页可以访问,远比百度搜索和谷歌地球来得方便。这又让我想起了上述东日本大地震期间的搜索案例,该案例教学时正处于各大网站专题报道日本大地震的新闻热点期,人们可以在各大门户网站很方便地找到日本大地震的专题报道,在专题报道网页中很容易找到上述四个任务的答案。因此,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学会从权威信息源或主题/专题信息源获取信息,而一味强调搜索技巧的使用,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形成所谓的“搜索依赖症”。显然,如果我们能够尊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求和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本着“为需求而用技术”、“为用技术而学技术”的宗旨,就可以避免类似任务的设计!

● 教学结构由分到总,还是由“总—分—总”

案例6:《画图》节选

◇画一条直线,再画一条更粗的直线。(工具的选择)

◇画一个椭圆,再画一个边线更粗的椭圆。(粗细的选择)

◇画一个矩形,谁能画一个标准的正方形?(给知道的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没人知道的话,直接提示:Shift)

◇画三角形和五边形。(比较直线工具和多边形工具)

◇如何画一个实心的矩形?

◇综合小应用:画一个哭脸(如图3)。

笔者点评:在我们教学的理念中,可能“打牢基础”已经成为一种潜意识,试图让学生掌握所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放手让学生实践。如上面这个案例,在一步一步的操作练习中,学生失去了学习的方向,“这到底要干嘛呢?”为什么不能倒过来?把第;六步放到最前面,首先将学习任务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开始就知道努力的目标,有了这个直观的目标,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分解这个图形,包括哪些元素,然后才是每个元素怎么画的,也许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不应该重复教师提供的图片内容,而要有自己的想象和创意;作为教师,可以提一些诸如要求图片中必须要有某些元素的要求,但不宜限定主题。实际上,这里涉及教学结构的整体设计问题,是采用由分到总的结构,还是“总—分—总”,不同的结构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会存在差异。当然,由分到总的结构并非没有用处,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本文不赘述。

● 操作诚可贵,思想价更高

案例7:《寰宇方寸间——电子地图的生活应用》节选

任务三:滨州到北京的行车路线,见表3。

笔者点评: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容易停留于操作层面,而缺少提升,从而被贴上“技能训练”的标签,其原因就在于未能引导学生理解操作背后所隐含的社会背景、技术思想与技术价值。也许有教师会说,很多任务本身似乎没有什么可以挖掘的,如本案例,在诸多电子地图软件中均提供了非常方便的自驾车路线搜索,要完成本任务可能五分钟以内就可以搞定,因为操作非常简单。那么,这样一个任务可以挖掘什么呢?确实有点勉强,因为我们的任务设计得太过简单了。改进后的任务可以是这样的:用不同的地图软件获取自驾车路线方案,并比较其差异,通过网络检索学会判断哪个方案更合理,这样让学生去挖掘的社会背景和技术思想就可以有:地图数据库信息的权威性、更新频率、路线选择算法等。

● 拒绝教条,但不丢科学严谨之精神

案例8:《体验非Windows操作系统》节选

◇讨论:有没有系统取代Windows?

◇学生上台演示智能手机中Android操作系统中部分软件的使用,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其演示过程。

◇学生上台演示;Phone4S或平板电脑中Mac OS X操作系统中部分软件的使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其共性与异性。

◇总结常见的非Windows操作系统。

◇启动虚拟机,进入Linux系统,体验Linux系统中一些软件的应用。

思考:我们平时用电脑主要做什么?Linux系统是否都能做到?

学生体验:浏览网页,收发电子邮件,聊天,文本编辑,图像处理,等等。

学生分组完成下列任务,完成一至两个:①写一篇200字内的个人简介,通过邮箱发给老师。②自定主题,做不少于5张的幻灯片演示文稿,通过NFS发给老师。③完成一份数据处理,提交到Moodle作业区。

◇分享收获和感悟。

将本次课的收获感悟或者经验及不足之处写成报告,分享到空间、博客等其他平台。

笔者点评:什么是操作系统,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让学生掌握其精确定义,但是,本案例显然完全背离了操作系统的要义,无论是介绍的内容还是让学生体验的内容,均是操作系统中的应用软件,而不是操作系统本身,如桌面系统、文件管理等。从应用软件的角度理解和评价操作系统,无疑是对学生的误导。

猜你喜欢

补间爱丽丝动画
《形状补间动画》教学案例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浅析Flash中三种“补间”动画的应用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变大变大
我是动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