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2013-04-29谢玉妃孙蓉菲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内化可视化工具

谢玉妃 孙蓉菲

● 问题的提出

思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我们常常思考,如何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根据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往往都仅仅通过“经验”来解决。而自从2012年9月份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教学以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如何利用这一系列的工具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式,在常态化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思维水平,将教师原先设计好的一系列知识传授、思维能力提升等活动真正放归学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改变其学习方式。本文将对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 个性化教学方式,兼顾各层次学生

在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使得我们一直倡导的个性化教学在常规教学中成为可能。学生根据自身遇到的问题,选择适当的思维工具,进行资料的查找和分析,而无需归一化地选择同个主题、同种工具进行讨论与思考。比如,在语文复习课中,如果学生对读后感和书信的区别与联系觉得比较困惑或者感兴趣的话,则可以选用韦恩图进行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比较和分析;而如果学生更需要知道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则可以选用鱼骨图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支持。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想知道、想了解的东西采用合适的工具进行分析比较,教师不再需要去告诉他们,应该如何进行思考,如何进行比较,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的区别自行进行学习。而此时,教师则是起到引导支持的作用。思维工具在教学中的使用,使得教学更加地个性化,自主性更强。

● 颠倒教学过程,促进知识内化

在运用思维工具进行课堂教学之后,教师教学过程也随着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远比我们预期得更多、更详尽。因此,教学内容的传递更多的是集中在课前的预习环节,包括资料收集、思维图的充实等,课上主要进行知识的梳理、补充与内化。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单线程地向学生灌输一系列已准备好的知识点,课后学生自行进行知识梳理与内化的传统教学流程。目前,教学过程的设计更注重高质量学习活动及问题的设计,将学生课前的知识学习进一步地提升,引导他们更深入地进行探讨,促进知识的内化。

● 增加课堂互动,深入了解学生

教师通过学生课前思维工具及资料的收集情况,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而学生也通过可视化思维工具的应用,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形象化。通过对思维工具的利用与观察,师生之间的了解更为深入。基于对学生的深入了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则更为有的放矢,明确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传授。

● 交流提问,发现问题与不足

学生完善自身的思维图后,便可与组内、组间的同学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交流不仅仅是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成果进行总结,更要求学生能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间,学生会逐步发现自身仍可以继续完善的地方,或者由同学的提问对问题有了新的理解。此种“交叉组分享&提问”的形式,在体验中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答案并不仅仅一个,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能力。

● 总结评价,凝练所学所思

在最后环节,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思维工具对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用图形的形式再次总结凝练出来,同时对自我以及组内组间进行评价。例如,学生使用PMI表格对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东西(P)、需要改进的地方(M)和感兴趣的地方(I)进行评价,也可以使用金字塔图对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 结语

在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教学时,我们努力地将“思考”融入学生的行动中,学生利用思维工具,将自身的思维过程具体化。当然,我们必须说,这一系列的思维工具只是一系列的工具支持,我们不能为了画图而画图,而应通过有效的教学流程设计,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与图画融为一体,将其思想在图画上展示出来。因此,我们应着重于问题或任务的设计以及整体教学流程的安排,而不是片面地在所有课程所有课时中使用思维工具。思维工具仅仅是一个辅助工具,而工具提供的是一种支持,支持我们更好、更简便地在常规化教学课堂中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学生也在自己完成思维导图以及资料收集的过程中,不断地更新自身思考的内容,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真正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内化可视化工具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巧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