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是劉泰英的政治槓桿!?
2013-04-29黃湘零
黃湘零
劉泰英在2013年5月份短短的20天之內進行了兩輪「拚經濟,救台灣」的座談,分析台灣經濟所遭遇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原本不敏感的經濟話題,卻在四十多位全台性與各地方最高勞工組織領袖面前觸及「勞工團結」的政治概念,甚至說,「人民最大黨現在的黨主席(作者按:許榮淑)在這裡」,淺嘗即止的幾句話,聽起來頗有釋放政治風向球的味道,不禁令人好奇:泰公真的只是關心經濟問題而已嗎?
勞工團結 泰公釋放政治風向球
以前都只面對老闆級的公會──也就是只和企業財團有聯結的泰公,一開口,便坦承「這是頭一次跟工會報告」。但是,仔細觀察,他身上卻簡單套了一件寬鬆藍襯衫就來出席勞工座談會,連衣襟都未紮進褲帶,看似隨性的穿著,反而像是著意的裝扮,似是有意營造藍領階級對他的認同。加以他說,「我在台灣教了許多年的書,大部分時間都在學術界,所以我也是勞工。」藉著強調他的勞工階級出身來拉近與勞工大眾的距離,跡象相當明顯。
如果劉泰英的確是在拉攏勞工力量,他有沒有用心經營他的「勞工論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察指標。
扣住座談會主題,劉泰英破題說,「勞動力,也就是勞工,是生產要素當中最重要的。以前認為天然資源最重要,但是中東石油蘊藏豐富,經濟發展並不好。台灣的天然資源並不豐富,經濟發展主要是靠人力資源。」
他誇讚台灣的勞動生產力素質,教育水準高,從業意願也很好。「但是半個世紀前,台灣民間儲蓄、資金、人才、教育俱缺的時代,可以做到高度的經濟發展,現在剩餘資金約有15兆(新台幣,下同),卻有大量失業,大學畢業生15%的人找不到工作。」點出台灣勞工當前所面臨的困境。
劉泰英非常用心地將經濟學理論以淺顯易懂的口語表達出來,協助勞工界從統計數據了解經濟實況,他說,「台灣投資沒有增加,從實質理論看,工人邊際生產力就不會增加,這從每一名勞工所分配到的機器設備有多少就可以知道。李登輝時代的12年內,島內投資增加6倍多,就業增加1倍多,勞動力分配到的生產設備增加3倍多,所以才有每年18%的工資上漲!現在島內投資沒有增加,勞工分配到的生產設備沒有增加,邊際生產力就不提升,工資就提不上來!」再沒有經濟學背景的人都可以理解問題出在哪裡了,聽到這一席話,勞工領袖不會心有戚戚焉嗎?
劉泰英分析說,李登輝執政12年,每年工資上漲平均18%,陳水扁執政8年,在國民黨掌握國會多數的箝制下,工資平均每年還有4%的成長,他質疑「馬英九執政5年了,行政與立法都在國民黨手中,工資卻一點也沒有成長!」看似簡單的經濟數據的陳述,面對來自各行業、各地方的勞工界領袖,劉泰英凸顯馬政府在勞工薪資原地踏步的現象,恐怕就不止是前後任領導者政績對比的意涵而已。
工資停滯 勞工領袖心有戚戚焉
劉泰英雖一再肯定台灣的勞工「智慧、努力、從業精神,都是台灣的寶貝」。但是,勞工的實質工資就等於勞工的邊際生產力,「勞工力量如果太強,薪水就會超過邊際生產力,企業就不會投資,經濟會掉下來。」他不希望造成這個結果,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曾經身居政府要津,大開大闔擘劃台灣的宏觀經濟,實際引領台灣十數年的經濟榮景,迄今仍引人津津樂道。
劉泰英深度解析稱,為何台灣的政府和學術界一直未討論如何促進經濟發展?工資無法提高,不是沒有原因。「大家只怪國外市場不好、景氣不好,即使國外景氣變好,如果我們的生產能量沒有增加,還是沒有用。」矛頭針對政經兩界菁英的怠惰和失職,語意明顯。他直言,「提高生產力,經濟才會成長。」是誰有責任提高台灣的產業生產力,豈非不問自明!
劉泰英認為,台灣是小型經濟,壟斷的情形比較嚴重,市場有缺陷,勞工組織便很重要。「勞工團結可以形成力量,但是要拋棄意識形態,以促進經濟成長為目標,先追求成長再談分配的合理。」除了呼應他前面所提的「經濟、勞工雙贏」的平衡觀,劉泰英也舉出兩個在台灣造成重大社會角力和朝野抗衡的例子來說明他的理念。
第一個是國光石化案。「國光石化8,000億的投資案,可以創造1~2萬人的就業及所得,如將延伸產業再算進來,增加的就業就不止此數。」三輕、四輕量產,污染很大,國光石化污染最少,對環保有利,卻在反對下胎死腹中,他直言這是決策錯誤。「這樣,企業如何敢投資?企業一點信心都沒有。」借此強調勞工團體不能為反對而反對,要旨在於解釋經濟發展的「孰重孰輕」。
第二個是核四案。「核四案已經變成高度政治議題,國、民兩黨均有責任,民進黨停掉它,後來再蓋,徒增成本和安全性問題,現在4,000億都丟進去了。核四徵地時有一條很糟糕的承諾,徵地是為了要蓋核四,如果不蓋,那土地就要還給人民。如果當初核四不停,現在已經運轉三年了,每年發電成本可以省下500億,三年可以省下1,500億,台電根本不必漲價。」
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連性和內在矛盾,劉泰英談起來胸有定見。他把最具爭議的議題拿出來,直指問題核心所在──政治領導者不敢力排眾議做對的決策,正是經濟逐漸走向崩盤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指出,10多年來,大家你爭我搶,內鬥不斷,忘了經濟成長才是台灣的根本,「錢是夠多的,但企業界沒有信心,對政府沒有信心、不投資。」把企業界沒有信心投資台灣的原因,明白指向了政府!
憂讒畏譏 領導者不敢力排眾議
劉泰英繼續分析勞工、企業和政府的三角關係說,「現在企業和政府結合的力量比較強,客觀上對勞工不利。勞工沒有全台灣有力的勞工組織來跟政府和企業諮商或談判,但這是必要的。」他說,政府、企業、勞工三方面要好好談,不談,以後會很慘,以前台灣超過韓國20年,現在韓國已經超過台灣;「目前台灣還領先大陸,再不振作,可能5到10年內就會被大陸超過,屆時台灣人就要去做台勞了。」看在曾經是台灣財經教父角色的劉泰英眼裡,心怎麼不急?經他這麼一解釋,勞工組織怎能沒有警覺?
台灣的經濟情勢如此險峻,難道政治菁英們全體都處於「無感」的狀態嗎?有一位現成的大師級財經教父在此,不會就近請教他嗎?
劉泰英說,「我也是國民黨員,國民黨承不承認,我也不知道。」「大陸來請教我的很多,但台灣沒有人來請教我,很多民代只是請我喝酒。」這一位與尹仲容、李國鼎、王作榮一脈相傳,曾經締造台灣產經榮景近一個世代的財經擘劃師,透露了國民黨對他不聞不問的訊息,三言兩語,道盡內心點滴!
劉泰英提起,當初他紓困的企業,大多數還是有留在台灣。他在政壇跌了一跤之後,他所投資的明德水庫邊的旅館,「蓋到中途,銀行就拒絕往來,我找朋友,也沒有人理我。我會不會後悔當初做了紓困的決定?不會,因為我不是為自己。」
他相信,救企業,就可以讓勞工薪資提升18%,所以「救企業就是救勞工」!他早已把內心的悲涼轉化為體恤台灣勞工的情懷了。
他強調,「只要促成經濟成長,企業就會需要勞工,現在少子化,人口紅利沒有了,如果用來獎勵生育,生一個,一個月貼1萬,一年12萬,一萬人才12億元。但浪費掉的豈止12億,1,200億都有了。」
在國民黨執政期間受到重用的劉泰英,對國民黨難道沒有一點感情了嗎?他對國民黨有何建議?「柯林頓說:『笨蛋,問題在經濟!』郭台銘也說:『笨蛋,問題在經濟!』經濟要成長,馬英九633政見中的經濟成長6%如果達成,GDP五年就可增加3兆元,稅收就可以增加6,000億元,一切改革都不會有問題。」劉泰英不假辭色道。
但是,劉泰英之所以被稱為「國民黨的大掌櫃」,是因為彼時的他手中有錢有權,現在的劉泰英,光給個建議,國民黨會當一回事嗎?「以前大家相信我,我也有力量,我就在中午請大家吃飯,問大家如何解決,大家頭低低的,我就說,沒有意見的話,就通過!」他坦承,「大家認為我有學問,但是現在我沒有力量,所以沒有人聽我的話。
顯然,政海翻滾多年、享受前簇後擁風光的劉泰英,他所在意的並非是否有當朝權貴的邀宴,那只是不切實際的表面虛榮,他要的,應該是他經世濟民的滿腹才學能夠受到朝野重視,解救台灣經濟的藥方能夠盡速化為積極有效的政策,再為台灣奉獻他的一片心!
捨虛務實 再為台灣奉獻一片心
失去「力量」的劉泰英,若要重振雄風,要怎麼辦?他能重獲馬英九執政的國民黨政權青睞嗎?
他徵詢台下的勞工界領袖們:「勞工是否可以團結起來?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勞工收入和福利為目標,組成產業發展諮詢委員會。」話是說給勞工領袖聽的,但,只是說給他們聽而已嗎?
他語帶玄機,「勞工要團結起來,到了有足夠的政治力量時,政府才會重視。我們如果發展出力量,國民黨不好可以支持民進黨,民進黨不好可以支持國民黨。但是……」劉泰英話鋒一轉,眼睛瞄了一下坐在他右手邊的許榮淑,說:「在場都是勞工界領袖,問題在你們手上,可以跟人民最大黨結合起來,現成的黨主席在這裡!」原來,劉泰英胸有成竹,他想借助勞工的力量成就他救經濟的政治槓桿!?
劉泰英表示,「許榮淑有人民最大黨,希望她從今天起把勞工團結起來,有政治力量才能掌控整合,跟企業和政府談,但不是跟企業和政府對抗,要迅速解決投資意願低落的問題,改善產業結構。」
為這場座談會穿針引線的台灣勞工界領袖人物——台灣聯合總公會理事長任睦杉先生表示,五月初,劉泰英和末日博士魯比尼(作者按,Nouriel Roubini)都說,經濟泡沫在明年年底,最晚後年會破,「到那一天,」他強調,「勞工只能留在台灣受苦、受罪、受難。」對於馬政府選後就把勞工丟在一邊,高規格接待資方,勞工見都不見,任睦杉有說不出來的氣,勞工想尋求其他途徑宣洩怨氣和發揮數量上應有的影響力,再自然不過了。
土地銀行企業公會蔡桂華理事長說,「土銀在台灣有150個分行,只要為勞工發言的,一定會不分黨派來支持。」
會後,任睦杉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坦言,勞工人口將近一千萬人,有勞保身分的就有970萬人,他不諱言,看膩了藍綠惡鬥,勞工「期待第三勢力的出現」!
這兩位勞工領袖登高一呼,未來能否引起四方響應,將是檢驗這場座談會是否成為燎原星火的標準。
打破對立 邁向真正的勞資共榮
如果劉泰英能夠成功說服勞工領袖,打破勞資對立的宿命,邁向真正的勞資和諧、合作和共榮,他必能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再添一筆輝煌的紀錄,締造人生第二春。但是甫脫下西裝,穿上象徵勞動者的藍布衫的泰公,能不能在勞工團體中找到他的溫暖?勞工會不會把泰公視為勞工階級的救贖,因而期待於泰公英姿再現?卻是未定之天。
這場座談會涵蓋了台灣各個層級勞工界領導菁英在內,劉泰英所釋放的訊息,能否聽進勞工領袖的耳朵裡?他們如何解讀劉泰英傳送的訊號?是否進一步激起勞工團體內部的共鳴?都是值得繼續觀察的重點。
可以肯定的是,許榮淑的「人民最大黨」如果能夠成功拉攏到980萬勞保身分勞工的二到三成支持,將可改變台灣政治生態,使藍綠抗衡走向別有意義的三黨角力。除了「人民最大黨」,在馬英九所餘的兩年多的任期內,摩拳擦掌想在2106年大選扮演一定角色的人,勢必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