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2013-04-29许丽冰
许丽冰
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其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事实上,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大为有益。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使学生在探索中创造,在探索中发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尤其应重视应用题题材的设计与加工,激活教材,把缺乏与现实生活联系,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的课例进行删减和增补,将课本中的数学题改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生活韵味的应用题,使数学教学充满生命力。
一、设置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皮亚杰说:“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注意力集中、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因此,教学时教师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课开始,安排一个模拟买卖双方收付钱款的小品,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营业员。当“顾客”看中一件标价为198元的衣服后,就拿出两张100元整钞给“营业员”,“营业员”找回2元并把衣服卖给“顾客”。当学生进入“百货商店买衣服”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后,教师设问:
(1)对营业员来说,做成了一笔生意,收入了多少钱?她是怎样收的?
(2)对顾客来说,买衣服用了多少钱?他又是怎样计的?
学生甲回答:营业员应收198元,她收了200元,所以,还要找2元。学生乙回答:顾客买衣服应付198元,但她付了200元,所以要找回 2元。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营业员:+200-2=198元,顾客:-200+2=198。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生活,研究这一类生活中常要碰到的计算问题,即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
这样安排,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唤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联系生活实际,发现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实践中发现和提炼出来的。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学生能发现前人已经发现的数学问题,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对于需要研究的问题,教师不必急于提出,而应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和提出。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时,在认识毫米之前,教师可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表示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当学生量到橡皮长度是3厘米多一些时,自然感觉到这样一个问题:测量某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也不够精确。当量到橡皮厚度时,更会发现其厚度1厘米都不到,这时就有学生提出: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或用厘米作单位还不能精确表示时,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这一单位就是毫米。另一学生又提出:1毫米有多长?毫米和厘米有怎样的关系?还有比毫米更小的长度单位吗?
可见,许多数学问题是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和提出的。这样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贴近生活实际,探究数学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教学需要加强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教师要勇敢地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开展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将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教师充分利用恰逢2008年奥运会举办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题材生活化,课前组织学生模拟进行奥运新闻发布会,了解本届奥运会中国勇夺金牌情况,创造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气氛,让学生在交流中自然提及教学重点。之后教师将学生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重组成一道道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题,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如此在教学中加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主动探究数学知识,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记得牢固扎实。
四、结合教材内容,建立良好数感
数学课堂教学除了要注意与生活紧密联系,还要遵循学生从感知到建立表象再到抽象概括的认知规律,在经历知识产生、发展、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思考、交流、发现,通过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在体验,探究和感悟中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对周围的事物、现象充满好奇,教师要抓住这种好奇,大胆假设。例如:把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如“汽车每小时行驶1050千米”“成人服装每用布540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来判断,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加深印象,同时能避免以后发生同类错误。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新知。
如:在一年级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自然数“l”时,有的学生举例一个书包、一支铅笔、一个小组、一盘苹果……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几个苹果装一盘?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即而渗透了“1”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单位,所有的数都是由若干“l”组成的。同时渗透“l”中有数,数中有“l”的思想,为高年级学习分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在课后练习中,教师让学生说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如:我今年几岁?学号是多少?我的鞋号是多少?……这样就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
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现实的情境中研究数和量,空间和图形等的关系中获取数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数感。
五、拓展学生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为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数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发挥威力。
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时,可设计一组生活中的问题:同学们,这是欢乐大家庭月收支情况表,请你帮帮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算一算:(1)每个成员的月总收入以往是多少?(2)全家共得奖金多少元?(3)星期天,他们一家来到百货商店,他们合买一台电视机放在客厅里。出示:
大型:9998元 中型:6998元 小型:3998 元
请同学们帮助参谋:买哪种型号的彩电比较合适?你是怎样想的?
这是一道基础性、应用性、趣味性、开放性相结合的数学问题。通过对这道问题的解答,不但能巩固简单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参与生活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石基镇东怡小学 广东广州 51145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