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变电运行人员异常信息分析判断能力措施分析

2013-04-29刘斯斯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3年7期
关键词:变电站

摘要:运行监视是变电运行人员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通过监视设备运行状况和异常信息,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和不安全因素,提高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文章采用列举实例的方式阐述了对异常信息采用不同处理方式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突出事故及异常信息正确处理的重要性,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对安全生产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变电站;运行监视;电网运行方式;变电站隐患消除

中图分类号:TM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076-02

1 概述

众所周知,运行监视是变电运行人员的主要日常工作之一。通过监视设备运行状况和异常信息,及时发现设备的异常状态和不安全因素,提高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变电运行人员对异常信号不敏感,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而导致事故发生、延缓事故处理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运行人员对运行中的异常信号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未及时进行分析判断。随着电力系统城网和农网改造的逐步深入,新设备、新技术大量投入电网运行,电网结构越来越复杂。

提高变电运行值班人员处理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对电网的安全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两起具体事例,浅谈异常信息分析判断能力在运行监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 事例分析

2.1 事例一

事例一发生在襄樊地区一座220kV枢纽变电站——东津变电站。该站1999年10月投产,220kV进出线5回,其中襄东I、II回担负襄樊火电厂的外送任务,外送最高负荷可达500MW。220kV母线均采用双母带旁路接线方式。220kV襄东I、II回线路保护均配备同型号的双套微机线路保护。一套是PLP-902A高频保护通道采用瑞典生产的复用载波机通道,两套复用载波机安装在同一屏上,采用上下结构布置。

2002年3月7日,220kV襄东I回线路停电进行预防性试验(因系统方式原因,该线路投运以来第一次停电检修)。220kV襄东II回线带两条线路负荷运行,负荷较重。

当运行人员操作到“推上停电线路侧地刀”时,主控室中央信号告警,发“襄东II回复用载波通道故障”光子牌,值班人员立即停止操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襄东II回复用载波通道故障”光字牌,值班人员立即停止操作。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襄东II回复用载波通道故障”。按保护原理,襄东I回检修应发“襄东I回复用载波通道故障”信号,是否与襄东I回线路停电有关?带着疑问运行人员与中调联系立即将襄东II回高频保护停用,同时通知继电保护、通讯部门及襄樊火电厂人员尽快到现场进行通道测试。

在现场载波机房内对两回线路载波机通道两侧进行频率测试,发送频率,测试对侧接受频率均正确。在检查从载波机房至主控室的电缆时,发现两回电缆头相互接反,电缆挂牌错误。正因为出现这样的错误,襄东I回接地后襄东II回收到导频信号,发“襄东II回复用载波通道故障”;而襄东I回实际上接的是襄东II回,自然不会发通道故障信号,庆幸的是这两条线路自1999年投产以来一直未发送故障。

该隐患消除不久,2002年4月15日两条线路不同时相继发生故障跳闸。试想,如果未及时排除襄东I、II回复用载波通道电缆互相接反的事故隐患,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两回线路同时跳闸将造成襄樊火电厂近400MV负荷被误切除。

2.2 事例二

在变电站发生事故时,运行人员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将事故信息上报,也是运行监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发生重大电网事故时,这一点显得尤其重要。事例二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电网事故,但由于相关变电站值班人员未能及时将现场事故信息准确全面上报地调值班员,延误了事故处理,也扩大了事故范围。

事故前电网运行方式:220kV变电站甲作为电源端,通过110kV甲作为电源端,通过110kV甲乙线送110kV变电站乙,乙站又转送丙、丁两个110kV(丙站T接)。

事故时现象:乙站运行中的1#主变跳闸,全站失压,汇报地调主变:“后备保护”动作;甲站汇报无开关跳闸,但故障录波启动,甲乙线路“A、C相电流略高”。

事故处理及发展:地调值班员根据甲、乙两站汇报,首先怀疑乙站可能低压侧故障越级,令乙站断开低压10kV分段开关,其II段负荷倒由备用变2#主变运行,并逐路检查试送10kVI段负荷。在此处理过程中(约30分钟),丙站主变间隙过压动作跳闸,同时丁站汇报其高、低压电压不正常,B相(接近为零)。

此时调度员综合判断事故原因是甲乙线线路有断线故障,并核实乙站所报“后备保护”也是主变间隙过压动作,且甲站故障录波和指示仪表均表明甲乙线B相无电流,于是调度员转移110kV负荷,停运甲乙线路隔离故障。但此时甲乙线已经非全相运行了近50分钟,并造成了丙站主变跳闸,扩大了事故范围。

由上述事故处理过程可以看到,在事故发生后,各变电站运行值班员未及时、准确地向地调汇报异常信息,特别是甲站没有通过故障录波和仪表判断出线路B相无电流(不仅仅是A、C相电流升高),乙站所报主变“后备保护”动作含义不准确,“后备保护”光子牌包含高压侧复压过流、低压复压过流和间隙过压等三种后备保护,运行值班人员应通过查看微机保护打印报告准确地指明是间隙过压保护动作,由此导致了地调在事故初期作出错误判断,延长了隔离故障设备的时间。

3 事例原因分析及对策

根据以上两个事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以不同方式对待运行监视中的异常信息,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在事例一中,运行值班人员及时发现异常并提出疑问,从而消除了一起重大设备隐患;在事例二中,因报告的事故信息不准确、未认真分析异常信息,造成了电网事故,教训也是深刻的。

目前变电站运行监视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部分运行人员不熟悉设备正常运行状况,不能适应新设备新技术引起的设备运行监视方式的变化。因此在设备出现异常信息时,不能正确理解、分析和判断,及时解决出现的异常现象。运行人员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2)部分新设备给运行值班人员提供的监视界面多种多样,而且监视信息意义不明确。包括设备就地信号、全站中央信号和无人值守站集中监控信号,不能在设备异常和事故状态给运行人员以明确无误的指示。这一点在改造后的无人值守站和老设备改造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受传输通道和中央信号界面限制,设备就地信号合并上传的现象很多,也给运行人员带来了很多不便。

(3)随着电网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城域网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复杂化,电网事故的概率也增大。变电站运行人员在电网事故发生时系统概念差,事故异常处理往往仅局限于监视本站设备,未从整个系统全面考虑。本文讲述的事例二中,甲站值班人员当时发现110kV甲乙线线路B相无电流,首先怀疑本站开关或CT二次回路存在故障,忙于自身检查;而乙站匆忙汇报主变“后备保护”动作后,也侧重于本站设备的检查。

就上述问题而言,只有问题2属于设备或技术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改造逐步完善解决;其他几条反映的都是运行人员本身的原因。只有通过加强业务技术培训,提高运行人员自身的素质解决。运行人员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变电运行事故及异常处理的准确率,影响安全生产的全局。

4 结语

本文旨在通过实际事例说明,变电运行监视工作中,提高异常信息分析判断能力的必要性。值班人员对运行设备出现的异常信息要高度重视,认真分析、判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及时消除事故隐患。只有这样才能搞好安全生产工作。

作者简介:刘斯斯(1984-),女,湖北襄阳人,襄阳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调度监控员,工程师。

(责任编辑:秦逊玉)

猜你喜欢

变电站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关于变电站五防闭锁装置的探讨
超高压变电站运行管理模式探讨
谈实时以太网EtherCAT技术在变电站自动化中的应用
220kV户外变电站接地网的实用设计
智能变电站与综自变电站区别综述
变电站,城市中“无害”的邻居
国外电厂和变电站接地设计概述
移动式变电站之应用
变电站中保护和控制单元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