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整合,实现区域地理复习的简约高效

2013-04-29王啸徐艳军

地理教育 2013年7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特征区域

王啸 徐艳军

一、提升高度,准确定位,确立整合重点

高中地理课程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区域地理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两者各自的定位及适用学段不同。但就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设计而言,两者之间也有着极强的关联性。两者最终的培养目标一致,只是在要求和实现上呈逐步推进之势;两者在内容上有延展性和互补性,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地球科学知识” 中的规律和原理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中的成因等一些深层次问题;而“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上,通过对具体区域中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研究,“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见图1)。由此,不难看出,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复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服务的侧重点是提供附着有显著区域特征的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一定尺度的区域。而在高中阶段,通过对各要素的分析,归纳总结整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或某一方面的地理特征,认识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探寻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近几年新课标卷的考题来看,鲜有对区域地理内容的直接考查,考查的侧重点也大都集中在上述侧面。

二、统筹兼顾,合理规划,配置整合内容

除“地球与地图”外,区域地理以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大部分为主,其中每一部分又各包括“概况”和“认识区域”两大内容、七个具体方面。从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编写的角度看,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各有上下两册,共四本教材,内容丰富、容量较大,在义务教育阶段需用两年课时完成。进入高中阶段后,对上述内容的复习显然不能再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按部就班、一章一节地进行,必须统筹兼顾,合理规划,做好内容的整合和配置工作。通过整合,最终实现区域地理复习的简约高效。具体操作可分“删减”、“内部重组”以及“与高中地理融合”三种情况。

(1)大胆删减,减轻复习负担。根据前文分析,对一些过于基础而又与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关联不太大的非重点内容可以进行大胆删减。如对《世界地理》中的“海洋和陆地”、“语言和宗教”以及“地域发展差异”等内容,皆可在复习的过程中删减或淡化处理。

(2)内部重组,怡当教学内容配置。区域地理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各版本教材内容的编写方面有一个综合的规划,在不同的教材及章节之间,即使是统一内容也各有侧重。教师在整合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洞悉这一意图,合理配置教学内容。例如,“地形”这一部分内容,世界陆地、大洲、地区、国家、行政区划等不同尺度的区域皆有其各自的地形类型和特征等基础知识,但就对高中地理和高考的需求而言,其重心在《世界地理》的“地图”之中,通过阅读等高线示意图,判断地形类型,归纳总结地形特征,进而分析其影响。再如,“河流水文特征”这部分内容,其重心在《中国地理》中“河流”这一部分,通过对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了解我国河流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内外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掌握分析河流水文特征的一般方法。

“认识区域”中的相关内容无疑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但其基础性地位和课时的限制也要求对其进行重组整合。整合时,根据高中学习和高考要求,着力做好下列工作。

☆把握经纬度,准确区域定位。从学生反馈的信息表明,区域地理的复习,最大问题就是不知图示区域所处位置,尤其是难以根据经纬度位置进行区域定位。一方面反映利用经纬度定位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在区域定位的教学方法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复习《世界地理》时,教师可以大洲或地区为单位,选取几条重要的经线,如0°、100°E、120°E、120°W、60°W等,与高中地理“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中所涉及的纬度,如0°、23.5°、30°、60°等,组成经纬网,逐一熟悉单一经线或纬线所穿越的地区,然后根据位于某经线与纬线相交(“+”)分割而成的四个区域中的哪一个区,即可大致判定其所处的经纬度位置。教师可安排一节专题课对学生进行专门训练,此后不断强化。

☆寻找关键因子,构建知识联系。对任一区域而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区域特征,都有一个导致这一特征的关键因子,整合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这一关键因子,然后围绕这一因子构建知识联系,整合教学内容。例如,“干旱”是西亚和北非地区最突出的特征,导致这一特征的影响因素有副热带高气压、地表性质、洋流(沿海地区)及海陆位置(内陆地区)等,关键因子是“副热带高气压”。整合时,可围绕“副热带高气压”这一因子,寻找该区域各种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制约关系(见图2)。

[图2 自然要素之间、自然要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及制约关系]

☆学会区域对比,进行“横向”整合。区域地理的核心即是不同尺度区域的相关知识,内容极其重要,但涉及不同尺度的区域也特别多,增加复习困难。就《世界地理》而言,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此外,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可选择的范围大、内容多,不确定性强,高考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而深入。教师在教学时,可选择一定数量的重点区域,针对其中一些要素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整合,浓缩教学内容,加深对比较对象的理解,学习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重要方法——比较法。

(3)合理拆分,注重与高中内容有机融合。高中课程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与区域地理知识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存在众多的衔接点。细致地梳理出这些衔接点,围绕这些衔接点将高中课程内容与区域地理进行有机联系、融合渗透,既可帮助学生宏观把握知识的全貌,又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帮助学生合理地确定课程内容与区域地理复习的侧重点。例如,区域地理中的“气候”与高中《地理1》中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规律”及“洋流的性质与分布规律”就具有明显的衔接点。区域地理中“气候”涉及的主要内容有“气温与降水的分布”、“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以及“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等;高中《地理1》则主要从“大气环流”与“洋流” 等角度,分析“气候类型及特征的形成原因”。在区域地理的复习阶段,可利用高中地理中的上述相关知识,从成因上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的成因”,根据“成因”总结“特征”,掌握“分布规律”。而在高中阶段学至此部分内容时,可从区域地理中选择具体的区域进行“成因”分析。在进行区域选择时,可进一步再从“代表性区域”和“特殊性区域”分别进行成因分析,以便于学生对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获得更加全面的认识。此外,具有衔接点的还有“海洋”与“洋流”、“居民”与“人口增长”、“地域差异”与“区域联系”、“环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等。

三、适时渗透,适当拓展,促进整合提升

区域地理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难度较小,思维含量较低,难以满足高中地理学习和高考的要求。对此类内容应适当拓展,并与高中地理内容适时渗透。通过拓展提升学习高度,满足高中和高考的要求;通过整合,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例如,《中国地理》中“农业”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分散在各区域中的相关内容,教学内容较多,分散而浅显。如果依然采用直接复习方式,耗费较多课时,也难免停留于低层次做简单重复。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与高中地理阶段《地理2》中“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地理3》中“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相渗透。站在高中地理教学的高度,可将教学内容整合成以下两个微专题。

微专题一:中国农业区划及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区划及农作物的分布

·区域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微专题二:中国的农业结构调整

·中国农业结构现状

·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及因素分析

·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差异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问题

通过微专题一,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作物的地区分布差异,引导学生将视角集中在农业的区位问题上,通过农业区位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地理思想思考农业问题,懂得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通过微专题二,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学生通过对农业结构的了解,认识市场和现代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正确认识我国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时可能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特征区域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抓住特征巧观察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分区域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