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视觉文化看中学地理教材及教学
2013-04-29鲁廷辉
鲁廷辉
视觉在人类思维、认知、体验和实践等“真实”世界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使学生认识和欣赏我们生存的世界,提升人的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通过日常生活的图像化解释使得课程的构建在象征与意象之间、推理和事实之间,蕴涵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内容。
一、视觉文化的理论基础
1.佩维奥的双重代码学说
大脑对信息的表征至少应该有语言和意象两种形式,正是为了解释这种现象,佩维奥(Paivio)提出了双重代码学说。他认为,信息的表征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与事物抽象的、语义的信息有关的是言语代码或代码系统;一种与意象有关,表征的是像什么的心理图像。在这里,意象系统是大脑对于外在事物或事件的外在知觉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言语系统是大脑对于事物或事件的概念性加工而形成的结果。该理论对相关认知现象的解释为:人们既可以用心理意象进行代码,也可以用言语系统进行代码,在有的情况下,还可以用两种代码形式进行信息加工。可见,在不同的情景中,人们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解决不同的推理问题。
2.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理论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乃是思维的一种最基本工具”。很多时候,人的认知都是通过视觉开始的,因此,在思维的操作意义上,视觉思维被认为是视知觉和概念思维的统一。视知觉虽然源起于直接感知,但并不是对外界刺激物的被动复制,它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理性活动,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所建构的形象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和敏锐性。人们总是要面临“是什么、有什么、关系如何?”等问题,概念思维由此而建立在正确的视觉判断之上。由于视觉思维的运作单元或思维工具是视觉意象,对事物形式和属性的构建,相对于词语或概念的加工,它更灵活而且易于操作,能引导人们从直接经历的现象或事件中发现其真实的意图,如哥白尼发现行星绕日运动的太阳系模型。由于视觉思维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直接交流中进行着,人们在直接感受和体验过程中,头脑里长期积累的经验知识可能会在突然间得到升华而产生某种顿悟。
3.麦金的视觉思维训练
美国心理学家麦金(R.H.McKim)认为,视觉思维可能主要出现在看的前前后后,或者仅仅出现在想象中,或者大量出现在使用铅笔和纸的时候。“视觉思维借助三种视觉意象进行”,其一是“人们看到的”意象;其二是“我们用心灵之窗所想象的”;其三则是“我们的绘图表达,随意画成的东西或绘画作品”。观看、想象和绘图表达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有经验的视觉思维者能够灵活地利用所有这三种意象。
二、从视觉文化看中学地理教材
在视觉文化彰显的读图时代,地理教材课文内容的表达不仅仅是文字,各种类型的图像已经成为地理教材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相关的图像明显增多,渲染力度更强,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与文并茂,都是表达和再现的形式和手段,与文字浑然一体,相互印证和补充。如果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图像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且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教育价值。
各种图像都是意义的承载体,是现实的片段、空间的分解和时间的节点。通过图像的组织,可以赋予图像一种转换的特性,使各个图像体现出不同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这样作出判断,一段教材就是一个表述的课文(文本)系统。在地理教材中,这个课文系统通过语言、图像的组织以线性的逻辑过程体现着学习的内容、思想、意义,承载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在教材的阅读中,所看到的图像不过是一个复杂意义群体中的一个侧面,要解释图像带给我们的意义,还需要从背景知识中去寻求,从人们的视觉文化素养中去获得灵感。学习者和图像的关系其实与教师的语言表达、教材内容的语境影响和学习者的阅读经验有关。
现行各种版本的初中地理教材,其表述系统几乎都是三种课文形式:文字叙述课文、图像表达课文、活动课文。由于教材充分赋予图像在知识呈现中所能体现的价值,纷呈的各类图像从问题、指导、事实、原理等角度来体现内容和教学价值,不但信息类型丰富,而且表达形式多样。一些教材除课文内容中的图像安排外,还有对学习内容的概念图形式的展示,有时还对整页纸的背景作了渲染和精心设计。通过这样一些组织方式,地理教材以新颖的形式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强调人的素质发展的理念。
三、从视觉文化看教材使用
语言和图像是两种承载意义的载体,语言的阅读和图像的阅读必然存在心智上的差异,由于我们长于文字的处理和表达,而对具有丰富内涵和价值的图像的处理和表达缺少相应的能力,故在教学中不能整体性地发挥教材的作用。很多时候,由于我们对图像内容缺少深刻的理解和语言的转换,文字和图像的人为割断难免使很多人认为新课改的教材内容 “单薄”,因而需要从外部引进许多自己认为相关的知识才能“充实”教学。而教材中的大量信息,尤其是图像蕴涵的丰富信息被忽视,导致教材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了一个题目。由于不能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处理信息,教材编者对新课程理念一些重大的、有创意的思想方法却被使用者忽视了。教材使用者这种所谓的“充实”还来自于一种错误的解释,即认为图文并茂和语言的简练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的开放性空间。这其实是一种对表面现象的误读,将一种事实上的不正确(对地理教材表现形式的理解)和一种正确的理念(教材和教学的开放性)错误地联接在一起。为什么守着“富矿”不知道如何挖掘财富?以下两个方面可能是必须注意的事情。一是使用者知识修养的不完备,缺乏视觉文化的素养训练,无法完整地将图像纳入到教学设计中。一些图像所能承载的情感内涵难以被挖掘出来。大多数教师熟悉地图的教学,而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其它图像进行教学。二是教材推广和培训对教材特色的介绍偏重于课文的组织,学科内容的体现,但对如何使用却缺少以视觉文化的视野进行与此相应的指导和展示。随着视觉文化理念的深入和发展,视觉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一些必要的思想方法和技能基础。
四、视觉文化观念下的地理图像教学
在理论指导下,教师必须知道如何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视觉文化的表达能力。
首先是学习中的视觉问题。看见和看懂是两种学习状态和能力,前者是视觉上的一种感官能力,后者需要学科的和视觉素养的修养。学习者如何观看教材中的图像,取决于他的态度、方法、意识,其效果与他的地理知识修养和地理学习能力相关。所以,教师要注意的是:“看见什么?看懂什么?”视觉解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怎样看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材图像的处理,都应该随时设问:“你看到什么东西?”“什么让你有这种想法?”教师要确保学生的每个反应都得到相应的反馈。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联系各种被提及的问题,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共同趋向的观点,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发展技能。让学生仔细观察,形成观点,加以表达,综合各种观点,再加以推测,讨论,争辩,然后修正他们的结论。总之,这里的教师并不是专家,只是促成学生完成探索过程的顾问,通过一系列对话、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视觉素养。看什么,怎样看,如何理解图像信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图像学习的基本过程是读图、释图、析图、绘图和忆图。欣赏和体验什么,在地理视角上怎样欣赏和体验,如何引导学生真、善、美、丑的情感态度,使不同自然的和文化的世界能够被理解、沟通或被认同。
在有了这样一些知识准备的基础后,根据地理教材的表述特点和组织形式,采取以下步骤或许会引起思想的变革。
(1)教学内容是什么,核心概念和贯穿其中的主要观念有哪些,教材课文如何围绕核心概念或主要观念组织内容。教材中叙述课文和活动课文中的图像表达怎样组织编排?
(2)教材提出的问题(如广东人民版的“卡通娃”)是什么,教材课文如何体现?
(3)教材对问题如何回应(如广东人民版的“卡通博士”),表达什么内容?
(4)关注图像类型以及图像组织形式?
(5)解读图像:图像的视觉内容及其内涵,是否有情感要求?如何阅读会产生何种读图体验?某些图像该怎样引导阅读并作出视觉内容的语言表达?如何通过图像进行交流?
(6)文字课文与图像课文的内在联系,出现的逻辑顺序和展开的教学时序。
在视觉思维过程中的观察、想象、绘图、表达等活动是交替进行、不断变化的。或许在直接的观察中可获得解法,或许在心灵的想象中可作出选择,或许在随意图绘中产生设想。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感性、内在、图示的意象之间进行,直至问题获得最终解决。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即是对地理图像的演绎,是学生形成视觉文化素养的重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