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黄埔古村保护中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模式

2013-04-29刘昕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

刘昕

摘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如何完善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制度,如何达到让原住民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政府的保护开发当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广州市海珠区黄埔村在实施保护开发工程以来,形成了关注环境、尊重历史、积极与村名沟通合作的模式特点,不仅实现了岭南特色历史文化村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也完成了城市化进程中城中村的改造,可为岭南地区其他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借鉴。

关键词:黄埔古村;保护;开发

珠三角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城镇化水平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速度加快,在广大的乡村社会逐渐走向现代化生活的同时,具有岭南特色的村落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也在“城市化运动”中遭到破坏。在这一个文化变迁过程中,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改造中对古旧建筑缺乏系统规划的拆除和破坏,一方面也是原来的乡村居民为了片面追求生活的“现代化”而主动改变了原来的村落风貌。位于广州市海珠区东端珠江畔的黄埔村,能够将大量的古祠堂、古民居建筑保存至今无疑是幸运的。黄埔村位于海珠区琶洲岛东南面,建村于北宋年间,面积6平方公里,毗邻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的黄埔古港,现有户籍人口3580人,总户数1177户。在广州市海珠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众多专家的集思广益下,目前的黄埔村已经建成约18.6公顷的古村景区,铺设了超过3公里的观光线路,对现存古建筑、古街区也进行了整治和修复。以“村港一体”为宗旨,黄埔古港古村逐渐形成岭南文化的集聚地、体验地和展示地,2011年,该景区被评为“海珠十大新名片”。黄埔古村作为广州历史文化变迁的见证者,是广州所经历的近代变革具体而微的集中体现,对黄埔古村的保护与开发也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黄埔古村进行保护、开发的同时,也有效整治了黄埔村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与社会治安环境,也可以给今天的城中村改造工程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黄埔古村保护区概况

黄埔村位于海珠区东部,面积2.5平方公里,现有梁、冯、胡、罗等主姓。黄埔村又名凤浦、凰洲,据村中现存的《北帝庙重修碑记》中记载,早在北宋时期这里已聚居成村。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宣布在广东的广州、江苏的松江、浙江的宁波、福建的厦门为对外贸易港口,并设立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和闽海关等四个海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等事物,次年粤海关在黄埔村设黄埔挂号口征收关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十一月十日,清政府宣布撤销江、浙、闽三个海关,作出了“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夷船“止许在广东收泊贸易”的决定,独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当时官方唯一的对外贸易口岸,而黄埔古港也成为贸易全球化的重要平台。1739—1745年,瑞典商船哥德堡号曾三次扬帆前往中国,成为中瑞友好交往的见证。260多年后的2006年,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和王后希尔维娅随仿古商船哥德堡號再次起航来访。为了迎接其到来,在原黄埔税馆旧址兴建了黄埔古港风景区和粤海第一关纪念馆,续写昔日辉煌。

黄埔村还保留有大量岭南建筑风格特色的历史文物建筑,砖雕、木雕、灰塑、镬耳屋及青石板路随处可见。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村内至今还保留有清代祠堂12座、家塾4座、宫庙1座,商业街遗址2处,以及数十座建于清代的民居。

黄埔村还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典型侨乡。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使中西文化思想相结合,涌现出大批在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历史名人,如身兼三国领事的“黄埔先生”胡璇泽、著名铁路和公路建设专家胡栋朝、清朝著名外交家梁诚、十三行天宝行创始人梁经国、“永丰舰”舰长冯肇宪、岭南糖业先驱冯锐等。

二、黄埔古村保护模式的形成

上个世纪80年代,黄埔村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已经引起了文化部门、侨务部门以及高校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视。最早一批学者进入黄埔村是在1988年,经过驻村调查发现了广州华侨出国的原因不仅只是劳务输出,出国经商、留学在黄埔村也很普遍,同时还发现了黄埔古港遗址。2000年,又专门成立黄埔村课题研究小组,从黄埔村作为清代重要对外贸易港口、涌现出的一批著名人物、典型侨乡等方面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2006年7月,为了迎接瑞典国王王后仿古商船哥德堡号重访广州,政府修整了黄埔古港景观区,借此黄埔古港景观区的开发利用终于进入了正轨,但此次开发并未深入到黄埔村。

2008年10月,为了建设港村一体的历史文化景区,五位专家学者联名致信省委书记,在得到领导批示之后, 2009年10月,海珠区黄埔古村保护项目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启动了黄埔古村保护工程。项目通过市政工程、立面整饰工程、景观绿化工程、古建筑修缮工程和水利河道工程五大部分对古港古村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目前黄埔古村改造项目共加固和整饰居民房屋370多套、约14万平方米;铺设三线下地、市政供水管线共计3000米,道路铺装麻石路面共计20000多平方米;完成北帝庙、黄埔公园2个公园的改造、10余处绿化小景的修建和7个水体的整治;完成了13栋古建筑的修缮;完成水系连通、堤岸整治、码头、桥梁及水闸泵站建设等工程。

此外,整个古村保护工程还注重对黄埔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建立了黄埔古村人文历史展览馆,集中展示黄埔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成立广州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提升黄埔古村的学术研究层次,未来还将升级改造粤海第一关纪念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在名人故居的基础上建立古村名人纪念馆。同时,还对村内的古建筑加以利用,将黄埔村打造成为岭南特色文化和广东民间工艺的集聚地、展示地和体验地,如“端生家塾”变身为“韩艳剪纸艺术馆”,未来还将利用村内的祠堂和古民居作为象牙工艺和广式家具的展示地等。

从黄埔古港古村的发现到保护工程开始实施,经历了20余年,随着整个大环境的变化,专家们的努力造就了这个工程。而整个保护工程力求从容建设,在建设中时间服从质量,不赶工期;保证高端建设,高起点规划水、陆两条旅游线路;注重细节,以4A级的标准做好景区的配套设施;引入大师进驻黄埔村,提高古村的文化辐射力。也正在20多年的保护、开发以及诸多学者的研究、建议下,才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黄埔古村保护模式。

三、黄埔古村保护模式的特点

包括历史文化村镇在内的任何文化遗产都是由历史塑造而成,对他们的保护开发都是是对过去的遗存用当代的方式去使用。虽然许多地方已经制定了各式各样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但历史村镇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一般情况下只有少数有突出价值的建筑被保护下来,很少能够将历史村镇进行整体保护,而目前较为合理的的保护方式应该是“保持村镇历史肌理,对历史建筑进行适应性再利用,改善环境质量,增加社区活力以适应物质结构的变化和现代生活的需求”。而黄埔村的保护方式恰巧是对这一理论的印证。

(一)保护村镇整体风貌村镇格局重点保护

珠三角乡土聚落因自然地理差异、地域开发不平衡、族群构成不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但总体上遵循中国传统宗法礼制思想,以“秩序化”的整体思想来指导营建,形成以里巷为单位、规整的聚落结构。村落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地高气爽,利于排水。它坐北向南,朝向好,通风好,村落前面有广阔的田野和大面积的池塘,东西和背面则围以树林,村落主要巷道与夏季主导风向平行。这种聚落形态被陆元鼎教授称为“梳式布局”,是广府地区一种普遍的聚落形式。黄埔村的保护开发遵循 “抽疏保旧、完善配套、适度开发、商业运作”的总体原则,保护了一个岭南水乡的整体风貌。祠堂、民居、水塘、榕树、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能体现岭南水乡地域历史文化特征的物质要素得以保存下来,还包括反映空间格局的风水意匠、村镇肌理、空间格局、街巷尺度等。

除物质要素外,包括北帝诞、飘色、上扁等村风民俗,广绣等民间技艺也都一一保留下来,更难得的是在黄埔古村的保护过程中并未将住户全部搬迁,而是维护了村的人口结构,保持住村的活力。与此同时,对村内原有风貌的保护与整治过程中,原有的违章、危险建筑也得到了有效的制止和改造。

(二)以尊重“原真性”為原则,科学保护修复建筑遗产

国内外学术界对建筑遗产保护修复思想与方法的发展变换,各流派虽然观点有所不同,却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从探讨建筑修复的依据、技术方法与尺度出发,逐步就修复行为到底应该体现遗产何种价值以及如何准确价值的问题展开争论。修复技术与方法上人们基本认同以“维护历史真实性价值”为核心的保护修复原则与保护方法体系。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坚持保护原真性的基本原则,同时兼顾全面保护原则、最有必要和最小干预原则、可识别原则、可逆原则、原址保护原则、缜密原则。

黄埔村保护项目工程在对古建筑的修复方面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保护建筑的原真性为指导思想,严格按照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四原”原则对线路内13座古建筑进行修缮。对涉及修缮方案和施工中的方法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施工前论证充分、施工中遵循科学、施工后展现原貌。对古建筑坚决不实施迁移、不实施改建,切实避免拆迁过程中对建筑物造成伤害。甚至某些古建筑内的地砖,在修缮前都事先编号、拍照,以确保重新铺设时不破坏原来的铺设摆放顺序。对于残损的结构构件及功能构件,详细考证后进行复原。对于残缺的建筑装饰部分,视情况而定:若残存部分能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且不影响结构和安全,则保留或只做简单的加固,尽可能地保存建筑的古色古香的韵味,以见证建筑饱经风霜的历史;若装饰部分的缺失影响到建筑的整体效果,且根据现状可以复原,则对其进行修复。

纵观黄埔古村保护工程古建筑修复过程,修复之前,任何的措施都要严密的建立在对文物建筑本身和它的环境全面充分的调查研究之上;在修缮过程中尊重了建筑材料和工艺的原真性,体现了建筑遗产保护修复的基本与核心原则,最大限度保存历史建筑原存部分尽量避免添加和拆除,为修缮和加固所加上去的东西都做到能识别,任何修复措施都是可逆的,即便将来有必要除去这些修复措施时也不至于损坏历史建筑,并对所做的一切进行档案记录;修复完后,古建筑周围的历史环境得到保护,文物建筑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科学甚至情感等方面的价值都得到保存。

(三)尊重原住民意见,协商推进工程,作民生工程

目前,我国的历史文化村镇保护基本形成了一种模式,重视物质空间特征的保护,强调旅游开发对遗产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保护工作者及保护规划的制定者以外来的评价标准来判断遗产的价值,强势文化标准为保护对象选择哪些传统是必需继续的,哪些是可以放弃的;旅游规划制定者以社会流行的风尚来包装聚落遗产,按旅游的需要对历史景观进行化装。一些历史文化村镇正是在这样的所谓的“保护”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可识别性、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功能的多样性。但黄埔村在保护过程中,项目实施小组以“民意优先、民利优先”为原则,对黄埔村是否要保护,如何去保护等问题上,都予以了村民充分的话语权。

在启动黄埔村保护工程之前,黄埔村的村民代表们举行了全体表决大会,在会上全票通过了黄埔村的保护规划方案,同意实施黄埔古村的保护工程;在黄埔村的水利工程中,石基村全体村民举行表决大会,通过了黄埔村护村河的实施方案;在黄埔古村的经营策划上,无论是选择经营公司、还是在制定合同的过程中,项目小组均充分尊重黄埔、石基两村的意见,为下一步的经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保障黄埔村被拆迁的村民的切身利益,积极稳妥地推动项目的拆迁工作,项目实施小组拟定了拆迁补偿实施方案,最大程度的保障了被拆迁户的利益,换取了村民对古村保护建设的支持。在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旅游线路上需要抽疏的房屋是否动拆尊重居民意见,不想动迁的居民就以立面整饰等其他方式将房屋融入到整体规划中。真正做到了拆迁补偿实施方案保障被拆迁户的利益,在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保障村集体经济利益和村民的个人收入。

整个改造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一张宣传单、一个效果图、一个热线电话、一份反馈意见”的“4个一”办法,充分与村民进行沟通,对一期沿线227户居民进行逐户上门走访,共收集到67户居民的意见和建议,还设立了居民意见收集点,保证居民意见可随时获悉,及时得到整改,真正做到居民满意。

类似的举措在保证整个保护工程顺利开展的同时,也赢到了黄埔村居民的信任与好感,在之后的保护、开发过程中也获得了他们更加积极的配合。甚至有村民主动向展览馆捐赠家中的“老古董”,也有的族人与研究会合作在目前空置的祠堂、私塾中开办民间展览馆。目前计划实施的有胡栋朝故居待建为胡栋朝展览馆和左垣家塾待建的梁氏名人馆。胡氏族人还在潮江胡公祠中办了胡氏先贤事迹图片展,在为期四个月的展览期中,胡氏族人自发参与到日常的维护和管理中。胡慧颜色老人还把自家的一栋住宅给黄埔古港古村研究会作为会员注册会址,并在其中进行了其父亲胡广春的个人事迹展。

黄埔古村的保护是不仅是参观、展览以及旅游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延续广州城市文脉,提升城市生活品质。1987年10月通过的《华盛顿宪章》中规定了保护历史城镇和城区的原则、目标和方法,将历史城镇、历史城区的保护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完整组成部分,并列入各级城市和地区规划,制定保护规划,鼓励居民参与。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因此,要做的不是画地为牢简单的修建博物馆,而是更加重视其人文生态的保护,即“活化保护”。“活化”的概念来自于香港政府在2007年—2008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推出的“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 (以下简称“活化计划”),其目的在于为历史建筑寻得新生命,做一个新用途,让公众得以走进并欣赏这个历史建筑[]。黄埔古村的“活化保护”不仅仅是对古建筑的修缮,对古村落格局的恢复,更重要的是把文保观念灌输到当地居民的思想中,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保护、开发工作中来,把当下的文化生活与过去的历史展现有机地融为一体,让后人在日常生活中传承着黄埔古村所蕴含的广州文化精神。更重要的是,早村民主动的参与下,黄埔村的城中村改造不再是开发者与原住民相互对抗的拉锯战,而成为双方合作,共同完成城市化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赢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启臣.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2]陈柏坚,黄启臣.广州外贸史(上)[M].广州出版社,1995.

[3]陈 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

[5]王 瑶,周亚琦.香港“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及其启示[J].规划师,2011年(4).

[6]王新荣.古迹“活化”,让静态文化遗产“枯木逢春”——说说香港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的新举措,人民网http://art.people.com.cn/n/2012/0702/c226026-18426534.html,2012年7月2日。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河南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利用的研究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