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探索

2013-04-29车金秀

群文天地 2013年7期
关键词:鄂尔多斯市牧区农牧民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应该是立足于农村和牧区,着眼于农村牧区的社会效益,建立在农村牧区文化设施与服务网络基础之上,以满足农牧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而提供的文化产品、服务行为及其相关制度与系统的总称。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处于黄河三面环绕之中,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市辖七旗一区,总面积8.688万平方公里,至2011年底常住人口为199.93万,农村牧区人口,54.34万人,占全市人口的27.18%。因此,“十二五”时期,继续全力以赴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尤其是为广大农村牧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牧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已成为当前我市文化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鄂尔多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注重利用,成功地构建了以市、旗区文化单位为龙头、乡(苏木、镇)文化站为枢纽、嘎查村文化室为辐射的四级文化网络。到“十一五”末,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旗5个,全国文化先进集体4个,全国文物工作先进旗和先进单位各1个;全市被评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1个、自治区级民间艺术之乡5个、市级民间艺术之乡11个。全市8个旗、区均建有图书馆、文化馆、文物(博物)馆,共设有6支乌兰牧骑;全市58个乡(苏木、镇、街道办事处)均建有文化站,其中47个文化站的站室面积达到800平米以上;全市907个村(嘎查、社区)均建有文化室,其中有44%的文化室建筑面积达到200平米以上;全市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支中心9个,共享服务点229个,全市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人均达到0.5平方米以上,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科技含量。

目前,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相比国内先进城市好有很大的距离,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鄂尔多斯农牧区人口居住分散,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农村牧区人口变得更为稀散,广大农牧民参与文化活动不便利。如何让住地偏远的农牧民也能够分享到应有的公共文化服务,如何更好的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这是在公共文化服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第二,鄂尔多斯市地域广阔,各旗区经济形态、经济发展状况有很大差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难以实现。目前,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有的旗以农业经济为主,有的旗以牧业经济为主,有的旗则以工业经济为主。

第三,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相对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加大对公共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的投入的重视,在总量上基本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文化基础设施分配不均衡、更新频率低等问题,依然制约着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

第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不足。在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拥有完备的基础设施固然很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支业务过硬的文化服务人才队伍来组织、动员广大农牧民群众兴办、参与文化活动,从而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现实中大部分乡(苏木、镇)文化专干名不符实、专干不专业。首先,因基层精减机构,部分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或被减掉或身兼多职; 更别提及时补充年轻、优秀的文艺人才到基层文化工作队伍中来。其次,乡(苏木、镇)文化馆、站的工作人员大都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综合素质不高。

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旗区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在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符合鄂尔多斯实际的操作性较强的解决方案,建立符合鄂尔多斯农村牧区实际、符合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解决鄂尔多斯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关系到广大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大事。

一、阵地与流动相结合,促进流动文化服务规模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针对鄂尔多斯农村牧区地域广阔、人口稀散、乡(苏木、镇)文化站和村(嘎查)文化室的功能辐射有限、地区经济发展尚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了能够让农牧区群众经常享受上文化生活,在文化服务方面开展文化站、文化室阵地活动的同时,还给市、旗区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和农村牧区文化站配备各类文化车,把文化送到离农牧民最近的地方,让阵地文化服务流动起来,为农牧民提供更多的便利;扩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减少公共文化服务的薄弱区,实现文化共享。

鄂尔多斯市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起步早、收效好,已经具有开展流动文化服务的良好基础和成功经验,流动文化服务的规模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是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建设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效机制

加强鄂尔多斯市农村牧区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关键是应该建立完善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根本上保障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是保障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

充足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基本前提。鄂尔多斯市建设完善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创新投入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问题。

尽快推进将公共文化服务有效纳入公共财政保障,从实际出发,加大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公共文化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立法明确各级政府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额度,建立各级政府分担创建公共文化建设示范区的经费保障及增长机制,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足额投入。逐步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

三、增强农村牧区文化内生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要重视民间文化人才的发现与培养,鼓励农牧民自办文化,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家庭文化户、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技术、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条件;其次是重视专业文化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市、旗区、乡(苏木、镇)三级依据具体状况制定长远规划,建立一整套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鼓励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公共文化部门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要扶持鄂尔多斯农牧区出现的“文化独贵龙”“农牧民艺术团”、“马文化协会”、“骆驼文化协会”、“家庭文化户”等自发文化组织,开展“民歌演唱”、“家庭那达慕”、“敖包盛会”、“赛马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成为农牧区公共文化有力的补充。

四、强化监督机制,健全评估机制

各级政府应该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上的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有关部门工作职责,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加强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监督尤为重要,必须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没有相应的评估机制就不能准确衡量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作用发挥及发挥程度。

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最终目的是真正地满足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它是否真正地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不能仅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效率,关键是农牧民对它的满意度。各级政府在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最大限度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原则,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真正做到“请群众参与,让群众知情,由群众评判,自觉接受监督”,从而保证农牧民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设计科学,结构健全的评估机制,及时反馈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反馈结果给予改进。健全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能够使农牧民在文化娱乐中满足精神需求,传播先进思想,促进农村牧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构建和农牧民共同理念的形成,从而有利于新型农牧民的培育,符合新农村牧区文化建设要求。因此,构建和完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不仅关系到农村牧区文化的繁荣发展也关系着新农村牧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者简介:车金秀(1984-),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研究生,鄂尔多斯市群众艺术馆,调研部,研究方向:群众文化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鄂尔多斯市牧区农牧民
绿染鄂尔多斯高原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农牧民初中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鄂尔多斯市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2014年鄂尔多斯市农作物新品种展示示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