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3-04-29曾旭
曾旭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阶梯,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创新问题摆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呢?我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在教学上定好目标,确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才能的前提,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我确定了近期教学目标和远期教学目标。近期目标是指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达到新课标中规定的“了解” “掌握” “熟练”等程度的要求。远期目标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超越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思路广,质疑多,方法奇,速度快,观察细,争论激烈。确立了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提供舞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努力探究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探究”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探究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质疑,解决悬念。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的被动变成主动。在课前备课时十分注意“引”的设计。第一要出奇引,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觉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创造学习的兴趣;第二要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把学生视为探求知识的主人,启发诱导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施展自己的才能。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从开放式教学的“有利于激励和发挥学生水平的发展”这个目标看,学生应该参与对自己学习水平的评价。
三、在教学练习中设计开放性题目,提高创新意识
旧教材中的习题,绝大部分是条件完备,结论确定,形式严格的封闭型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引起知识结构同化而设计的,容易使学生产生以死记硬套代替主动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而适当引入开放性的题目,将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1)条件开放(条件多余或条件不足)
如:一个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25米,深是2米,现在水池的水深1.5米,水价是每立方米3元,这个水池要交水费多少元?
又如: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5倍(补充条件),妈妈和小明各几岁?
(2)问题开放(它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的)
如:甲班有12人,乙班有4人,让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1:甲、乙两班一共有多少人?
生2:甲班比乙班多几人?
生3:乙班比甲班少几人?
生4:乙班再增加几人就和甲班同样多。
生5:甲班是乙班的几倍?
生6:乙班是甲班的几分之几?
(3)解题策略开放(即题目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知识、不同的策略,多角度进行思考、探索。)
如: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因为a、b都不是确定的数,所以无法确定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在经过紧张的思考和激烈的争论后得出结论:当b>a时,为真分数;当b≥a 时,是假分数。这时教师进一步问:a、b可以是任意数吗?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真假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总之,创新是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提供适当的材料,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发现、讨论、思考,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