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非遗调查工作新方法
2013-04-29唐占宇
唐占宇
自十七届六中全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吹响以来,我国已经踏上向着文化强国进发的快车道,作为我们文化工作者,无不欢欣鼓舞,劲头十足。但是,在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前,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做好准备了吗?如何把握机会,正确、高效、更好地开展基层文化工作,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文化工作者非常有必要主动改变观念,改革工作方式,创新工作方法,使之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变化相适应,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使出自己的一份力。
本文仅以互助县文化馆2012年度在上级部门指导下开展的“寻根行动”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工作开展过程为例,简单总结在非遗调查方面的一点浅薄经验与遇到的问题,谨为基层文化战线的同事提供有限参考和参与讨论。
“寻根行动”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是我县局于2012年度在落实省文化部门相关工作文件而根据互助县自身文化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一项面对互助县县域内较典型非遗资源的调查活动。活动经过前期策划、摸底准备、入村调查、素材整理、资料补充,现在进入到编辑成果阶段,前后历时8个多月,投入人力800余人次,1400余工作时,调查范围遍及威远镇、五十镇、丹麻镇、塘川镇、松多乡、巴扎乡、东沟乡、东山乡、西山乡、五峰乡、南门峡乡、林川乡、红崖子沟乡和蔡家堡乡共十七个乡镇的50个行政村,前后采访群众500余人次(详尽记录近百人次)。从现在初步整理的资料来看,成果比较丰硕,应该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此次调查边工作边总结改进,工作上应用了许多新方法,观念上采用了一些新思路,因此非常有必要仅仅对不包括最后成果的调查工作本身,做一次完整的梳理和总结,以待完善及改进。
一、前期准备
“寻根行动”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由于涉及互助县域内十七个乡镇50个行政村,任务重,经费不足,加上5-7月份县上承办大型省级、地区级文体活动数个,因此时间比较紧,人手也很缺乏。但是本活动最后能够及时很好地完成,说明前期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功不可没。
首先,针对全馆人员进行分组分工。经过讨论,每组分配采访者一名,记录者一到两名,录像一名,摄影一名。全馆职工共分为4个工作小组,这样可以同时行动,统筹工作,节省时间。同时人选上面也有很多考虑,由于调查地多为土族地区,因此采访者均安排熟悉基层、能进行流利土语对话的土族职工承担,记录员则是年轻人,采用边用录音笔记录,边笔录的方式。还有重要的一点其中一人兼职司机,每组人员尽量控制在5人以下,这样就能保证一车一组,达到节约经费的目的。
其次,工作小组分区包村。各小组将这次确定的调查地区,按照小组组长采访人的熟悉程度和相隔地理位置,进行分片承包。让各组组员对自己的工作量,要去的地方有个先行的思想准备,做到心中有数。
再次,进行前期培训。组织各组组员,分发前期制作好的记录表格,要求填写、记录方式做到统一有序,同时对调查的文化现象所有分类有个细致的了解;通过组织学习以前出版的土族地区的民俗、民间文学、音乐等书籍,对所要调查地区的文化内容有个先行大概的了解,利于入村调查时快速展开工作;对个别人进行录音、录像、摄影等专业设备的使用培训,以便很好地配合工作,节约费用。
最后,各组自行摸底准备。摸底包括自行联系调查地的文化中心户、文化带头人等,大概了解当地非遗状况,并根据每个村的非遗文化特点,自己提前设计提问问题,采访范围等等,避免了在无准备情况下采访者不知问什么、被采访者不知道说什么的空场场面。
二、入村调查
在准备工作充分以后,工作就进入了入村调查的阶段。下乡时,通过在每辆调查车都统一悬挂“寻根行动”非遗资源再调查活动主题横幅或旗帜,工作组人员尽量服装统一,通知县广电局进行跟踪报道,主动和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及村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户加强联系沟通,下乡期间不安排饭或给农户伙食费等等一些手段方式,做到提前宣传解释,使活动本身透明公开,让群众了解活动目的、活动过程及结果,从细节入手,在活动一开始就尽量给被调查地区群众留下政府重视、活动正规、调查专业的良好印象。
在调查的方式上,我们采用了“有前有后,有大有小,有分有合,有唱有跳”的创新工作方式。
有前有后,即每个工作组不安排统一的时间,时间自行安排,自行联系。这样灵活的工作方式保证了工作小组的能动性,各组根据自己联系的时间,自行安排调查时间和地点,排除了统一安排下有的组去村里找不到人而浪费时间的问题,也提高了组员的积极性。
有大有小,即组员的构成在基本确定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各组可以相互借用帮忙。遇到小的调查地点时,有可能就两三个人下乡了,遇到非遗文化现象丰富的村子,有可能从其他组再借调几个人手。这样的方式不但有效地避免了小地方人手多余,大地方人手不够的弊端,而且消除了因分组而形成的封闭小圈子的问题,使整个工作人员流动起来,便于各个小组优秀工作方法和想法的相互借鉴、讨论和改进。
有分有合,即在各自调查的同时,特别有调查价值的地方,采用全体上的方式。当各组来到同一个调查地点的时候,每組分工又有了不同,一组召集当地能说会道的人,采集民间故事、民谣等,而一组走家串户,采集民间工艺、手艺等资料,另一组召集了村子里能跳会唱的人,在村头的场院上开始了民间歌舞、体育项目的资料收集,还有一组,则可能去了村庙,对当地的宗教文化进行调查。这样统筹的调查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对调查地区群众劳作时间的占用,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调查的各个方面能够仔细专业,对如五十乡土观村等数个文化大村的调查做到了详尽仔细。
有唱有跳,这是调查工作中最值得肯定和保留的一点,改变了文化调查过程只有诉说和记录的方法,还包含了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方法。每当调查到一个点,或群众聚集的比较多,或能歌善舞者多时,工作组马上联系馆里的歌舞队,和村里的群众来上一场联谊会。就在村头的树下,或是村庙前的小广场上,由那些老爷爷、老奶奶唱上几段古老的歌谣,由我们的年轻演员们跳上几个舞蹈,到处欢声笑语;到了民间手艺人、工匠众多的村子里,临时的组织起来搞个村头小型展览,让村民们评说评说,请几个其他地方有名的手艺人给指点指点……各式各样文化互动活动调查的同时展开,既完成了工作,又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肯定,这种工作方法成为了这次调查工作中的亮点。
在调查方向上,馆领导提出了非常有效的调查“十最”方法,即要采访当地最能说的人,最能唱的人,最能跳的人,年龄最老的人,故事最多的人,手艺最好的人,村里条件最好的人,村里条件最不好的人,村里说话最顶事的人和村里办事出面最多的人共十种人。从这些涵盖了非遗调查方方面面的十个点入手,再由这些“最有特点的人”以点带面,或组织群众,或介绍他人,全面展开调查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率高、调查面广泛的良好调查效果。
三、资料汇总及补充
经过大量时间的入村调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初步的数据、材料和信息,接下来的汇总工作也是非常繁重的。例如所有的记录要录入电脑,语音音频要手录为文字,音乐音频要记谱、翻译歌词,视频文件要编辑,照片要精简、归类,手写稿要入档,所有的资料要汇总,分析、整理、归类,又要分配专人撰写相关详细的说明、叙述材料。有些类别相关资料不足的,还要有针对性地再次下乡补充,为使说明材料多面、立体、详尽和有说服力,表现出非遗项目的原始面貌,一次、两次甚至多次补充资料,都是有可能的。不过这部分的工作是基层文化工作者所熟知的,这里也就不再赘述。经验就是资料一定做好备份,防止原始文件的损坏和丢失;目录分类要结合文本、视频、音频及图片,务必科学、清晰、便利;各组汇总、整理阶段及时沟通,避免重复工作。
四、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1、一专多能成为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必须要求。新时代的文化工作,特别是基层文化非遗调查工作中,对工作人员的一专多能要求是很高的,因为“非遗”本身特点决定了文字记录方式的极大局限性,而多媒体记录手段为“非遗”调查记录手段的首选和必然。在前面调查过程的简单描述中,可以看到,工作人员要既有“非遗”文化理论方面的特长,还要有掌握现代记录工具方面的能力,而这又是非常迫切的,特别是在经费、设备和人员不足的基层文化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电脑基本操作,相关录音、录像、摄像设备有一些初步甚至是基本专业的操作能力,这样不但能够对“非遗”文化进行记录,而且采集的资料确实能够被使用,不会白白浪费工作者和群众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以文化的角度记录了“非遗”的同时,还节省了请专业摄像、摄影的大量资金。
2、深入基层是非遗调查的基本方法。要改变以往“办公室里等等,打个电话问问”的工作方式,只有实实在在地坐到被采访者身边,聊起家常,打成一片,才能真正了解这些文化的内涵,才能不断发现和发掘出独特的民族瑰寶和巨大的精神财富。
文化大发展的时代已经来临,但文化的发展才刚刚开始,怎样更加合理、高效、人性化和可持续地做好非遗调查和保护工作,是每个文化人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也是我们在这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必须担当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