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研究
2013-04-29霍明奎冀鸿
霍明奎 冀鸿
〔摘要〕在对知识链和高校知识管理理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校知识链模型,分析了高校知识链的基本活动和环境,将其与高校知识管理结合起来,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及相对应的高校知识管理策略。
〔关键词〕高校;知识管理;知识链;框架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07.009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7-0042-05
The Study on University Knowledge Management based on Knowledge ChainHuo MingkuiJi Hong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c of study and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n knowledge chai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this paper built the model of knowledge chain in university,analysed its basic activities and environment,compared it with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university,a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work system and correspo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in university was offered based on knowledge chain.
〔Key words〕university;knowledge chain;knowledge management;frame
1高校知识管理
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新论》中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以知识为中心的”,高校的活动无一与知识的选择、保存、提取、应用、创新等知识管理活动相关。高校知识管理是大学首要的、日常的、普遍的活动,也是一个发展的、渐进的过程。
高校有3种基本知识生产活动:科学研究活动、教育与培训活动、应用与开发活动,分别对应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3项基本社会职能[1]。
图1高校知识生产与社会职能的对应关系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以教学类知识、科研类知识和学生信息类知识为主,均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教学类显性知识包括教师编写的教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等,隐性知识包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掌握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科研类显性知识包括教师著作、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成果、专利技术成果等,隐性知识包括科研经验、科研技巧等;学生信息类知识包括学生的知识背景、学习兴趣、个人专长、学习方法等关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的信息,这是学校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信息。如何聚集并发挥这些分散在不同教师和不同组织手中的知识的最大效用,从而加快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提升教学质量,提高高校竞争力,一直以来都是学者和高校管理者们研究的目标。
近年来,高校知识管理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益策略。
郁义鸿提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有效的知识管理[2];宋作玲和刘志海对高校知识管理的行为研究、技术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3];周东升等提出了一种基于J2EE架构和Web2.0服务的知识管理系统[4];王莹等认为团队目标、人员、结构、流程是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5];徐敏从高校知识、至少人员、知识活动、知识管理工具和知识管理环境5个维度构建了高校知识管理的维度模型[6];王济干、龚海燕从知识价值、成员距离、团队氛围3个因素出发构建了高校知识共享的评估模型[7];唐淑兰提出从形成知识文化氛围、制定完善保障制度和严格执行3个维度的高校知识管理运行策略[8]。
2知识链
知识链是知识集成与创新形成的具有价值增值的网链结构模式[9];1998年,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较早地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链概念模型,并将该知识链模型分成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部分[10]。Gilbert Prost也将知识链分为知识获取、开发与创新、共享与传播、使用和保持等环节[11];国内学者刘冀生对C.W.Holsapple和M.Singh提出的知识链模型进行了完善,他认为知识链是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从而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知识流动过程[12];张悟移也在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驱动要素与反馈作为知识链要素[13];徐建锁则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扩散和转移,也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14]。
从以上研究成果中可知,知识链可分为组织间知识链和组织内知识链,其中组织间知识链是以知识的转移和流动为基础,基于知识流在不同的组织间的转移而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网络结构;而组织内知识链是以知识的形成、传播、利用、创新为基本活动的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以组织内部知识转移为主。
通过以上对高校知识管理和知识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管理要从学校全局出发,协调学术系统和行政系统,克服学科分割和部门分割的弊端。因此,本文基于知识链理论,从构建高等院校知识链模型入手,分析高校知识链的知识转移和知识创新过程,并制定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为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研究3高校知识链模型构建
根据前文对知识链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高校知识链是贯穿于高等院校的知识系统,是高校内一系列针对知识活动的有序流程,知识在知识链各节点之间进行循环往复的流动,并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
3.1高校知识链基本活动
本文将高校知识链的环节分为知识获取、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转化、知识创新6个阶段。
(1)知识获取阶段主要负责知识的寻找和搜集的工作,包括从校外获取知识和校内获取知识两个方面。一方面,当今知识快速更新换代,高校必须迅速了解和把握各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成果,通过人工或机器手段收集最新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每一位教师每天都在进行知识的传播和创新工作,但是因为教师的独立性、学院的独立性、行政体制的认为划分等缘故,高校反而是知识最为分散的机构,教师或教师团体拥有的知识常常不被人了解,因此,知识获取的重要环节是确定校内知识源,通过建设知识地图作为查询工具。
(2)知识组织阶段主要负责对大量分散、不相关、不相似的资料和知识进行合理选择,根据特定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对于专利、项目、著作等显性知识来说要进行编码和分析挖掘,以备建设知识库,如专利库、项目库和著作库等,而对于隐性知识来说要尽量的实现外化,通过建设案例库、组建专家团,组织观摩教学、观摩科研等方式汲取知识。
(3)知识存储阶段主要负责将整理之后的知识进行保存,以便于日后的利用和查找,以知识库建设和知识地图建设为主。
(4)知识共享阶段是知识链的核心活动环节,实现知识的传播、转移和转让,是高校知识管理最重要也是最难的环节。一方面,高校的知识大多是个人或团队努力的结果,或者是因为担心丧失竞争优势,也或者是因为校内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不足的问题,高校成员消极对待知识共享;另一方面,知识共享并非一蹴而就,对于显性知识而言,可以直接编码加以传播,但是对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而言,知识共享极为困难,往往消耗大量时间,可能需要通过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观摩学习等方式实现。因此,知识共享阶段除了研究确定知识共享的方法之外,还要负责制定促进高校内部知识共享的激励策略、约束机制和支持技术的应用方案,强化成员之间的信任机制,并负责管理团队合作和成果转让的工作。
(5)知识转化包括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本环节要根据高校员工的特点实施知识管理,激发员工主动自愿地将隐性知识(比如教学技巧、课题申报技巧、科研手段等)通过隐喻、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言传身教、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传达给同伴,通过教学小组、科研小组、跨学科团队等形式推动知识共享,让外部知识融入组织内部,个人知识上升为组织知识,从而推动知识螺旋上升。
(6)知识创新阶段是指知识链主体通过对所得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并形成具有新的独特价值的知识的环节,它是高校知识链的终点,但也是一个新的知识链循环的起点。
表1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活动
知识活动具体活动内容高校知识管理工作实例知识获取从校内知识源和校外搜集,把握组织内外知识环境,查找并筛选适当的外部知识,实施知识的过滤和定位工作。搜集国内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关注研究进展,为明确校内知识创造的方向提供支持;招聘优秀知识员工;购买设备、软件、书籍、期刊、专利等,支持校内知识的创造;搜集校内教师创造的各类知识。知识组织对获取的显性知识进行分类、整理、编码,对隐性知识进行提炼。对专利、著作、项目等显性进行归类编码,复制或转化为电子数据,为知识库建设做准备;针对不同的隐性知识的特点建设案例库,组建专家团和项目团队。知识存储将经过组织的知识进行存储,存档或存入数据库。建设专利库、著作库、教材库、教案库、试题库等知识库并建立索引;在校内建立具有索引功能的知识地图。知识共享将所获知识在高校内进行传播、转移,以最大化知识的价值,促进知识创新。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技术条件;设计合理的知识共享激励策略和利益分享方案;营造知识共享氛围;强化校内知识共享的信用体系,设计有利于规避损失的风险控制机制。知识转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外部知识转化为内部知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组织经验交流会;组织观摩教学;跨学院、跨学科组建项目团队。知识创新对共享所得知识的深层次加工,形成具有新的独特价值的知识。申报专利和课题、发表论文、撰写著作,编写教材和案例、习题集等;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利用新的教学手段等。
3.2高校知识链环境
高校知识链环境指影响知识链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影响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效果的因素,因为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而师生又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因此,高校知识链环境主要指高校硬环境和软环境。
3.2.1硬环境
硬环境主要指校园各类硬件设施的完善程度,包括图书馆环境、实验室环境和网络技术环境。
图书馆是高校提供知识服务的主体,也是师生汲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知识创造的基础条件,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知识链中知识流、价值流、物质流的效果和效率。
实验室将人、设备、教学内容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度集成起来,是知识产生的基础条件,因此,实验室环境的优劣、实验设备的性能直接关系到知识资源产生的速度和质量的高低。
网络技术环境是校内师生学习、交流与沟通的基础攻击,可以打破地域限制,实现知识资源的快速转移和共享,其中网络带宽、网络安全性、网络平台的功能是其关键要素。
3.2.2软环境
软环境是指通过高校知识链主体而表现出的高校人文环境,包括高校精神和高校组织文化。高校精神是高校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指导高校发展的明灯,体现在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员的言行之中,一个积极向上、努力创新的高校精神将会有力促进知识链的形成与发展,反正则成为阻碍。
组织文化是组织动态能力的依托,它以隐性准则的效能,决定着组织对知识类别和形式的取舍。组织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会直接影响知识链成员对知识选取、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等活动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成员之间的信任关系。因此,在高校知识管理过程中要重视构建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造的组织文化。
3.3高校知识链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借鉴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思想构建了高校知识链模型,如图2所示。图2高校知识链模型
高校知识链模型反映了高校对校内外知识进行获取、组织、存储、共享、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并实现高校竞争能力的提升。该模型的发展受到校内各种管理活动的直接支持,其中领导活动指建立条件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环境建设、软环境建设、激励机制等;合作活动是指在知识管理活动中,校方加强校内组织之间、人员之间的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过程和资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控制活动是指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并符合知识标准和安全性的要求;测量活动是指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产和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另外,从该模型也可以看出,高校知识链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接受来自校外刺进因素的影响,不断的与校外进行知识的交流和活动,这也是校内知识活动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
4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
根据前文对高校知识链结构和环境的分析,本文构建了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结构,见图3。图3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结构
此框架模型描述了一个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流动过程,并且关注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知识管理技术环境、知识创造硬件环境、知识共享文化和氛围、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等因素。该模型反映出了知识管理活动中的知识流动和业务过程,从知识获取到知识创新的持续循环的运作过程。该框架模型对于制定高校知识管理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4.1明确高校知识管理战略
知识管理工作是涉及全校的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时,应结合高校实际状况和需求,重点推进、逐步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是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全方位描述,是对高校知识管理工作的统筹规划,包括确立明确、可行的段、中、长期知识管理目标,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制定和谐的知识共享氛围和激励机制等。
4.2完善高校知识创造的基础环境
4.2.1高校知识管理氛围
知识管理只有在和谐、团结、宽容与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达成,因此要求高校建立起开放和信任的氛围,打破信息流动的界限,提倡学习、创新和因材施教的高校精神。要努力建设有利于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和知识转化的高校组织文化。学习型组织所对应的组织文化或许最为理想,学习型组织要求成员对组织共同愿景的认同,并要求共同愿景与成员愿景的协调。
4.2.2设施建设
大量的知识管理研究表明,知识管理系统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最好的工具,它以网络技术为支持,提供知识交流平台和界面。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实施高校知识管理需要建设数字化校园,建立一个高速、宽带、安全、可靠,遍布全校各个角落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并将其作为沟通组织、沟通个人的桥梁和手段,同时做好与校外联系的接口,让高校师生能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范围的信息资源,实现校内外信息和知识的无缝连接。
其次,高校知识管理必须重视图书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它们是高校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基地。要充分重视图书馆的知识采购、实验室设备更新工作,积极引进并开放最新的知识资源和知识资产,为师生打造一个方便、快捷、舒适的知识获取途径,为校内知识创新和师生进步奠定基础。
4.3使用高校知识管理技术
4.3.1知识库
知识库不是简单的集合和复制教师已有的那些知识,而是要把各种各样的知识源涵盖进去,需要对散乱的知识变成结构化的、关联化的、类别化的、全面化的知识组合模块。除了把从各种数据库、资源库、网络站点、教师、教师团体拥有的知识取出来之外,还要进一步对它们进行挖掘提炼,设计相应的知识分析和知识挖掘功能,将计算机技术和教学与科研过程紧密结合起来,除了管理教师知识之外,还要作为一种知识的输送工具将知识发送给其他知识工作者。
4.3.2知识地图
在知识库的基础上,高校实施知识管理还需要建设知识地图加以辅助。知识地图是一种知识(既包括显性的、可编码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知识)导航系统,并显示不同的知识存储之间重要的动态联系。知识地图的作用是有助于知识的重复利用,防止知识重复生产,节约检索和获取时间;发现知识孤岛,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联系,以促进知识共享;发现组织内部能有效促进学校的非正式团体;为知识项目评估提供基础等[15]。
4.4完善高校知识共享的促进机制
4.4.1激励机制
为促进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实现,高校需要制定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注重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有效结合,从成员的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完善的团队激励体系,如把教师的工资、奖金与教学质量、科研成果直接挂钩,实行对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奖励,不仅从业务活动的完成方面考核教师,还要把对组织业务知识的发现和积累作为考核内容[16]。本文以上工作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准确、合理的衡量知识共享的“量”和“质”,有待深入研究。
4.4.2风险约束机制
知识共享是有风险的,尤其那些知识总量比较领先的成员风险更大,他们对知识共享的顾虑也更多,因此要通过建立知识保护机制、知识损失补偿机制来消除成员的顾虑。要在高校范围内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防范知识的“被泄露”,建立有效惩罚措施约束“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
4.4.3知识产权制度
高校实施知识管理必需建立完善的高校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可以减少高校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避免重复开发;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高校知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流动,促进高校与企业事业单位的联姻,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从而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技术优势,形成高校知识创新体系的良性循环,调动知识创新的积极性。
4.5优化知识管理组织结构
任何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实际应用都离不开组织结构的相应变革,高校知识链管理也需要对现有的组织结构和业务关系做出调整。包括:
4.5.1精简组织部门,简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知识管理部门结构
高校传统组织部门划分是以专业分工为基础的,分工较细致,有利于发挥不同专业人员的优势,但是也延长了知识流的长度,使知识管理工作的手续和业务流程更加繁琐,因此,本文认为,开展高校知识管理有必要对原有组织结构进行适度精简和优化,对那些与高校组织目标的实现没有显著或直接关系但却占用组织资源的业务活动进行精简、合并或业务外包,同时利用知识管理技术平台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知识资源高度集成,实现知识的无障碍交流与共享。
4.5.2组建交叉学科和横向团队
高校主要以横向院系作为组织基本单位,这是处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的特殊需要,但是这无形中也是教师之间、学科之间、专业之间、师生之间联系的主要障碍。在当今跨学科研究日渐盛行的趋势下,优化高校组织结构,组建交叉学科和跨组织团队,实现文、理、工、法等学科和专业的的互通、互联、互助,能有效改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工作的实现,从而有利于各学科的共同发展。
5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知识对于组织的重要性将与日俱增,知识创新是组织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知识管理工作也将成为组织生存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活动。尽管高校一直是知识最密集的机构,但是高校的知识资源同样也缺乏全局性的、系统的管理。教务、科研、招生、就业、学院、图书馆、档案馆等各部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缺乏必要的交流和共享,学院之间教学合作、学科之间的研究协作、普通师生与专家之间的交流等活动受到各类因素的阻碍,严重影响高校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的进程。本文以知识链理论为基础,从构建高校知识链模型入手,提出基于知识链的高校知识管理框架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知识管理策略,为高校知识管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夏晶.知识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5.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4):1-4.
[3]宋作玲,刘志海.高校知识管理的行为研究与技术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134-137.
[4]周东升,赵亚萍,程艳旗.基于知识共享的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250-252,255.
[5]王莹,华光,刘晓光,等.高校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的要素、过程与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0,(16):180-181.
[6]徐敏.高校知识管理综合评价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6.
[7]王济干,龚海燕.高校创新管对知识共享场的培育与评估[J].阅江学刊,2010,(2):61-66.
[8]唐淑兰.高校知识管理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研究[J].职业教育,2012,(4):199-201.
[9]温有奎,徐国华.知识链管理研究[J].情报学报,2004,(4):77-82.
[10]C.W.Hollsapple,M.Singh.The knowledge chain model:activities for competitivenes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1,(1):77-98.
[11]Prost G.Managing knowledge:Building blocks for success.New York:Wiley&Sons Ltd,1999.
[12]刘冀生,吴金希.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1):68-72.
[13]张悟移.供应链企业知识链管理模型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12):52-56.
[14]徐建锁,王正欧,李淑伟.基于知识链的管理[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33-136.
[15]乐飞红,陈锐.企业知识管理实现流程中知识地图的几个问题[J].图书情报知识,2000,(3):15-18.
[16]尚庆琛,覃正.基于知识链的高校业务活动优化方法与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146-149.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我国图书馆法律法规体系化建设研究
收稿日期:2013-04-15
作者简介:王珊(1980-),女,资源共享部副主任,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图书馆法研究,发表论文数篇。
竞合与超越:对图书馆2.0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反思
收稿日期:2013-03-24
作者简介:高斌(1978-),男,馆员,研究方向:数字资源的统计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