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形与无形之间:城市文明的文化依托与汇通
2013-04-29许夏妮
许夏妮
摘 要:作为“人化”活动的深层积淀,文化不仅从外部展现城市文明的“真、善、美”,而且从内部镌刻城市文明的“精、气、神”。城市文化既是城市文明的物化与积淀形态,也是其传承与弘扬方式。今天的城市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善于借助有形文化来提高城市文明的品位;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无形文化来传递与弘扬城市文明的精髓,形成城市文明建设“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汇通。
关键词:文化;城市文明;有形文化;无形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7-0141-04
人们习惯于以城市雕塑等物化形态来烘托城市文明和独有气质,因此遍布于各城市的街头巷尾,然而,这远不是城市文明的全部内涵。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某城市景点的雕塑被“上下其手”而变得锃光瓦亮,甚至有人为了所谓的“趣味”而恶搞,如近期报道某公园河图洛书纪念模型竟成老人强身健体的器材,长春文化广场“裸男”雕塑被恶搞套上花裤衩,新疆吐鲁番火焰山风景区中游客攀爬铁扇公主和牛魔王等雕塑摆酷照相……这是否意味着城市文化物化形态在不断丰富的同时,人们的文化精神和城市文明的流失?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今天的城市文明建设需要我们有更深邃、更全面、更精致的思维去理解和开拓。
文化在一个城市的定位,很容易被耸立的高楼、快速的节奏、钱权的诱惑所冲刷而变得式微。当今城市文化的流失在地铁抢座、随地吐痰、街道脏乱、公共设施被损中充分体现了出来。所谓的文明城市创建,用建章立制、评先评优等形式都只能平复表面的现象。唯有深入到城市文化的深层,秉承一种辩证的思维去实现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的汇通,才能镌刻城市文明的持久与隽永形态,涵括其独特内涵与气质。从静态到动态,从无形到有形,文化穿梭于整个时空隧道,是历史到现实的传承者,蕴含了古之传统与今之潮流,容纳了主流与大众,无不展示着一座城市的真、善、美与精、气、神,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承方式与现实样态。
一、有形文化:诉说一座城市的历史
有形文化在一个城市中的定位,不仅局限在当下,还包括过去和未来。它的“过去时”,包括文物古迹,它的特征是与重大事件或者与重大人物有关且有纪念价值的;“现在时”即城市文化的面貌,城市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建筑的样式;“将来时”则指城市未来的蓝图。
以“过去时”为例,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旧址,这所曾经孕育出无数中国设计人才的高等学府,2011年在机器的轰鸣中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北京CBD核心区的高楼。同样的在重庆渝中区,曾见证国共第二次合作的重要抗战遗址——“国民参政会”也面临被拆后平移重建的命运。诸如此类以牺牲文化品格来满足商业利益的城市建设在今天可谓不胜枚举,经济大潮下的城市建设鳞次栉比,但历史与文化之根却随雨打风吹去。以“现在时”通观,《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里指出:“城市化、全球化在带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生活改善的同时,也给当代人带来巨大的挑战。城市发展正面临着传统消失、面貌趋同、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等问题,建设性破坏和破坏性建设的威胁依然存在,城市文化正处于转型过程中。”中国传统的四合院、瓦片屋被欧式建筑取而代之,哥特式建筑、法式建筑、英式建筑……俨然亦步亦趋与西方接轨,而中国的特色却日趋式微,这是否意味着全球化浪潮下的传统流失与文化不自信?
全球化的发展,固然会有外域文化的输入,并且这种输入是有必要的,有利于中国的进步,有利于开拓国人的事业,提升人们的文化品位,同时也有利于传颂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城市的文明,即使是在新的城市综合体下,无疑也要注入更多原地的历史文化,让历史有接续,使区域有地气。
今天的城市建设需要我们有一种敬畏历史、敬畏古人、敬畏文明的心境去综合考量。有这么个例子:湖南衡阳拆除了周敦颐爱莲堂,因为爱莲堂附近正在进行商业开发,爱莲堂所在位置正好处于未来的交通要道,所以爱莲堂就成为利益的牺牲品,并且按“拆旧如旧”的原则,在附近择地重建。这就是现在遗址保护上一个重要的问题,拆了原有的遗迹,再通过现代人工方法进行遗迹仿造[1]。在历史文化与现实利益博弈之时,如果目光短浅,将容易产生以牺牲长远利益而换取短期的效益,拿“文化”去换“金钱”。但利益的换取总是有限的,遗迹被拆除带来的损失则永远无法弥补。一段历史的沉淀,一个故事的传述,一座城市的文明,将会随着遗迹的拆除而慢慢随风飘逝,就算新造的多么逼真多么形象,始终无法代替真实的遗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震撼力。城市有形文化在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我们只有秉持一种敬畏历史、敬畏古人、敬畏文明的心境去理解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才能有一种全面的历史观、正确的价值观与丰富的文化观来审读城市和城市生活,才能穿越城市的现代化躯壳,进抵城市文明的深处。因此,城市文明与现代化首先要在器物文化和有形介质上珍重文化的有形遗产,在城市建设不断提速的背景下,需要有关规划审批部门把好关,在申报规划项目审批阶段广泛听取专家与群众的意见,完善文化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强化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只有文化古迹和遗址好好保留下来,才能形成不间歇的城市文化传承的纽带,用自己的历史让人们铭记,用自己的故事让世人借鉴,用自己的经历告诫文化的流传在这个城市,诉说着自身厚重的内涵。
今天的城市建设还需要我们有一种辩证的思维、平和的心态、稳健的情感去理解城市与城市生活。台湾作家龙应台认为“越先进的国家,越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传统;传统保护得越好,对自己越有信心”[2]。在西方,每到一处都会发现每一处的不同特色,它们延续了历史文化的风格。然而把眼光转向我国繁荣的大都市北京、上海、广州,都是现代化的风格,然而不得不说是千篇一律,没有明显的个性。虽然偶尔在某处能见到富有特色的建筑,但几乎成为了旅游景点。盈利为先的导向,容易让身处此地的人们产生幻觉,追求名利,丧失了对原有生活的追求。城市风貌浸染商业气息,城市文明气质则花果飘零。城市建设惟有倚重城市风貌与特色导向,才能全面展示城市内涵,只有明确了人文环境和生态自然环境,才能确定出城市历史人文环境特色以及城市的空间特色。故而要对城市发展历程积累下的城市格局、传统街巷、历史建筑与街区、名木古树等历史遗存,以及城市历史的发展所形成的风俗习性、宗教信仰,文化情怀等方面进行了解,与此同时要对重点城市的人文地理、地理位置、山体水系、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土壤生物等条件进行分析。建设好城市的面貌,构架好历史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明确该要和不该要的,才能创建好城市文明。有形文化的“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是相互作用、相互呼应的。保护好“过去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把握好“现在时”,通过文化遗址,文物古迹的流传知晓城市的历史,通过城市风貌感知城市文明。“过去时”传承,“现在时”发扬,“将来时”延续,提升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品质与质量。
二、无形文化:传颂城市文明的精髓
与有形文化的器物存在不同,无形文化则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价值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社会风尚以及共同的人格特质、理想追求等精神性存在。唐代杜甫诗歌《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话可以很好地诠释无形文化的特点。无形文化有如春风拂过,吹遍整个大地,潜入每一个人血脉深处。它所做的贡献,就如细雨润物,是无声无息的,但作用却是无以伦比的。
在城市文明建设中,保护既有的历史古迹与文化遗产体现了一座城市对自身历史与文化传统的尊重、认可、珍惜与传承,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环节。与有形文化的保护并重,城市无形文化的开掘与凝练在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中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十分重大的。有形文化在诉说着一座城市的历史变迁的同时,也彰显出自身独特的价值理念、文化品位与精神品格,这是有形中蕴育的巨大的无形财富。然而这些无形的精神文化与品格,有些是蕴藏在物化文化形态中,有些体现在一座城市的市民自发言行中,有些以不系统、片段化的言语口号存在。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把体现城市品格的无形文化开掘、凝练出来,并使之有效传颂和发扬光大,无疑是现代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城市精神及其形成的无形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变迁的精神动力和城市软实力,是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培育出独特文化和精神气质的城市,尤其是国际性大都市,正是依靠其独特的文化气质激励着这座城市的市民,在世界范围内宣扬着自身特有的文化品位,并使之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和不败地位。如纽约的“梦想与创造”的城市精神,伦敦的“不屈为挠”的城市精神,东京的“干练、优雅、合作”的城市精神……这些国际性大都市正是依靠其独特的文化品格与精神气质,彰显个性、励志育人、绵延不衰、历久弥新,衍生出巨大的人文价值与精神动力。近年来,我国各城市或区域也热衷于进行城市精神或区域精神的凝练与开掘,如北京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作为“北京精神”,体现出首都人民长期发展建设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有精神品格,展现了首都历史文化的特征和市民的精神文化追求。上海凝练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和“公正,包容,诚信,责任”的“上海价值”,充分体现出上海海纳百川、包容大气的内在品格。“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和“有福之州”、“温馨厦门”、“幸福晋江”等城市理念,也充分展现了福建区域的文化特色与品格风范,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巨大的感召力。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文明创建不但需要有外在之形、遗产传承、楼宇美奂,还需要注重城市的内蕴之神、精神气质、文化品格。
无形文化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城市文明的积淀。无形文化有异于有形文化就在于它的非物质性,不容易保存和流传。要怎样才能得以延续?要怎样才能得以传承给后代子孙?要怎样免受遗忘?首先要通过“无形的手”——意识的传递,加强教育和引导。中国在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中有许多文化的流失,诸如对自己的传统节日不注重,反而崇洋媚外地追逐所谓的潮流过洋节,又或者把传统的节日当成一个赚取金钱的工具,相反把传统节日本该赋予的寓意和本该缅怀的遗忘掉。这就需要借助教育,使人们铭记历史的文化,知晓文化的发展历程,明白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的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城市精神的凝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它使人们了解自己的使命,懂得文化的传承需要保护,文化对于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城市文明并不是强制就可以拥有的,靠的还是每个人的意识,去了解去领会去深知,通过城市无形文化来内化自己的理念,来提升自己的品位,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这才是城市文明应有的体现,不然空有外壳也是没有用处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化宣传,定期在一些公共场合上进行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的宣传,或者用风趣但又不失底蕴的广告、杂志、活动来进行宣传。其次通过“有形的手”,即立法的“保护”,也要有政策的“激励”。城市无形文化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法律法规来保护,同时吸取国外无形文化保护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只有创建一个赋有文化的城市,才能真正建设城市文明。
城市精神是城市无形文化的核心,无形文化传颂着城市文明的精髓。只有全面把握、深入理解城市无形文化的品质、特色与价值,才能刻画城市文明的内在品质、塑造市民的精神气质、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城市无形文化建设要在“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共同配合下,才能汇聚成文化建设的合力,传颂城市文化精髓,建设现代城市文明。
三、“有形”与“无形”汇通:共创城市文明与繁荣
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体现在有形之中的无形思想。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是形与神的结合,具有高度同一性,失去一方,另一方也无法存在。不仅如此,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还有一种相互建构、相互促进的建设与发展机理:以有形促无形,让有形文化彰显出无形力量;以无形促有形,让无形文化塑造有形城市。一座以文化求发展、以文化彰显品位、以文化昭示未来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繁荣富足、敦厚祥和、内涵丰富、品格高雅的城市。
在现代城市文明创建中,我们要善于通过有形文化来彰显无形的力量,以有形促无形,变有形为无形。有形文化的存在,是几千年历史的印记,是社会的编码。它的存在不仅时刻宣讲着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发展,而且不停地在弘扬文化演进所带来的巨大成果。有形文化的存在形式,无时无刻不需要人们去了解它、读懂它、珍惜它,体悟它最深层次的含义与价值,在这个了解和体悟的过程中,人的意识得到升华了,有形文化得到充分珍重,无形文化保护也就提上了日程。在城市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濒临失传的无形文化,便会在这过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在商业化浪潮汹涌袭来的时候,或许有人会问,文化古迹、遗产价值几何?如果人们一定要以功利性的量化指标来考评文化价值的话,那么能计算价值的文物古迹都是价值连城的。而城市纪念历史文人、重大事件、历史印记的纪念品、纪念碑等文化存在的价值更是无法估量。文化是人化的深层积淀,其商业性价值即便在特殊场合可以转换成具体数值,但它们拥有无形的力量是无法量化的。因为在物质与意识的转换中,有形文化物质性的表现起到的是了解一座城市、了解一个族群、了解一种生活的特殊功能,深化了人们的历史感、民族感、社会责任感。一座城市的文化主题公园、著名景点、历史古城、博物馆的珍藏以及生活区域的文化景象,使得城市不仅停留于鳞次栉比的高楼、美轮美奂的灯光、车水马龙的人潮,而是使城市生活还多了一份文化底色、精神家园、心灵皈依。现代城市文明创建,务必守护并建设好体现一座城市文化延续与传承的历史遗迹与人文景观,让一座城市有形的文化遗产能传承下来并融入现代生活,延续发展城市特有的文化根脉,这是城市文明建设弥足珍贵的“家底”和“家珍”。
在现代城市文明创建中,我们还要善于用无形文化凸显有形城市,以无形促有形,变无形为有形。无形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和意识形式,城市文明创建必须怀着对历史文化的虔敬之心和敬畏之情,开掘和弘扬无形文化的精神价值。一座文明的现代城市,城市生活周围首先需要有文化的象征性的物品存在,但城市文明停留于此是远远不够的,城市文明创建还需培育一批文化人以及更深刻的文化创造活动。从人才开始,人才要有教育;从活动开始,活动要有宣传;人才的培养要有意识的引导,活动的宣传要有主题的提出;意识的引导要有书籍的指导,主题的提出要有方案的策划。通过无形的文化创造与宣传,把一座城市的精神价值内化为市民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一座城市,在浓厚的无形文化的积淀下,城市的风貌与底蕴并存,城市文明便刻画一座鲜活的有形城市,发挥出城市精神和无形文化的“以文化人”的独特作用,营造出现代城市的文化气质与氛围。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是城市的左膀右臂,相互依存,互通互融,共同谱写城市文明的独有品质。
有形与无形,是城市文明的文化依托和汇通。有形与无形在城市文明中的分量和地位必须是等同的。不等同或天各一方,城市文明的汇通就无法完成,只能是单方面的物质或精神体现,有形或无形的残缺就不能从本质上、实质上体现城市文明,城市文明就不能得到彻底贯彻而脆弱不堪。过分注重有形而忽略无形,有形城市形同虚设。就像马克思说的:“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3]人首先以有形物质的形式存在,对于外界的感知也是从有形开始的,因此有形文化在城市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有形文化是强化城市文明、牢固城市文明的法宝。但物极必反的是,过分注重有形文化而忽视无形文化在城市文明中的作用,只会导致文化的物质堆积和直线型累加,而不是精神的积累。重有形,轻无形,城市文明不可得;关注无形,忽视有形也是不可举的行为,致使城市精神失去寄托。如果说有形文化是强化城市文明的法宝,无形文化便是城市文明的积淀。摩尔根认为,人类是“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4]。由此可见,无形文化的不断创造和积累,文化才越来越丰富,城市文明才越来越多样。然而,太过注重无形文化的积累,忽视有形文化,城市文明就如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走,不受控制。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5]。同样,有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无形文化,城市文明的构建,在有形文化的框架中宣扬和传承无形文化,摒弃不符合现代化的文化精神,提升无形文化在有形文化作用下的城市文明。所以单方面的注重无形文化的积累来创造城市文明,城市精神便会失去控制,得不到提炼和升华,反倒不适合现代文明发展的无形文化终会影响城市文明的形成和传承。在建设城市文明过程中,有形文化与无形文化始终是左膀右臂,缺一不可,既要注重有形文化又要注重无形文化。
概而言之,当前城市的发展,要以文化为基础、以文明为目标、以政治为保障、以经济为动力。城市的发展应呈现的是文化城市,进而是文明的城市,而不是功能城市、物化城市。文化应成为引领城市前行的内生动力,成为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方式。城市文明要从有形文化入手,建设城市文明的外部形态,展现城市文明的外在的“真、善、美”;城市文明还要从无形文化着力,镌刻城市的内在品格,开掘城市内在的“精、气、神”。通过有形与无形的汇通,发挥城市文化综合的辐射力、引导力和驱动力,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凝气力、以文化展品质,建设城市现代化中的文化品质与精神家园,破解城市特色匮缺与物化的危机,创造现代城市的文明与繁荣。
参考文献:
〔1〕郑娜.拆了遗迹造仿古,历史建筑为何难逃拆迁怪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12-14.
〔2〕胡兆量.文化资源价值的三个特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4(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26.
〔4〕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2~83.
(责任编辑 张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