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模式设计与实践

2013-04-29冯世德张成林张欣艳

关键词:农业院校基础课考核

冯世德 张成林 张欣艳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模式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清、形式单一、内容片面等一系列问题,为了有效改进考核方式,教师应以过程监控为着力点,将学生完成的课外作业、单元测验、课堂讨论、课外创新活动等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按不同比例记入学生课程总成绩,通过实行“X+2”考核模式来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公共基础课;“X+2”考核模式;高等农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7-0039-03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来满足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越发显得过于单调,缺乏活力,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考核模式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考核模式创新的关键是科学合理的考试管理模式的构建和完善。“完善考核办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效果的重要依据,也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内容和方法应该引起教育者高度重视”[1]。本文以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建立一套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能力、知识与素质协调发展并重的课程考核模式,为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职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的弊端

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综合评价问题,也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虽然课程考核经过多年的积累已逐步成熟,但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学生考核方式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目标定位模糊不清

大学生培养和学业考核的核心在于确立一个明确的考核目标。在当前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中,教师较少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更多照本宣科地简单考试,学生为应付考试而“为考而学”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教师不能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有效结合,关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只是关注对“三基”知识的简单灌输,习惯于用简单的闭卷考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出现基础理论知识考察的比重较大,而对实践能力考察较少的情况,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是公共基础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考核内容较为片面

当前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中重视基础知識轻视实践能力的现象比较突出。究其原因,目标定位的模糊不清致使内容考核的片面性。教师在课程考核中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记忆能力的考核,而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全面考核相对缺乏,学生多年养成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得以沿袭,致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缺乏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只能依靠考前突击复习,复习重点范围以争取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大部分知识被抛之脑后,这种考核方式造成学生在公共基础课程学习的畸形状态。这不仅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若干意见》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的要求相违背,也不利于学生学业的全面发展。

(三)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单一问题比较突出。一是重视期末考核而忽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据调查,通常公共课的考核比例为期末占70%,平时占30%,而平时成绩的考核基准大多以课堂出勤率为考核依据。这种教师注重期末考试,轻视对学习过程和平时课堂表现等方面的考核,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严重影响了教学相长的效果,也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重视闭卷考试而轻视实践应用性的考核。与实践应用性考核相对,闭卷考试程序简单、便于操作,一些教师多年的期末考题内容基本大致相同,从前期试卷出题到后期评分,教师不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基于此种原因,许多教师不愿意进行公共课程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这种呆板滞后的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使得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能有效地得到开发和利用。

二、公共基础课考核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问题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理念传统滞后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2]。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传统教学理念指导下,公共课程考核往往被看成考评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和重要手段。因此,教师非常重视课程考核的公平合理性,强调试题的客观性和标准化,使用量化指标来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对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缺少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忽视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忽视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和考核内容及形式要求是否一致,考试越来越指标化和简单化。在这种考试理念指导下,学生更注重考试结果而忽视过程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也变得更为形式化。

公共基础课考核不仅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为教学工作的一个必备环节,它直接指引着学生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应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考核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作用,把公共基础课考核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的层面上来思考。因此,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考核改革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教学理念出发,将公共基础课考核与专业课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公共基础课考核视为人才培养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考核机制过于简单

目前,高校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形式简单,多数为期末的闭卷考试,填空、选择和简答等客观性试题所占比重偏大,试题答案客观性强,学生往往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愿积极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很大束缚。这种以评定成绩为主的考核模式,突出表现为重课本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对学生考核测试而轻课程自身建设,既不利于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并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努力做好公共基础课考核模式的改革工作,提倡考核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如美国大学非常重视过程评价,并没有采取一体化的试卷考试方式,而是关注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过程学习能力、课程学习态度、课堂综合表现和实践操作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多样化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最后,根据各项考核内容的分数来综合评定该课程分数。这是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的科学考核方法。“因为,学生对课程的把握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其能力的体现也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次考试、一份试卷的考核方式不符合学生课程学习的规律,应建立综合化的考评机制,把课程学习过程的考核与课程总体考核、知识的考核与能力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创新等有机结合起来”[3]。

(三)课程考核改革动力不足

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一方面使教师成为某个教学领域的行家,另一方面也使其产生一定的惰性。因为,教师对以期末闭卷考试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早已习惯和熟悉,如果以期末考试为主考核模式向以单元测验、研究报告、课堂讨论、课外创新活动等多元化考核方式的转变,势必使教师教学工作量增加许多,而工作量的增加与工作报酬回报率的不对等导致教师工作积极主动性的下降。以课外创新活动为例,由于这种考核方式答案不统一、方法多样化,使得教师需要根据基本的采分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和实践经验进行逐一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付出相对可观的劳动量,同时,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也是一个挑战。相对而言,期末闭卷考式大部分是客观性试题,答案客观、标准唯一,给教师阅卷带来了相当的便利性,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而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方式是以学生的总人数乘以相应的系数来确定任课教师的工作总量。考核方式与工作薪酬的脱节,致使教师从思想认识上出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在实际工作中选择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成为大部分教师的首要选择。

三、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的设计与实践

在多年的公共基础课教学和课程考核的实践中,在对课程考核工作的探索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课程考核设计和实践模式。

(一)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的设计

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其监控与管理,提升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可以运用“X+2”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核,最终计入总成绩。“X+2”考核模式的内涵为:“2”指的是期末考试+课堂笔记;“X”为过程考核项目数, X 的内容可以是单元测验、课外作业、课堂讨论、课外创新活动等。在总成绩中,期末考试的权重为0.4,笔记为 0.1,X为0.5。“X+2”考核模式的核心是注重过程学习和考核,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将集中考核变为分散考核,使考核更加全面。

在“X+2”考核模式中,期末考试和课堂笔记是在多年课程考核工作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切实可行的考核方式。“X”中各个方面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其中课堂讨论的着重点是关注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答案的正误是次要的事情;课外作业的着重点是培养学生做事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和守时意识,重点检查学生是否按照要求完成作业、是否及时上交、是否认真完成作业等方面,以此来提升学生做事的认真性和规范性;单元测验的重点是检测学生短期内对知识的归纳、理解和掌握程度,对知识是否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课外创新活动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开发。这几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从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对学生进行考核,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奠定了坚实考核机制保障。

(二)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的实践

近年来,“X+2”考核模式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表明,该种考核方式是一种比较行之有效的考核管理方式。然而,在具体的课程考核过程中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课程考核方式,因此,需要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一步提升“X+2”考核管理水平。

1.完善公共基础课程考核的管理制度。“X+2”考核模式作为一项系统的考核管理方式,需要学校从宏观层面进行规划和设计,制定出相应的配套制度,具体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来着手。一是建立起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使考核工作的各个环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易于把握尺度,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具有创新精神人才质量考核机制的逐步形成;二是建立起与“X+2”考核模式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因为,无论如何改革考核模式,都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才能完成,把“X+2”考核方式与每位教师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在工作量的折算上,对积极开展考核模式改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并在职称评定和先优评模上给予政策倾斜,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 “X+2”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中。

2.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教育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热爱科学、精通业务、更新观念和改革创新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要充分认识到“X+2”考核模式是提高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水平的方法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途径之一,也是提升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X+2”考核模式与传统考核模式相异之处,在“X”的内容制定过程中,具体到每一项测试内容和标准的制定,每一个考核过程的监控,都凝聚着教师独特的烙印,并且考核工作从始到终,每一个考核过程都直接影响到整个考核工作的质量。因此,它要求教师参与到具体环节的实施过程,并要求教师把“X+2”考核放在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这种系统的考核方式势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

3.增强学生对课程考核的理解认知。在入学教育中对大一新生进行专门的课程考核教育和培训,增强学生对“X+2”考核方式的理解和认知。充分认可学生在课程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各个考核环节中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给予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空间,尊重学生创造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和创新的平台,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和专研创新的兴趣。同时,通过建立多种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有效地将 “X+2”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和教师本人,让教务部门和教师本人认识到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考核工作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考核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实施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以农业院校公共基础课程考核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X+2”考核模式的设计与实践,努力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性能力,进一步提高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对高校课程考核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彩红.电子商务课程考试方式方法改革的试验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5).

[2]“教学理念”[EB/OL].[2010-05-22].http://baike.baidu.com/view/3497350.htm.

[3]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基础课考核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