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待“解放”的设计师

2013-04-29刘伟刚

中外会展 2013年7期
关键词:解放设计师客户

刘伟刚

“起得比鸡早,睡的比什么晚。”这是在2013第二届原创展示设计大赛颁奖典上一位资深展台设计师的吐槽,此言一出台下众多设计师的附和声此起彼伏。大家坦言,最欣喜的时刻,是设计作品竞标成功,作品无需修改直接被采纳的时候。而最抓狂的事情,是把原来的设计翻来覆去的修改,和客户确认,最终还是认定最初方案。

据展览设计师们透露,“下午接案、连夜创作、天亮提案”的现象在行业里屡见不鲜,而这种“悲壮”的经营作风,一方面以展台设计师的工作强度换取了“神一般”的创作速度,而另一方面在契合客户需求上,让设计师感觉少了些立场可言。

展台设计师们除了对自己工作状态吐槽,对自身在设计圈的“位置”也有怨言。那么在会展行业当中,我们的设计师是处于怎样的位置。

有设计师调侃自己是“特殊职业者”。传统意义上讲,是精神上比较累,但是越来越多的设计工作都在晚上进行,这种熬至深夜状态让设计师们愈发觉得设计在逐渐变成一种体力活。而设计的作品主要还要看老板的意思,客户的意思。他们满意了,自然报酬就多点,他们不满意,就几乎等于白做了,这是一种高速中的低效率。客户说要怎么做就得怎么做,没有选择,没有自己的思想。

客户与设计师之间的确存在着微妙的不平衡,这不单单只是在作品与客户要求之间。“我之前一个客户因为一个造型的颜色要求是深红色,我们不小心弄成大红色,钱就直接不给了。”这是一位展览设计师在行业交流群与众人分享的严苛客户,群里很多业内同仁表示有类似经历。展台设计好之后,客户以各种理由表达不满,有的会扣款,有的甚至直接拒绝付款。那么在双方韵合同上这些问题都是怎样规定的?出现误差后该怎样合理解决?如果做出的展台实际效果都与想象中有偏差,那么每次都要设计团队自己买单么?

此外,“榨汁机”式的用人制度,也让设计师们劳动强度不断增加。想象力透支现象非常明显,设计师们经常领教大脑枯竭的滋味,长此以往不是对行业失去信心就是没了兴趣,导致行业内的人员流动性很大。企业在专业培训上面给予员工有限的机会,长期在强压下工作的设计师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自然也不会很高。互不信任、互不付出的局面导致了会展业设计人才不断流失。

一人主导的品牌效应,使企业品牌凝聚力存在先天的缺陷。这种现实造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单一,老板的信誉或能力遭到质疑,就会产生对整个企业的信誉危机。这种“英雄主义”让设计公司仅赖于老板,旗下的设计师想要打造自己的业内“名片”还是步履维艰。这种英雄主义蔓延到团队管理方面,造成行业里很多号称成立十几年的公司,追究起来只有三两年的文化传承。而没有设计思想,没有企业文化传承的公司,即使成立再久,也难以打造一流的设计品牌。这样也让整个设计企业在做大、做强上受阻。资深设计师赵峰表示,自己创立的设计公司里很多员工都相继自立门户。这种现象一方面,造成设计品牌涣散,另一方面又让设计公司陷入小而杂的尴尬境地。

在国际上,当我国的设计师出席各盛大的国际盛会,曾被国际友人提示不允许拍照,而同样来自亚洲地区国家的设计师们就未能享受如此待遇。这让我们反思,我国设计风气,部分浮躁的快餐式设计让抄袭风气渐强。这让一些国外展会对中国观众十分警惕,甚至有些企业都不发给中国观众资料,这让我们的设计师们不免悲伤。

目前来说我国的设计法还是一个空白,设计法在立法层面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空白,还需要不断的推进。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法国、英国,他们的设计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最早从1984年才开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其他的法规如《中国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里面还没有涉及到设计领域,除了工程图纸,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等等都不包括在里面。这很明显是一个空白领域,所以希望我们的政府机构和立法部门、研究者、学者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提高我国设计师们的地位,需要行业自律。其实这是整个行业的博弈,试想如果设计师都自律,默认客户不花钱就能把作品买走,以及默认不公平不规范的交易模式,或者本身就采取不规范的交易模式在工作,那么整个行业都会受到影响。如果我们每一个设计师,每一家设计公司,都从自身做起,都把行业自律作为一种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责任担当起来,那么行业规范的发展和进步日渐提升,设计师们就会得到“解放”。

猜你喜欢

解放设计师客户
小小设计师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推荐一个设计师
为什么你总是被客户拒绝?
如何有效跟进客户?
做个不打扰客户的保镖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