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企业”属于近代民族工业考辩

2013-04-29陈倩刘艺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洋务派洋务资本主义

陈倩 刘艺

新课标推行以来,出现了“一标多本”情况,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使得教科书呈现出多样化、灵活化。但在教学实践和教科书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教科书的编写存在瑕疵与不足。本文就针对洋务企业是否是近代民族工业的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工业的兴起是近代经济史的重要内容。按新课标要求,此内容的教学目标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但对于什么是民族工业,洋务企业是否是民族工业这些问题,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对此的表述略有差异。兹列举如下。

岳麓版教材把“洋务运动与官办企业”列作一节,提出在洋务派创办工业的刺激和影响下,出现民间民族工业,这里用了民间民族工业,是否与之对应还有“官办民族工业”呢?是否隐含将洋务企业划为“官办民族工业”呢?教材及教参上并没有作明确说明。

人教版教材以“洋务运动”列作一节,主要涉及其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海防、教育等,将洋务企业排除在民族工业之外。

人民版教材设“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节,“知识链接”栏目用小字形式描述了“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情况,但对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否是近代民族工业这个问题,教材的表述前后似相矛盾。在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导语”中说:“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企业,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而在正文中,也谈到“除了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外,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还有两条途径”[2]。“学习小结与测评”栏目中,从专题小结导图中也清楚地知道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有三种产生途径:洋务运动创办的近代工业,地主、官僚、买办、商人投资办的近代工业,旧有的手工工场使用机器生产[2]。综上可知,人民版教材支持的观点是: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然而,在课本正文中又描述为:“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派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2]从语义上分析,是指洋务派企业是促进近代民族工业这一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原因或条件,换句话说,近代民族工业是否包括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尚未定论。这与“导语”以及“学习小结与测评”等所支持的观点即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属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不协调的。

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企业是否属于近代民族工业?不同的教材对此问题有不同表述,同一教材对此问题也有不同表述。这种情形给中学历史教师和学生都会带来困惑和不便,有必要进行辨析。

二、“民族工业”概念释源

中学教材之所以出现不同表述,根源在于对民族工业概念的不同理解。因之,什么是民族工业,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民族工业”一语最早出现于何时?尚难考证。不过1947年《礼拜六》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或可为解决此问题提供些线索:“因为从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大都靠自己的努力,其成败,仅限于自己事业的本身,还谈不到关系民族。到抗战时期,全国人民为民族生存而参加战争,除了国防工业之外,立即感觉民族工业之重要,于是大后方才有‘民族工业一语。盖所谓民族工业者,乃是维持民族生存最低限度的工业。换言之,此种工业的盛衰,不仅是他自己的事业的成败,而系关于整个中国民族生存的。”[3]据此可知,“民族工业”一词在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已广泛使用,其内涵“乃是维持民族生存最低限度的工业”,即与中华民族的生存需要相联系的工业的代称。

这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最早关于“民族工业”的专门界定。其实,此前尽管无专门定义,但有关民族工业的讨论,却是屡见不鲜的。

1925年,毛泽东发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把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相应的经济基础称为官僚买办资本和民族资本。此时的民族资本可以说就是民族工业的代名词,它“已不是指整个国家或民族的资本主义,而是特指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之间产生、存在的一种特殊经济”[4]。

1934年,《励进月刊》上发表了《繁荣农村经济与振兴民族工业之方案》一文,针对当时立国基础的农工两业,在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余孽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经济之“衰落也如故”,民族工业之“凋敝也如故”,于是提出了繁荣农业与振兴民族工业的方案,如实行民族间之和平统一,打开封建势力之包围,确定外交方针,平均地权,兴修水利等数十条措施。此文中频繁提及“民族工业”一词,尽管未说明什么是民族工业,但是据文中内容判断,作者所谓的民族工业,应该是他提及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代名词,是相对于“国际资本主义”的。

1946年,景熹在《广东银行月刊复刊》发表《如何挽救民族工业的危机》一文对广州公营工厂、民营工厂,昆明国营、省营、民营工厂的艰难现状进行描述[5]。可见,在当时无论国有、私有工业均被视为民族工业。经营公营工业的官僚资本家与民营资本家,同为民族工业资本家。

此外,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各种报章杂志上,还发表了大量关于“民族工业”的文章,时人为了民族工业的发展,针对“民族敌人”即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对华倾销,奔走呼告民众抵制外货,倡议政府扶持,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卷的“民族资本”词条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间投资经营的资本主义经济,早期通称为商办企业,与清政府和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的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相区别。稍后的文献中,它们又常常被称为民族工业,以区别于买办性企业。民族资本一词应用较晚,大体是相对于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而言,而非相对于外国资本而言,但民族资产阶级一词则早见于重要文献,该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6]

对于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这些定义,总结起来无非是两种,即广义的和狭义的。正如朱伯康、施正康在《中国经济史》中所言:“广义的民族资本是指在中国境内不包括外国资本的中国资本,其中既包括中国国家资本,也包括中国民营资本。狭义的民族资本,也就是我国以往史学界通用的概念,仅指中国的民营资本,不但不包括国家资本(或称官僚资本),而且与国家资本处于对立的地位。”[7]相应地,广义的民族工业,应该是中国境内不包括外国工业的中国民族工业,其中既包括国有工业,也包括民营工业。狭义的民族工业,仅包括中国的民营工业。

所以,我们看到在过去的讨论中,有的学者持广义之说,有的持狭义之说。比如在1983年,丁日初、沈祖炜认为“早期中国的资本主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早期中国资本主义包括晚清洋务企业和辛亥革命以后北洋政府经办的企业”,仅仅“因为封建性就把洋务企业看做同民族资本有根本区别的所谓官僚资本,是不妥当的”,所以,他们以为“洋务企业是民族资本中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才符合历史事实”[8]。显然,丁日初等持广义说,实际是否定此前的狭义之说。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族工业的含义,在近一个世纪左右以来,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广义和狭义的民族工业。如果按照狭义的民族工业,洋务企业显然不是民族工业。如果按照广义的民族工业,而洋务企业,无论是官办,还是民办,皆属民族工业范畴。而三个版本教材的不同表述,以及前后矛盾的提法,显然是对此概念未能有较为明确的定义。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朱汉国.历史·必修II.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胡西园.民族工业二十五年.礼拜六,1947(91).

[4] 薛伟强,高景龙.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学术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2010(5).

[5] 景熹.如何挽救民族工业的危机.广东银行月刊复刊(二卷),1946(4).

[6]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经济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下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 丁日初,沈祖煒.论晚清的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研究,1983(6).

猜你喜欢

洋务派洋务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从金陵制造局看李鸿章的政治智慧
洋务派与中国近代民族电力工业的起源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洋务自强》
浅议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论国人自办报刊兴起及其洋务舆论的构建
洋务派对民用工业与强兵御侮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