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嘉兴段申遗巡记
2013-04-29袁培德
袁培德
中国大运河嘉兴段的2个遗产点分别是长安闸与长虹桥;6段河道是苏嘉运河、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桐乡崇福—余杭塘栖段。目前嘉兴的运河申遗点、段整治工作已全面完成。本文作者为嘉兴日报记者。他于2009至2011年孤身行走京杭大运河,从杭州出发,沿大运河北上,分别采访记录了浙江段、苏南段、苏北段、山东段、河北段、京津段的京杭大运河现状和沿线的文化遗产、民俗民风,历时两年半,采访了10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日前,他又对申遗中的大运河嘉兴段作了一番考察采访,写下了《大运河嘉兴段申遗巡记》一文。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为中华民族的经济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数不尽的文物古迹,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嘉兴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唯一以运河作为护城河的城市。运河的历史发韧于“槜李大战”。而“槜李大战”始于嘉兴境内的“百尺渎”。百尺渎又称百尺浦,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用来运输粮食与军事物资的重要河道。此河在当今海宁市盐官古镇西南20公里处的河庄山边。海宁在春秋时期属吴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就是沿着百尺渎北上,在槜李把吴王阖闾打败。这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大运河像一条清澈碧绿的玉带,环抱着嘉兴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抱城、八水汇聚”运河城市奇观。
江南运河嘉兴段北起嘉兴秀洲区长虹桥,南到桐乡崇福镇,流经秀洲区、主城区、桐乡市境内。作为一座典型的运河城市,嘉兴成为中国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嘉兴段运河河道修建年代久远,且合理利用天然水系,沟通钱塘江与太湖两大水系,历史价值、生态价值突出:嘉兴段运河水工设施最早使用“溢洪堰”、“泄水闸”,最早使用“分水墩”调节水的流速,最早使用“海塘”技术阻挡海潮以保“天下粮仓”安全,科学价值突出:嘉兴段运河航运设施最早使用“拖船坝”、“复船闸”以解决不同水位河道间的航运问题,代表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并保存大批拱形古桥梁,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突出;嘉兴段运河聚落历史久远,保存有较完整的大运河城镇格局、历史街区、传统街巷和传统风俗,保留了典型江南水乡风貌,历史价值、人文价值突出;嘉兴段运河沿线保留的农业圩田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构成要素,是灿烂农耕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价值突出。
此次申遗中保护和整治工作分河道和遗产点两个部分。苏州塘、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长安至许村段)及嘉兴环城运河等均被列入保护和整治范围。申遗过程中保护和整治工作以“运河抱城、八水汇聚”独特水系结构为核心,以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原则,在主体河道和其他水系的沟通中,系统展现大运河(嘉兴段)空间格局和突出价值。
长安闸:江南古运河极为
重要的交通、水利设施
京杭大运河,像一条绚丽多彩的缎带维系着南北大地,其中110公里流经海宁长安镇逶迤进入嘉兴地界。
长安,古代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唐宋时建为市镇。南宋建都临安,这里西接临平驿,北连石门驿,为迎送官员、传递公文必经之地。加上漕运往来,四方客商云集,元代曾设水陆两站,备有船六十条、马六十匹,日夜供调配使用,其繁忙于此可见。
说起长安不能不说长安闸,长安闸由一坝三闸组成,它位于海宁市长安镇。作为古代江南运河重要的交通和军事枢纽,是江南古运河规模最大的运河设施之一,也是宋时三大闸堰中现今仍存有遗构的仅存实例。
史料记载,历史上长安镇的地势因西南高东北低,河水极易流失,唐朝贞观年间,朝廷修筑义亭埭,蓄水防涝,可兼以过船。北宋建隆年间长安又设堰闸,有专人负责堰坝、闸门的管理和启闭。元至正年间,知县张光祖将长安闸修成“旱则闭,水则开”的泄水闸。明崇祯年间,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边的管理人员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建立。
据大运河申遗专家介绍,经考古证实,“长安一坝三闸”是江南大运河上最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最重要的水利水运设施和管理机构。它不仅展现了长安古闸镶嵌衔接的复杂结构,还为我们科学建设水利工程提供了历史的范本。它是大运河嘉兴段水文化遗产的见证与缩影,极具水利历史的研究价值。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曾以“嵩尾乱若雨,樯竿束如堆”的诗句描绘了当时长安闸船只频繁过往的盛况,乾隆年间《杭州府志》称长安为“商贾舟航辐辏,昼夜喧沓,市无所不有”。清代诗人朱文治《海昌杂诗》中有这样的描绘:“近自江南极川楚,长安利甲浙东西。”可见历史上的长安商业之兴盛、经济之繁荣。
在运河申遗过程中,作为大运河航运水工设施“孤本”的长安闸还设立长安运河展示馆,以现场展示和模拟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现长安闸空间结构关系、历史演变过程和在科技史上的价值。
三塔是嘉兴这座城市的标志
京杭大运河出海宁长安镇,一路向北来到桐乡市的崇福镇。
春秋时,阖闾、勾践曾大战于槜李、御儿之间。如今崇福镇附近遗留有不少吴越之战的遗迹。
历史上大运河嘉兴段有过数次变道,然而,嘉兴至崇福段运河自隋大业六年开凿至今,基本稳定不变。作为江南水乡,这里河湖交错、水网纵横,崇福境内有运河大桥十多座,如今司马高桥是一座保存完好并具有研究价值的古代拱形石桥,也是大运河留给我们最丰富多彩的人文杰作之一。
离开崇福镇,坐船沿大运河一路北上,不久就望见了耸立在嘉兴西门外京杭古运河畔三塔的塔影,三塔是嘉兴这座城市的标志。
三塔初建于唐代,听嘉兴的老辈人讲,此处原本是大运河的一处弯道,潭深且水流湍急,南来北往的船只经常在此遭遇风浪沉没。后来通过航道疏浚,岸边建塔,怪异的风浪也停息了。如今我们看到的三塔为1999年在原址重建。
船停稳后,登岸走进三塔公园,穿过牌坊就是三塔。三塔均为九层仿阁楼砖塔,中间的一座稍高,大概有15米高,塔内均为实心,每层壁龛嵌铁制浮雕佛像,装饰有白、黑、红三色。塔的第一层有塔门。塔顶为铁制塔刹,顶部为葫芦状,塔刹完好。
宋熙宁年间,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到陡门报本寺拜访同乡文长老,也曾到三塔的景德寺歇脚,寺中因此建有煮茶亭。后来,喜好游山玩水的乾隆南巡逗留此间,兴致所至,御笔一挥,赐名“茶禅寺”。
今天,京杭大运河畔“三塔并峙”的奇观依然在目。三塔塘是主要航行通道,以前行船均须拉纤,为防纤绳损坏三塔,曾在塔旁竖起三条纤石。年久月深,石柱被纤绳勒出一道道深痕。如今遗存的两块旧纤石仍立于原址。
傍晚,游客走在京杭大运河旁的月河历史街区,找一家茶楼临河而坐,边品茗,边聆听运河流动的韵律,感怀运河往日的风情。
清晨,漫步在月河历史街区,小巷小街迂回曲折,一路走去,当铺、水驿、茶楼、酱园、米行、作坊毗邻而设,还有端午民俗馆、粽子博物馆、皮影戏馆、评弹书场、花鸟市场、古玩市场等等,游历江南运河府城,尽览百年老街的繁华风貌。
在大运河申遗中精心修缮的
落帆亭
大运河绕城过分水墩,不多时就到了落帆亭。
落帆亭,顾名思义就是“见亭落帆”。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码头,嘉兴城的北面有一座杉青闸。运河上南来北往的船舶经过此船闸时,都要落帆停靠,于是闸口成为了繁华热闹的集市。后来有人在杉青闸的西侧建造了一座亭,取名为“落帆亭”。
落帆亭因修建在河闸堰上,且周边景色秀丽,自然就成为了过往商旅和文人墨客的游乐休憩之所。历史上落帆亭留下了许多文化名人的诗句。大运河边的落帆亭名气可不小,当年乾隆下江南曾路经此地,为其题词赐匾。而最有名的就一定会说到“羞墓”,说到“羞墓”就会提到“覆水难收”这个成语,原来“覆水难收”的成语出典就在此。
据旧志记载,汉武帝时,嘉兴有一位读书人朱买臣,因早年家贫,无以为生,只得每天砍柴度日,其妻崔氏因无法忍受清苦生活,逼朱买臣写下休书,后朱买臣被汉武帝授予太守之职,崔氏又要求回到朱家,朱买臣以“马前泼水”回应,要求崔氏收回泼在地上的水才能回到朱家。崔氏见此知道两人缘分已尽,随即投河自尽,死后被葬于嘉兴杉青闸,称为“羞墓”。
继1988年对落帆亭进行整修后,嘉兴市政府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已将落帆亭精心修缮。如今,落帆亭所在地已是嘉兴的一处幽美的运河文化公园。
长虹桥在大运河申遗中
具有独特的价值
一声汽笛长鸣,告别嘉兴城区,船驶向吴越交界地王江泾的长虹桥。
长虹桥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至天启元年(1611—1621)。清康熙五年(1666)重修,嘉庆十七年(1812)、清光绪六年(1880)两次再修。长虹桥雄伟壮观,有长虹卧波之势,因此得名。
长虹桥为三孔实腹石拱桥,桥长72.8米,主孔净跨约16.5米,两边各有57级石阶。桥栏用长长条石砌成,并用石凿的榫卯联接,朝里侧凿成可供人坐憩的弧椅。桥上雕刻各种精美图案,仿佛每一块条石都被赋予了灵魂,为大运河沿岸所罕见。
登上长虹桥细细寻觅,四副气势磅礴的楹联跃入眼帘,桥孔两侧的楹联分别为“劝世入善;愿天作福”、“千秋永庆;万古长龄”。桥中孔的楹联为“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另一面为“福泽长流物阜民安国泰;慈航普渡江平海晏河清”。
横跨京杭大运河上的长虹桥,是大运河嘉兴段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审美的完整体现。作为中国古典建筑中实用性和艺术性融合的典范,长虹桥凸显了它与众不同的外观形态和独具一格的审美价值,兼容多种的社会功能,极具古老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长虹桥作为中国大运河上一个独特的人文景观,在中国大运河申遗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长虹桥是现存京杭大运河上历史最悠久的石拱桥,是京杭大运河进入浙江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安闸与长虹桥都是中国大运河嘉兴段申遗的遗产点。
目前,大运河嘉兴段已完成对长安闸、长虹桥闸、落帆亭、分水墩等改造、保护、整治。长安闸考古发掘取得重要发现,文生修道院本体修缮。嘉兴段运河文化展示馆、海宁段运河文化展示馆均已完成修建、陈列工作。嘉兴段运河文化展示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围绕嘉兴运河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独特价值、深远影响等方面内容进行陈设,全面展示嘉兴运河文化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