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转型升级 加快融入苏南
2013-04-29张雷
张雷
沿江开发10年,是泰州发展最为迅速、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的10年,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特色优势逐步显现,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三个名城”建设初见成效,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份额不断提升。按照省委提出的“泰州要加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加快实现在全省崛起”的要求,泰州将坚持做到高起点融入、转型中接轨、升级中辐射,致力转型升级,加快融入苏南。高起点融入,就是在学赶苏南中,以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和高品质的特色园区融入苏南,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科学发展之路;转型中接轨,就是推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城乡发展等全面转型,以良好的经济质态、优美的生态环境、开放的现代城市,接轨苏南、接轨上海;升级中辐射,就是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努力形成示范带动效应,为苏中快速崛起探索新路子,为全省转型升级积累新经验。
一、牢牢把握产业转型这一主攻方向。紧扣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个全国领先、五个全省前列”的目标要求,着力构建以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为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一个全国领先,即确立泰州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中国医药城已初步建成产城一体、具有现代气息的新城区,集聚了亚洲最大的干细胞库、核磁共振设备研发生产基地和国际一流的高端疫苗产业基地,吸引国内外近600家企业进驻、近15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前来创业、500多项医药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世界500强企业赛诺菲·巴斯德、百润药品等项目正式签约,投资超亿美元的阿斯利康、武田制药、石药集团和扬子江中医药产业园等一批医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把医药城作为全市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加快产业化、人才化、资本化进程,着力打造华东地区医药销售基地、国内医药专利成果交易基地、国内医药企业区域总部基地、国内医药企业产业化基地,早日建成“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医药城。五个全省前列:一是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提升走在全省前列。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40%以上。推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方向转型,重点支持船舶产业加快向高技术船舶、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转型,形成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规模。主攻高端光电产品和新型平板显示的纬创企业投产以来,产出逐月倍增,一大批配套项目正相继投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3—4年内将达到千亿级。新能源企业中盛光电逆势上扬,以全球第一成本控制力和光伏电站一体化战略,有效化解欧美“双反”影响,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一批新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及薄膜太阳能重大项目进展顺利,泰州新能源产业园将加快建成千亿级国家新能源产业园区。二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我市大中型企业自建研发机构已经实现全覆盖,百亿级企业达到6家,今后5年力争达到2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专利实现全覆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处于行业领先位置的本土跨国企业集团,创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三是特色园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对20个重点园区全部明确了产业转型定位,致力走园区特色化发展之路,特色园区产业规模占全市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四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走在全省前列。大力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产业链的双向延伸,沿江地区率先向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和循环经济转型,每个重点产业都构建形成“码头、仓储、加工、交易”四位一体的体系,建成现代化多功能核心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5%以上。五是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前列。整合姜堰、海陵、泰州农业开发区优质农业资源,着力打造中心城市北部现代农业走廊,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真正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二、积极探索融合发展这一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坚持开放式创新与创新型开放“双轮驱动”,超越传统的镇村经济发展模式,超越污染末端治理的发展模式,更大力度地打破区域界限、部门壁垒、条块分割、行业局限,提高统筹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要素资源的最佳配置,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是在生产力的优化布局中构建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础。全面深化主体功能分区,推动“全市域、一体化、大范围”的资源要素整合,重点依托靖江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核心港区,打造沿江现代产业带;依托医药城、出口加工区、新能源产业园,打造中心城区经济主板块;依托北部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打造里下河特色经济板块。二是在融合高端资源中推进企业转型。鼓励企业运用更加灵活的产权、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高位嫁接世界行业龙头企业,高水平开展产学研合作,高起点引进高端项目、资本和人才,加快企业国际化、现代化步伐。三是在产城融合中打造特色名城。加快完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商务功能,高品质打造凤城河景区、稻河古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净地”工程,高标准建设中心城市北部生态区、原生态长江绿带和里下河湿地风光带,不断提升城市的功能形象和产业高端要素的承载集聚能力。四是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构建新型城乡关系。实施“城乡转型2115计划”,重点建设市区和靖江2个城乡一体化先行区、10个转型发展示范小城市、100个转型发展示范村和50个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和谐融合的现代城乡形态。五是在深化沿江开发中加快融入苏南、融入长三角。融入苏南,不是和苏南一样发展,关键是在更高层次上与苏南进行产业分工协作。要积极策应沿海开发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深化完善长江两岸联动开发,积极参与江海联动、南北联动,推进有条件的园区与长三角高水平的园区、世界知名企业以及境外相关专业园区开展多形式共建,更充分地发挥好泰州的“后发优势”。
三、全面激发改革创新这一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推进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是省赋予泰州的重要使命。去年省委21号文件明确泰州的各项改革已全面展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上,已全面完成行政审批事项的精简清理,同时推进对区、重点园区和重点镇下放一级审批事项,加快政府行业管理、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今年开始泰州再也没有非行政许可领域的部门利用“红头文件”提出的限制性规定;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上,培育壮大民间资本市场,创新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上,围绕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加快建成全省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创新集聚区;绿色发展机制改革上,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在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排污权有偿交易试点、绿色信贷等方面重点突破;区域统筹发展机制改革上,实施“飞地”发展的财力分享和业绩评价机制,加快推进姜堰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以及靖江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融合发展。改革是泰州新一轮发展的最大“红利”。我们不比条件比干劲,不比政策比工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建设现代特色产业名城,努力创造经得起群众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努力为全省“两个率先”多作贡献。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戈尚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