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人才成长的影响
2013-04-29杨光
杨光
摘要:现今,学校已经由社会的边缘机构转变为经济社会的轴心,日益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本文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对国内学校如何营造符合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以促进人才的快速成长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人才;高等学校;培养;启示
所谓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人才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从来都是不可忽视的,不重视人才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重视人才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国家。“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我们要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要大力重视人才的培养,重视发挥人才的作用。
一、学校对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不减,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发展,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是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也为人才的快速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政策支撑。
人才最直接的来源是教育机构,后完善于就业单位。作为人才培养的母机——学校,在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过程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积极探索人才的成长规律,对进一步建立更为有效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氛围和环境,促进学校人才的快速成长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学校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
1、注重创新思维训练
英国大学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
牛津大学经过8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学院制”和“导师制”,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的学院不是按专业划分的,每个学院中都有来自多个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每个学院都是一个住宿、用餐、社交、学习的社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跨学科交流。
牛津大学的每个学院都有大量导师,给本科生提供个人化的精心指导。学生每周至少同导师见一次面,讨论先前布置的论文或问题的解决方案。学院里的导师还经常组织不同专业的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不同的思考方向使学生获得很多新鲜思路,扩展已有知识并启发创新。
2、倡导理论与实践结合
国外大学重视与产业界的联系,鼓励学生实习和创业。美国高校普遍规定,大学生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实习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有些工科院校甚至要求达到15个月。美国多数大学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创业种子基金和孵化器服务,该机构帮助学生向风险投资家进行游说,取得投资并创办公司。
德国大学在四年中,有两个学期为实习学期,要求学生进行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习。理工科学生在完成一至三年的学业后,要参加“中间考试”,合格后必须参加一定时间的生产性实习,才能撰写毕业论文。
加拿大高校规定,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要到与专业有关的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时间为专业学习时间的1/2。学校负责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业绩,企业负责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鉴定。
3、科学与人文教育并举
欧美著名大学都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哈佛大学明确规定,所有本科生要像学习人文社会科学那样,接受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自然科学教育,最低标准是能读懂《科学》和《自然》等专业科学期刊文章。为克服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倾向,哈佛大学将核心课程分为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类11个领域。学生必须在其中8个距离主攻方向最远的领域各选一门课程。
三、对我国学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能使自己再现,也能使自己更新。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每一代。因此,教育体系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教育在对传统进行复制的同时,也就形成了自身的传统,即教育传统。所谓教育传统,是指教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对当今教育影响至深的思想、行为等,它既是过去的形态,同时又与现时的教育活动紧密相关。我国自春秋以来,儒家思想逐步形成并取得支配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也是教育传统的主体。这种传统文化影响至今,教育上也仍然体现着这种传统文化的要求。这种教育传统具有两重性,既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创新资源,又存在着阻碍创新的惰性力量和消极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暴露出弊端:培養的人才知识面较窄、缺乏人文素养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其质量难以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笔者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人才发展的基础在于个性能够自由、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必须放弃过去偏重专业教育的倾向,通过多种方式加强通识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要使学生们吸收多种多样的信息,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学校应该为不同的领域提供对话的平台: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等,这种交流包括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大学一二年级为基础教学阶段,也可以不分系科,统一实施基础教学,以使学生打好普通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的基础。
在学校教育中,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当然,这一对矛盾不但有对立的一面,而且有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一面。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博耶也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没有纯粹的专业教育,也没有纯粹的通识教育。这实际上也表达了二者缺一不可的思想。我们要力求做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
2、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合理化、特色化,特别对于本科生教育而言。社会需求和个人兴趣应该作为培养人才的本科课程内容选择的重要依据。
创新能力既依赖于丰富的知识更离不开感性思维的活跃和理性思维的严密。在课程设置时应丰富异智思维,强化文理互补及交叉学科的融合,强调学科结构的综合性和平衡性,教学内容的渗透性与前沿性。综合而平衡的学科结构可以为培养创新素质提供肥沃的土壤。
3、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近几十年来,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强调探究和发现的教学思想逐渐成为教学思想发展的主流。美国当代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并不是为了获得最终的结论,而是通过与知识的接触与探索,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活动中,去发现一些尚未了解的知识,通过发现法来学习。
我们在构建人材培养体系时,应该偏重于启发式教学,为学生积极营造独立思考、自立研究的学术平台。在教学中,对课时进行优化分配,增加学生的自学时间。在课外,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独立研究。在课内,课堂讲授内容以重点、难点为主,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一些参与性的研讨会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而非单纯的传递信息。(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