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阶段学困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3-04-29任峰德
任峰德
农村学困生的教育是农村初中阶段教育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心理障碍造成成绩下降而厌学的学生较多。一个教育工作者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潜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心理障碍,让他们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一、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类型
1.厌学者占大多数。由于学困生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差,所以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批评和同学的冷落,于是产生颓废的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的学困生,心理压力更大。
2.自卑心理者次之。学困生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药可救,比他人矮一截,所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内心充满沮丧,缺乏进取心和上进心。
3.部分学生对学习有抵抗心理。学困生学习上有了困难,做了错事,不愿让教师知道,对教师避而远之,不敢回答教师的问题,不敢向同学请教问题,或推托、或搪塞、或撒谎,心理矛盾重重。
4.有个别学困生有逆反心理。由于经常挨批评,学困生便错误地认为,家长教育是多事,教师教育是故意找麻烦,同学的帮助是打击报复,于是从心底产生逆反心理。
5.也有极少数学困意生有畏惧心理。由于学困生经常被批评、被责备,所以对自己缺乏信心,学习上怕苦、怕累,缺少钻研创新精神。
二、学困生心理问题来源的因素分析
一种现象的产生,总是有其原因。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问题从何而来?分析起来,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社会的困扰。学困生由于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不如别人,就更加在意别人的眼光,总是觉得其他人在不怀好意地注意着自己,心里总是感到紧张,觉得其他学生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而一旦发现有人在背后议论他,就会感到讨厌。
2.来自学校的压力。主要是学业的压力,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在学习上落后别人,但是这不是他们自己愿意的,他们也因此感觉到难为情,也希望自己能有好的成绩,但学习成绩并不是一日就能见效的,所以学困生往往会因此而焦虑,每次考试提心吊胆,考完后又因为成绩不理想而感觉不开心,担心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长此以往,使得学生心理自卑,认为自己不聪明,干什么都不如别人。
3.来自家庭的影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但有些家长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给学生以正确的关爱及空间,比如有些家长只给孩子以优越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更多促进孩子成长的因素;比如有的家长只顾工作、生意,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成长及内心活动;有的家庭中父母关系不和、生活不安定;有的是单亲家庭等等,因为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学困生在生活中产生了不利于发展的不良倾向。
4.学困生的自身因素差异。学困生的自我评价明显低于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自我肯定不足,也有一部分人全靠别人来肯定,他们的喜怒哀乐受制于别人的赞赏或贬损。遇到挫折常常自责,生活态度消极、被动。自我接受是指对自己的现实,特别是对自身的缺陷能够宽容。俗话说“人无完人”,一个人应该对自身的缺陷以及无法改变的生理特征(如相貌、身材、嗓音等)持宽容的态度,而部分学困生由于自己的懒散,不求上进,导致别人对他疏远时,往往认为是自己以上无法改变的缺点给自己抹了黑。于是,对自己的缺陷耿耿于怀。这样的人生活得非常痛苦,常常有挫折感,最后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三、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
1.关爱。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好。”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教师要真正走进弱势心灵,把爱洒向每一个学困生。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时,当我们脱下“有色眼镜”自然而然地把“弱势群体”当朋友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地纠正自己的各种不良心理。基于师爱这一点,我们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的工作中,要积极深入地调查了解每个学困生,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及学困的成因,切实制订帮助转化计划,处处以师爱这把金钥匙去感化、洗涤学困生的心灵,开启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之尽快脱困,登上新台阶。
2.激励。我觉得要转化学困生,关键要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打开他们的心理之结,形成一个“自信——成功——更自信”的良性循环。大部分学困生的心理是脆弱的,心底是善良的,他们有美好的愿望,有积极上进的要求,教师教育他们时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改善学困生的学习环境,排除他们学习上浅尝辄止的心理和畏难心理,对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积极主动接近他们,信任他们,和他们交朋友,克服他们的畏惧心理,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进一步确立合作关系。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要让学困生有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作为教师应该把一片爱心献给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教师要从备课、上课、辅导、练习中,专门为学困生设置较为合适的教学目标。做到课堂发言学困生优先,课间谈话学困生优生,作业面批学困生优先,课外辅导学困生优先。这样做,缩短了后进生与优等生的距离,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评价。随着课改的实施,评价也倍受教育者的关注,无论对于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来说,“结果诚可贵,过程价更高”。评价是指挥棒,指引着教师前进的方向,引领了教师的思想潮流。“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每个学生的未来,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话题。好的评价是和风,吹面不寒;似细雨,润物无声,它会使学困生的脸上有阳光般的笑容,让他们在一个个小成功的带动下,插上自信的翅膀,飞向更大的成功。好的评价办法,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教师眼里有学困生,心里有学困生,真正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我们教师要适时地使用“好评价”加速学困生的内在变化。如,“××今天表现很好,老师相信你以后会更出色。”“真棒!”学困生听后,在学习上也一定会急起直追,使他们尝到成功的滋味,在潜移默化中,他们的“成功心理”也潜滋暗长了。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