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联教学益处多

2013-04-29郭颖

学周刊·下旬刊 2013年7期

郭颖

摘要: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艺术,意蕴丰富,用途广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掌握创作对联的技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写作能力和做人修养,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引用、品味、感悟和创作几方面浅谈自己在对联教学中的实践体会。

关键词:引联之妙;品联之趣;悟联之艺;练联之技

对联作为传统而又独特的语言艺术,融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和思想性于一体,被誉为“诗中之诗”,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了解对联知识,欣赏和品味对联的妙趣,学习创作对联的技巧,收效颇多。

一、引对联之妙,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讲究语言艺术,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旁征博引与课文思想内容有关的妙联绝对,用以导入、过渡或总结点评。

如在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时,我引用了这样的一副对联导入:“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这枝“女儿花”指的就是李清照,引用此联,让学生对这位卓而不群的女词人心生敬慕,以情入境,再学作品,效果显著。在学习《范进中举》时,我引用前人的一副对联进行总结:“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幅对联采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生活。此联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苏州园林》,我引用有关拙政园的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令学生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适时地引用对联,往往能起到抛砖引玉、化繁为简和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有助于开展课文的学习,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对联的兴趣。

二、品对联之趣,汲取人文精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联是形象的哲学,其中不乏名言警句,闪烁着人文和理性的光芒,为学生本身的教育提供了范本。教师应利用课堂课外,选择一些富含人文精神的对联引导学生品味鉴赏,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如周恩来总理的自勉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该联把如何交友,如何读书,说得明朗透彻,富含哲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告诫我们学习最需要刻苦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徐特立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是从读书和做事两方面的谆谆教诲。“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说明了实践出真知,感悟最珍贵。刘海粟的“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刻画了一个胸襟博大、淡泊宁静的高雅境界。

这些妙联佳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启迪学生的思想,提升做人的品格修养。品读这些对联,不仅让学生从中懂得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获得了特别美好的精神享受。

三、悟对联之艺,学习创作技巧

对联文化源远流长,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讲究对称之美,音韵和谐,语言精练,这是对联的基本特点。很多的妙联巧对,大多都在构思上匠心独运,令人看去赏心悦目,读来妙趣横生。对联在艺术手法上更是花样繁出,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顶针、对偶等修辞,是语言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借物喻人,形象生动地讽刺了腹内空空但又喜欢夸夸其谈的人。“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典型的回文妙对,令人叹服!再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运用反复的修辞,强调了读书和爱国的重要性。至于“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一“闭”一“投”,一“推”一“冲”,动感十足,凝练传神。最有趣的莫过于解缙与其老丈人的较量:“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失足污泥中,老畜生岂能出蹄(题)!”谐音双关,针锋相对,绵里藏针,让人在捧腹之余,又不得不赞叹二位才智过人。

学生在欣赏品味这些骊语骈词之时,自然会多少领会对联的艺术技巧,并把这些技巧迁移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丰富语言的表达。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类对联的收集、整理工作,如各种节日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开展对联趣话故事比赛和专题评联活动,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练对联之技,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近年来,为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对联也受到各地语文命题者的青睐,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专题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应尝试让学生学会创作对联。如我出上联:“马过桥中桥过马”,有的对“船行水上水行船”;有的对“车行路上路行车”;有的对“虎藏山内山藏虎”,答案异彩纷呈,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对联的一般技巧。我们利用活动课时间,分组开展对对子比赛,学生学习对联的热情高涨,创造性也得以开发,常有一些妙联佳句脱口而出,得意洋洋之态令人咂舌。例如,有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形象出题:“爸丑妈丑我也丑”,惹得全班哄堂大笑,结果马上有同学对出:“才高志高品更高”以示安慰。

教师还应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活用或撰写对联。如有学生在《我从读书中得到了快乐》的开头时,引用郑成功的“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一联,开篇点题,自然贴切。有学生在作文中自拟“往事悠悠常入梦,琴声渺渺倍思卿”的对联抒发对幼时好友的思念之情,庄重典雅,令人心动。

实践证明,对联教学既拓宽了语文教学的领域,也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悠悠古韵出情趣,朗朗书声飘课堂,让学生在诗意中感受和书写语言文字的美,这应是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