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疗效观察
2013-04-29林惠珍
林惠珍
【摘要】 目的 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效果,以期为社区慢性病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4月在我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共39例,应用常规随机对症护理干预。观察组共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比较两组的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不依从例数2例,对照组不依从例数11例,观察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不满意例数2例,对照组出现不满意例数9例,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形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和认知干预,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社区;慢性病;行为和认知干预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为代表的慢性病发生率明显增加,逐渐发展为严重危害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群的健康首要问题,认知和行为干预强调对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治疗的依从性[1]。因此,通过实施有计划的行为和认知干预,才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本研究旨在探讨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的效果,以期为社区慢性病的临床工作提供理论帮助。2011年3月——2011年4月,我们对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分别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1年4月在我社区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共78例,男59例,女19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49.7±2.8)岁。其中高血压21例,胆冠心病20例,糖尿病1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10例,其他10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共39例,其中男23例,女16例,对照组共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两入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二组在性别、年龄及病史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干预措施
1.2.1 对照组 根据所患疾病采用常规降压、降糖、调脂等药物治疗,并建议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完全由经治医生掌握,患者被动服从。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通过口头讲授,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处方;组织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设立咨询电话,24h为提供咨询服务或答疑;病进行上门指导,并电话追踪随访。干预的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预防,讲解环境、心理、情绪、气候、饮食、运动、昼夜变化等影响疾病的相关因素。定期在社区开设专科咨询门诊,提供用药指导与身体检查服务,对患者免费测血压、血糖、体重等,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并提供用药指导[2]。以良好的心态与其沟通,树立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保持乐观的态度。对患者设立档案,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按计划进行系统的干预;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专职护士接诊;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电话随访每日1次,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有无副作用,并交代注意事项,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定期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及心理护理;进行全程督导及病情出现反复时的心理支持[3]。
1.3 治疗依从性 分为依从和不依从,依从为完全理解规律用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定期复,否则为不依从。
1.4 满意度 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比较应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依从率比较 观察组不依从例数2例,对照组不依从例数11例,观察组的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出现不满意例数2例,对照组出现不满意例数9例,观察组患者对干预形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代谢异常疾病等。许多慢性病人不能按时服药;生理指标不能按时检测;饮食不合理;有的甚至不听医生的劝告,经常是烟酒不断等,出现这些现象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区慢性病人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
社区应对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有计划地开展慢性病的干预工作,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克服其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从而控制慢性病发生及发展的行为危险因素,并有效地促进社区慢性病病人及高危人群的身心健康。用药不依从主要是因患者对疾病知识缺乏,其次是患者缺乏用药监督,提示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加强用药监督指导,充分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对慢性病控制目标水平的认知及行为干预,使慢性病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及满意率明显提高,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说明认知干预尤其是健康大课堂与个体化指导相结合这种教育模式是符合慢性病患者的特点,另一方面说明在社区提供有效的支持性环境,有助于医患关系沟通与发展,起到促成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相互督促的作用。研究发现,仅有16.8%社区高血压患者可坚持规律性服药并良好控制血压,而健康教育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因此,对社区高血压患者针对系统性的干预对血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社区推广和普及规范化慢性病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识,改善血压控制率,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对社区慢性病患者实施行为和认知干预,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罗玲,戴岚,陈坚兰.护理干预对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4):489-490.
[2] 于红.健康教育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干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2):27-28.
[3] 王彩霞.行为干预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原医刊,2008,35(4):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