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小溪,是大海
2013-04-29鲁先圣
鲁先圣
任何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不会绕过巴赫。是他第一个把各国不同风格的音乐成功地糅合在一起,他为人类谱写了几百首不朽的传世乐章,他一生的创作被后人评价为:“使上帝的话语广为流传,使音乐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顶点。”在巴赫以后出现的世界上所有伟大的音乐家,几乎全部受过他的滋养。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却在有生之年一直没有摆脱卑微的职位和贫穷的窘迫。
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中部的爱森纳赫。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该市古代的城门上就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中世纪的吟歌者,经常手执竖琴,在这里吟唱诗歌并举行歌唱比赛。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他的家庭早在他来世前许多年就已经在音乐界赫赫有名了。他父亲是一位优秀的小提琴手,祖父的兄弟中有两位是具有天赋的作曲家,叔伯兄弟姐妹中有几位是 颇受尊敬的音乐家。
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给这位未来的伟大音乐家安排了巨大的磨难: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抚养。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 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画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晚年不得不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但是他对于音乐的执著并没有打动兄长。当兄长发现了弟弟的秘密时,不仅无情地没收了小巴赫的全部心血,而且还严厉地惩罚了他。
15岁的巴赫决定只身离家,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他靠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古钢琴、小提琴、管风琴的演奏技艺,被吕奈堡米夏埃利斯教堂附设的唱诗班录取,同时进入神学校学习。这里的图书馆藏有丰富的古典音乐作品,巴赫一头钻进去,汲取、融合着欧洲各种流派的艺术成就,开阔了自己的音乐视野。为了练琴,他常常彻夜不眠,通宵达旦。每逢假日,他都要步行数十里去汉堡聆听名家的演奏。
巴赫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但是正因如此,他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后来,他在一家室内乐队当一名小提琴手。在随后的20年中,巴赫主要是以一位风琴家而闻名,虽然他还是一位作曲家、教师以及乐队指挥。1723年巴赫38岁时开始在莱比锡的圣·托马斯教堂任歌咏班领唱,他在余生的27年中一直担任这个收入很低的卑微的职位。
18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处于一种封建贵族割据的分裂状态,一个城堡便有一国诸侯,领土不大的德国居然被瓜分为352个各自独立的小国。大大小小的领主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与豪华,一般都设有歌剧团和宫廷乐队。民间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大都沦为宫廷或教会的乐工、奴仆。当时的德国,无论在宫廷还是教堂,都把乐师视作与勤杂工、看门人、厨师等完全相同的奴仆。
巴赫从未居过高位,他的生活一直是勉强能养家糊口,他在有生之年远不如莫扎特和贝多芬、李斯特和肖邦那样闻名,有些雇主甚至并不赏识他的才能。莱比锡教会希望能聘到一位“第一流音乐家”,只是他们未能雇上最初认定的两位人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让巴赫担任歌咏班的领唱。
(选自《青年文摘》2011第3期,有删改)
赏析
巴赫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一位音乐大师,被后人誉为“西方音乐之父”。但他创作音乐的过程却艰难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虽然出身于音乐世家,却小小年纪就失去了双亲的培养,又受到兄长的专横对待;虽然有着美妙的歌喉与出色的演奏技艺,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乐师还处于一种比较低下的地位。但巴赫似乎从未想过放弃,而是将自己的一生用在了钻研音乐上,也许,对他来说,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能创作出世间最伟大的音乐,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思考
1.谈谈你对文章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这篇课文中贝多芬求学的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在他童年的时候总是遭到父亲的鞭打,三十岁左右又感觉到了听觉的日渐衰弱,但他并没放弃,而是将他个人的苦难生活变成了创作力量的源泉。那么,对于本文来说,巴赫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又有哪些艰难困苦在等待着他呢?他又是如何解决的?请结合文章第三至四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出来。
3.巴赫的大哥为什么不让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巴赫学习音乐?请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