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佐军预言
2013-04-29
2011年9月,李佐军在一次内部活动上对中国经济做了大胆的预测。他对于中期的经济走势趋向谨慎与悲观。两年过后,李佐军的观点正在被事实所验证。那么,他的观点从何而来,其背后的依据与逻辑又是什么?这可以从他当年演讲一窥端倪。
2013年会发生经济危机
在“十二五”期间,可能要发生一场经济危机。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我们的出口下降,经济增长下降。但是,中国人自己的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正在酝酿之中,那什么时候爆发呢?我认为是2013年,为什么?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经济原因。经济原因引发这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房地产泡沫破灭,另一个是地方债务危机。当然这两个问题是相关联的,我重点从第二个角度说起。
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大块,一块是工商业税收,最近一段时间以及未来一两年,因为很多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不太景气,有些地方政府的工商业税收要相应地减少;第二块收入来源是卖地收入。从今年(2011年)开始,很多地方政府卖地已经大规模减少,是前几年的50%,甚至30%~40%。前几年都是开发商求着政府给地,最近政府开始问开发商,你什么时候来买地。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面临收支缺口的压力。北京市一年土地储备的贷款2500亿元,利息支出压力非常大,光朝阳区一个月的土地储备贷款利息支出就1000多万元。如果土地卖不出去的话,收支平衡就麻烦了。所以,工商业税收的减少,以及土地财政收入的减少,令很多地方政府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支出呢,反而是增加的。支出有两大块,一大块是通常的支出,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国防支出增加、部队的工资增加,南海、航母都需要增加投入;从地方政府来说,基础建设还要大规模向前推进,36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加强社会保障两个“全覆盖”需要政府支出,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需要政府支出,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需要政府支出,不惜一切代价维护社会稳定需要政府支出,所以支出的压力非常大。
另一块,之前没有,但现在有了,那就是集中还款期的到来,还本付息压力的到来。前几年,4万亿的投资,天量的信贷投放,当时很潇洒,但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是要还的,从今年(2011年)下半年开始,还款期就开始到来了,明后两年要还的有4.6万亿。为什么最近云南公路、上海城投和长沙的公路等,开始出一些问题,实际上这只是冰山一角,就是因为大规模的集中还款期到来与收入流不对称造成的巨大压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2013年前后,有一部分地方政府可能要破产。破谁的产?破银行的产,银行的钱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大企业和老百姓,是破他们的产。这就是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第二个原因是外部的原因,即国际原因。前几年,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其中有一股重要力量,就是大量国际热钱流入中国,支撑了经济泡沫生成。热钱是趋利性的、投机性的,说来就来,说走就走,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投资回报利润。热钱之所以现在还留在中国,因为这几年中国经济一直维持高速增长,这些投机的回报还相对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在往下走,风险在逐步显现,有一些国际组织开始猖狂做空中国概念股。美国经济现在缓慢复苏,美元有可能出现升值,美国也还有可能加息,所以这些国际热钱在某个时候有可能会大规模地撤出。这会造成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也是中国政府不好应对的。
第三个原因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中国一定还要有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为什么说2013年?因为2013年政府换届。在政府换届之前,本届政府在最后一年任期之内,最高的指导思想就是不出事,不惜一切代价维稳,维护经济的平稳发展,这就是最主要的事情。
对下一届政府领导来说,面临一个抉择,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把泡沫再接过去,再精心维护,会维护到什么时候呢?最迟能维护到2015年,或者2016年,那个时候就是一场更大的危机。那个时候爆发的危机责任在谁,谁也说不清楚。
第二种选择,不接这个泡沫,上台之后很快让这个泡沫破掉。破掉之后,首先会带来一段时间的痛苦,但对于新的领导人来说是好事,因为责任很清楚,不是他们造成的,是前面造成的。其次,在泡沫上跳舞跟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泡沫破了之后可以脚踏实地了。再者,新的政绩比较容易上来,因为起点一下降低了,否则在起点很高的时候再往上走是很艰难的。一般来说,新的领导上台,在前面三五个月,出于政治上考虑,都要继承发扬肯定慎重,而在三五个月之后,就开始逐步暴露前一任的一些问题,显示自己新的思路、新的举措。一个企业换个新的董事长,也都如此。所以,经济危机最可能发生在2013年的七八月份(下半年)。
第四个原因,短中长三个周期的谷底可能叠加。短周期就是三五年的周期,目前这个周期的经济正在往下走,到明后年(2012-2013年)可能到谷底。中周期就是九至十年左右的周期,大家想想1949年、1957年、1966年、1976年、1989年、1998年,每十年左右一般是要折腾下去的,从1998年到现在已经有十多年了,应该来到了。本来2008、2009年应该是要发生的,但后来因为政策把它推后了,但不能推得太远。还有长周期,60年一甲子的周期,算易经的周期也到了。所以,2013年前后,中国可能要爆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表现是:部分中小企业破产、部分银行破产、部分地方政府破产。这是我们下一步要面对的状况。
中速发展将持续20年
我还是坚持我两年前的观点,简单归结为三句话:短期乐观(2010年底前到2011年初),中期悲观(2011年底到2013年),长期乐观(2013以后)。
首先来说下短期。这里的短期主要以2011年为研究对象,2011年总的形势总结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前高后低;第二,经济结构以调整为主;第三句话是经济形势进退两难。
中期表现也概括为三句话:第一,经济形势不那么乐观;第二,经济将处于震荡徘徊阶段;第三,这种状态将维持至少2~3年。
最后来看长期。长期是指2013年以后,总的形势也可用三句话来归纳:第一,长期总体乐观;第二,长期只能保持7%~8%的增长;第三,长期保持这种增长的持续时间为10~20年。
长期保持这种形势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未来2~3年再没有大的经济危机;二是未来2~3年继续维持“十二五”计划制定的调结构、促发展的经济模式;三是在新兴产业有新的增长点出现或技术革命取得突破。
至于中国经济从长期看为什么只能保持中速的发展,原因如下。
第一,外需有一部分永久消失。美国在次贷危机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高消费、负债消费、超前消费的行为有所收敛,美国国内的消费需求降低,必然会引起我国的出口减少。
第二,内需的扩大受制于深层次的制度变革。政府近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内需不升反降,如内需扩张的两个重要支柱—汽车和住房消费明显下降,目前中国的经济还是重复以前的依靠投资拉动的老路。内需的扩大必须首先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这就涉及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问题,必然牵涉到政治体制改革;但目前改革阻力异常地强大,既有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也有人民群众反对。自从“郎顾之争”后,许多老百姓把目前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都归罪于改革,对改革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其实当前的分配不公、贪污横行的现状不是改革造成的,而是改革不完全、不彻底的后遗症。这种现状就像一个人生病了,不是积极地治疗,而是置之不理,采取消极的态度去应对,导致病情越来越重。
自从2002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科学发展、和谐社会,但恰恰在这段时间我们的贫富差距在拉大、社会矛盾在累积,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我们在一些重大问题的改革上躲躲闪闪。以前国家还设有体制改革委会,但现在已被撤掉,被并入到发改委的体改司。事实上,国家发改委是最需要改革的对象,现在却让它去制定改革政策,这不是现代版的与虎谋皮吗?高层也不是不懂改革的重要性,只是暂时没有理清其中的关系。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等等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完成。
第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之后在东、中部地区将会出现饱和。过去几十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以来,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但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是无限期的。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到中级阶段,会出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增长阶段,但基础设施的使用寿命相对来说是较长的,因此期望一直以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来拉动经济高增长不太现实。目前,我国公路、铁路、港口的建设已具备一定规模,所以在不久的将来,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的贡献度会越来越小。
第四,土地财政拉动经济高增长的空间也越来越小。可供出让的土地越来越少了,房价上涨的空间也不大了,同时农民的土地权益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保障,所以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的空间缩小。
第五,资源环境的约束。
第六,三大红利的减少。一是人口红利的消失,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年代的来临,可提供的劳动力减少,人力成本面临上升的压力;二是市场化红利的减少,市场将面临从怎样把蛋糕做大,向蛋糕怎样分的方向转变,更注重效率;三是国际化红利减小,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增大,GDP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正在遭受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围追堵截。
以上六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我国经济在今后一段时间只会保持中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会渐渐放缓,2015年左右将会降到7%左右,2020年将降到5%的水平,这是一个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很多问题会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一直享受着经济高增长的好处,一旦出现经济增长放缓,部分企业将面临倒闭风险。
最后一个问题,我国为什么能够在未来20年内保持5%~8%左右的增长速度呢?为什么不会出现拉美现象?为什么不会出现日本那样的泡沫经济破灭?原因有三。首先,结构生产力还将会大肆发展。所谓结构生产力就是指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释放的生产力,因为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处于中期阶段,而西方国家已基本完成,这就是我国的优势所在。其次,制度变革的生产力还将大力发展。过去改革重点在经济制度方面,将来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五位一体的改革。再次,要素升级的生产力还将大力发展。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信息化还有很大的升级空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个比较大的调整期。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节选自李佐军博士2011年9月27日在华中科大长沙校友会内部活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