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自己就是一个“板”
2013-04-29
最近,我们看到了一种罕见的情况。一方面,中国年轻人释放出了巨大的创造力,产生了大量创业公司;另一方面,上市退出持续困难,从私募到公募这一步出现了堰塞。创业企业能不能变成主流商业,成为一个很大的悬疑。
如果说前一段时间《创业家》是在告诉创业者,当你被并购的时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那么现在我们想要提醒大公司:你就是大买家,你要做年轻人的“退出板”。
板并不神秘,它本质上是一个股权交易平台。上市公司本身就具有与小公司进行股权交易的功能,一旦获得通路,就能很好地打通公募和私募的界线,创业公司也不用再千军万马挤IPO的独木桥。
VC已经开始了“造板”运动。深创投是对中国制造情有独钟的一家本土VC,它投资了300家公司,当上市堰塞后怎么办?它想方设法向战略大买家推送自己的公司,同时控股性地投资几家上市公司,让这些上市公司成为被投企业的收购者。此外,华平创投也在服装贸易领域系统地投资和收购公司,以此解决产业里小公司的退出问题。这些VC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都希望那些有成长性、有创造力的公司,不要因为不能从私募转公募而胎死腹中,要让它们能与大工业体系对接起来。
中国大约有两三千家上市公司,这些已经过了独木桥的公司,也是中国制造的主力。它们现在也需要通过收购的方式,与80后、90后年轻人的创意结合,把收购小创意公司变成一个商业模式。许多公司害怕收购之后出现整合问题,学术界也对并购多有疑虑,担心成功率低。实际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购便是最有效的发展方式。
在美国商业史上,大企业总会遇到创新产业的挑战,但总能快速重新爆发活力。其原因就在于,美国大企业善于通过收购小企业,来汲取变革与创新的力量。石油危机之后,美国的制造业大公司从硅谷的IT产业里汲取了力量,出现了英特尔、思科、IBM、苹果。金融危机之后,美国IT产业又从移动互联网里汲取了力量,做到了大而不倒。此外,美国的小企业也善于通过并购来快速壮大,比如Facebook收购Instagram,谷歌收购安卓等。掌握并购力量,已经成为小公司变为大公司的标配。
非常可喜的是,中国的大公司正在觉醒,它们终于明白了,要把规模从20亿元做到100亿元,必须借助并购来完成。除了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是获得变革与创新的活力。
我特别推崇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先生的洞见。他说,先声药业上市后靠内生动力发展,10年时间增长了2~3倍,但是未来10年,如果再想增长10倍,就一定要靠并购、吸纳小公司来激发活力。先声药业正在打造一个新药领域里的孵化平台,把创意成果对接到自己的商业体系里,获得双赢。
原来大和小之间有一条路。从小规模的创造力到大规模的工业化、产业化的那一步,只有上市公司大买家拥有这个能力。我们呼唤那些上市公司,呼唤中国制造的主流力量,呼唤因为缺乏创新附加值而苦恼的大公司,返身来看一看你们身后那些如火如荼、充满生机的小公司,希望你们变成接应小公司的那个板,让它们平安地跨越从私募到公募的那一步。这是你们新的使命,也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