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药铺经营习俗初探

2013-04-29吴宪

经济视角·下半月 2013年7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摘 要:传统药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的经营习俗。包括中医坐堂,方便患者;注重传统工艺,突出自身特色;济世活人,乐善好施;重视传统,挖掘节俗用药市场等。继承和发展传统药铺的经营特色,对提高当代药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和必要的。

关键词:传统药铺;经营习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吴宪(1969-),男,山东淄博人,山东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中图分类号:F7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1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41-0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文化灿烂,商业繁荣的文明古国。同时,我国又是人类医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医药民俗事项极为丰富。作为重要民间医疗设施的传统药铺,为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悠久的传统药铺承担着为社会组织、生产、供应药品的重要功能,在治病防病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众多的行业中,药铺是一个关系着上自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的重要行业。传统药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经营习俗,这些习俗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以及传统道德相融合,确立了传统药铺在国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一、中医坐堂,方便患者

中医坐堂,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较大争议的话题。有的研究者认为,全面恢复中医坐堂刻不容缓,否则将延误中医药的发展;有的则主张全面废止。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0年10月专门制定了《中医坐堂医诊所管理办法》(试行),对中医坐堂作了详细规定、规范管理。中医坐堂这一模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中医药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中医药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体现了医药同源,相辅相成。传统中医药强调天人合一,根据环境、人、疾病的个体特点来治理,来给药,来调养,也就产生了中医药最突出的优点——中医中药紧密配合,即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医药合作制订给药方案,膏、丸、汤、散、丹、酒、茶,按各自特性选用。这种模式克服了医师开方,药师配药,不能医药一家共同探讨用药方案的弊端。因此,传统药铺为了提高竞争力,扩大销售,大多在药铺里聘请坐诊医师,称“坐堂先生”。这既是传统药铺得以延续的经营手段,也成为行业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你就会被淘汰掉。如济宁“天德堂”在清末就有了坐堂医生,中医宗念林在店行医多年。至民国初期“天德堂”后世传人石少甫与聘请的李兰芳大夫在店内行医,二人经验丰富颇有名望。李大夫兼治外科,如恶疮“对口”、“搭背”等治愈者不少,对儿科诊断也有经验。石、李两人每日应诊高达百余号,其名声也达20年之久,南关一带老人至今犹在称道。[1]中医坐堂,药为医用,有医有药,相得益彰,看病取药,既方便病人,也使经营者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所以,传统药铺既是药材的主要集散处,又是医生诊病治病的工作场所,也是病人买药的地方,还是传播、普及医药卫生知识的文化中心。当今,我们偶尔会在一些大的药店看到有医师坐诊,这种模式或习俗已面临危机,主要原因在于医疗机构的发达以及中医坐堂标准的严格,使大多数药店望而却步,但它的历史作用毋庸置疑。

二、注重传统工艺,突出自身特色

传统药铺所经营的药材,特别是中药饮片的销售,一直以来靠的是以老带新,代代相传。老药工、老师傅在传统药铺经营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民国年间,山东黄县登仁寿药局以经营批量生药为主(即购进整批生药,经过加工炮制,再批量售给中、小药铺),同时又附设门市零售。据老店员回忆:药铺所进生药,大部分需要加工处理。如浸泡、水洗、蒸煮、切片、研末等。有些药材还需要专门加工炙制。如大黄要几蒸几晒。根据药性炙制时又分姜汁灸、酒,醋灸、蜜炙、童便炙、人乳炙等等。炙制时,都是遵照药典如法炮制,严格执行加工程序,毫不马虎。同时,还自制一些膏、丹,散、丸等中成药,也尊方如法,不许偷工减料,另外,还代顾客加工蜜丸,要大则大,要小则小,大的如梅杏,小的如绿豆。栏柜头李百卿熟知药性,对各种草药的功能了若指掌。炙制时,都有他监制,指导。晚上无事经常给年轻伙计们讲解各种药物的炮灸方法,亲自示范操作,还将应注意的问题讲解清楚。[2]只有发挥老药工传帮带的作用,才能将传统工艺代代相传。

药铺除了注重传统以外,还自制膏、丹、丸、散等成药。这些成药也是各家药铺经过同行集会誓约按传统方剂加工配制,认真拣选地道药材,炮制虽繁,绝不省工减料。品味虽贵,绝不能减物力。特别是一些蜜丸的制作,都要经过蒸、炒、煅、烫、制、浸、霜冻等多道工序。搓制成丸后,还要存放相当时间,待燥气去净,药味纯真,才可出售。过去,聊城有几家大药铺,所出的成药名噪一时,确有疗效。如同德堂的灵宝丹、万应锭、拨云散眼药、阿魏丸等。福寿堂的安宫牛黄丸、治疗高烧不退的“紫雪散”比打针还快。怀德堂的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局方治宝丹、牛黄清心丸等。益寿堂的参茸保肾丸、紫雪丹、鸡肝散等等,至于普通丸药如六味地黄丸、霍香顺气丸各家种类繁多,应有尽有。[3]

三、济世活人,乐善好施

众所周知,胡庆余堂为晚晴“红顶商人”胡雪岩所建。胡雪岩生活奢华,挥霍无度,但在经营药铺上颇有理念。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胡庆余堂通过免费赠药等方式,吸引了顾客,扩大了药铺影响,博得了“乐善好施”的美名。前来胡庆余堂买药的顾客,纷纷宣传该药铺的好处。胡庆余堂门楼上现今还保留着创始人胡雪岩所立“是乃仁术”四个大字,它表达了胡庆余堂创办药业是为了济世、广济于人。

做买卖赚钱,是一切商业的追求目标和宗旨,传统药铺也不例外。但是,药铺经营的商品直接关系人们的健康与生命,表现出医药商品的特殊性和经营的重大责任性。民间流传“黄金有价药无价”的俗语,一些药材、成药,取名“金不换”或“不换金”,就部分体现了这种特殊性和责任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药铺大多将济世活人、乐善好施作为药铺经营的一大宗旨。所以,很多药铺在取名时,往往使用德、仁、济、利、康等文字,公开向社会宣示这一宗旨。泰安名医高宗岳曾在泰安县保和堂当坐堂医生,后来自设仁寿药局。1935年7月,鲁西闹蝗灾,数万灾民涌入泰安,由于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有限,造成疫病流行。高宗岳每日除忙于应诊外,还慷慨施药,广济灾民。[4]有的药铺则对贫病者买药实行赊账、减费或不收费,遇瘟疫流行特制丸散或熬中药“大锅汤”施药。传统药铺这些济世活人、乐善好施的举措,使其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经营理念。这套经营理念,又促使传统药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赢得顾客,促进销售。

此外,从部分传统药铺的对联上也可见一斑。如“福星济世,福人福市;乐业生春,乐善乐施。”还有“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藏花川贝,架上膏丹,返老还童。”“桃仁、杏仁、柏子仁,仁心济世;天仙、凤仙、威灵仙,仙方救人。”这两幅药铺联,说药品,说药名,引出药铺经营方向,点明药铺具有“仁心济世”的医德医风,所出售的商品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功效。

四、重视传统,挖掘节俗用药市场

节日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节日民俗的研究不仅为研究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宽阔的视野,也为认识传统药铺的经营习俗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途径。从远古时代开始,由于社会受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因素的制约,人们对生、老、病、死等自然规律缺乏正确的认识,于是利用每年节气的变化形成一些特有的习俗,这些习俗随着节日的形成而慢慢沉淀固定下来,其中有很多习俗结合人类身体与节气的变化做出一些调理,或使用某些药物,意在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传统药铺在漫长的经营演变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这些节日民俗带来的商机,于是挖掘节俗用药市场成为其重要的营销手段。节俗用药市场,时间虽然短暂,品种虽然不多,但涉及千家万户,用药量因而很大。古籍记载,节日民俗用药涉及面广量大的,是端午节、重阳节和春节。

除传统节日外,药王诞生日也是药铺扩大销售的大好机会。在我国民间信仰中,药王的信仰甚为普遍。因各地民俗的不同,故信奉的药王还不止一个,其中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扁鹊,唐代的孙思邈、韦慈藏、韦善俊、韦古道(韦老师)等。因此,围绕药王诞辰日形成了一些大的药会。如济南的药王庙会,每年从药王诞辰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开始(1931年改为3月20日开始),会期10-15天。在药会的兴盛时期,到会的药商达数千人。省外大药商多被五大药栈招揽去,各县前来购销药材的中小药商,多数在药会附近租赁民房住宿、存货。附近居民在药会期间,设法腾挪房屋,供药商临时租用,已成为传统的习惯。本市药铺也多在药会附近租房、搭棚、临时设点收货。[5]像济南这样的药市会,全国其他地方还有很多,传统药铺往往不失时机的抓住机会,扩大经营,加大宣传。

今天,我们认识、梳理这些经营习俗,对于继承和发展传统药铺的经营特色,赋予它新的时代特征,对提高当代药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十分有益的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2][3]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山东工商经济史料集粹(第三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226-237.

[4] 泰安市史志编纂委员会.泰安市史志资料·东岳志稿(第五辑)[Z].泰安:内部资料,1986:198.

[5] 《济南中医药志》编写组.济南中医药志[M].济南:济南市卫生局、济南市中医学会编印,1989:252.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
造价人员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中如何发挥积极作用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的探讨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好刊社会效益高
休闲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钱学森图书馆建馆四年注重社会效益
对提高煤矿经济效益措施的探讨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