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堂讨论在初中法律案例学习中的运用
2013-04-29陈慰玲
陈慰玲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部分有一些知识理论较强,也较为枯燥乏味,直接进行讲解不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结合各种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但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显然不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所以教师可以积极地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课堂讨论;教学形式
课堂讨论能有效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被动学习地位,从而有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律案例的学习效果。而在具体应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要注意精心准备讨论案例并合理控制具体的课堂讨论实施过程等方面的问题。
一、精心准备讨论案例
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讨论的效果,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一个好的法律案例应具备以下一些要素:
1.准确定位案例的作用和地位
教师在选择需要讨论的法律案例时要选择那些能够揭示各种书教材提到的法律原理,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良好的启发,并
能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的案例。所以选择案例前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内容,并广泛了解社会时政的焦点热点,精选出最切合的典型案例,充分解释和说明课堂上将要讲解的相关法律知识。如: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走进法律》这节课时,为了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法律的平等性原则,教师可以积极引用目前的时事案例引起探讨。
2.注意所选案例的立场
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所需的法律案例时,一定要做好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面引导。《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组织以及实施过程都应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并且应该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教师选择法律案例时要严格把握大方向,以正面教育为主要手段,辅助使用反面教育。对于那些弘扬社会正气的案例可以多用,而对于那些对社会上造成的影响较为恶劣的,反映出社会的黑暗面和阴暗面的法律案例,要尽可能地少用,即便真的要用,也要慎用。如在讲到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些内容的时候,对于社会上出现的,撇开正常的司法程序,选择自力救济而最终导致犯罪的法律案例,教师要有选择地进行讲解,对道德层面可以不用做太多解释。
3.案例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倡要从广大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教学,并注重与社会各实践活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引用案例的时候最好能够选择学生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各种现实情况和事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拉近各法律案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便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4.法律案例要真实、新鲜
法律案例要真实可信才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让学生信服并接受,还能从中得到启迪。教师在选择课堂讨论中的法律案例时,要注意所选的法律案例一定要具备真实,案例的具体内容和情节要尽可能地真实、详细、具体,不能使用胡编乱造的案例。如果所选择的法律案例不切实际,则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质疑,不
但达不到预期的课堂讨论效果,还会对学生产生误导,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案例要新鲜是指选择的法律案例要具备一定的时效性,那些与社会发展形势步调不一致的陈年往事型案例最好不要用,最好选择那些发生不久的新案例。
三、合理控制讨论案例的实施过程
合理选择法律案例只是课堂讨论教学的前提条件,而课堂讨论的具体实施过程才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1.巧设启思,积极引导
开展课堂讨论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自己所选择法律案例的实际内容,精心设计并引出课堂内容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慢慢地引出课堂上需要讨论的实际法律
案例。
2.合作互动,积极讨论
在通过问题引出需要讨论的案例后,教师可以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分析并进行课堂讨论。具体的课堂讨论可以分为小组讨论形式和全班集体讨论形式两种,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2~4人一组,并要求每个成员都要在小组讨论中进行发言,积极发表自己的个人意见和看法,并和大家一起进行总结和反馈。小组讨论之后可以进行全班集体讨论,并集中讨论各小组分别讨论时有争议的问题。于是在对法律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予以引导和协助,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讨论是一种重要且效果较好的课堂教学形式,体现着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思想。将课堂讨论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法律案例学习中,能更好地发挥课堂讨论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还需要我们教育工作不断努力和探索,任重而道远。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桂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