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读题习惯对物理学习的作用
2013-04-29胡建龙
胡建龙
摘 要:围绕目前我国学生在物理学习时读题习惯的现状,学生在对物理习题进行读题时存在的问题,培养初中生数学读题习惯的方法及重要性三大方面展开讨论,对培养良好读题习惯对物理学习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读题习惯;物理学习;图文题型
一、目前我国学生在物理学习时读题习惯的现状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在布置习题给学生时,虽然会提前将题目读给学生听,且大多数学生已经将自己的答案写出来了,教师基本将正确答案公布出来了,可还存在一部分学生的解答错误百出。另外,学生在对一些物理题进行解题时,只要教师对题型稍作改变,部分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更有一部分学生直接对改动部分视而不见,依照原先的解题方式进行解答。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初中学生年龄过小,不具备成熟的思维能力;也可能是因为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对习题的理解不够透彻;还可能是因为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时不动脑筋;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而导致的。归根结底,根本原因还是初中学生在读题习惯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学生在对物理习题进行读题时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解答物理习题时,常常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误,通常情况下都会利用马虎与粗心作为借口来解释自己在读题时犯下的错误。其实粗心并不是读题发生错误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学生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读题习惯。现阶段我国初中生在读题时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在进行读题时,往往是流于形式而进行的,匆匆扫过,并没有将题目中的重点分析清楚,通常在之后再次询问题目中所问到的问题,学生往往是无言以对;二是学生在读题时审题不全面,存在遗漏现象。新课程改革之后,物理习题往往是通过图文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不少学生在对此类型题目进行阅读时,仅仅关注文字部分的内容,对图画内容抛之脑后。其实在这类型的物理题目中,图画内容隐含了大量的解题信息,对之后的解答具有很大的帮助。
三、培养初中生物理读题习惯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1.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学生不再像之前一样依赖书本,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解决。正是受到这种趋势的影响,我国初中生逐渐丧失了阅读方面的能力及兴趣。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在物理读题时具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理解题目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轻松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开设班级图书馆,鼓励学生从家中选取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好的图书,捐赠到班级图书馆中,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借阅。
2.传授学生正确的读题方式
在进行物理读题时,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和解题技巧。特别是在对图文形式的题目进行解答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对图画部分进行分析,再结合图画内容对文字部分进行分析。在某些情况下,图画中可以直接体现出数据信息,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只能从图画中寻找出一小部分数据信息,需要通过对这一小部分信息进行解剖来推断出完整的数据。因此,要等学生将所有内容都阅读完毕之后,才能得到完整的信息。
3.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内容及易混淆内容
教师在针对物理习题进行讲解时,可以先让学生在题目中寻找出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和字眼,并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标识,培养学生养成标识关键词的良好习惯,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错看漏看到情况发生。物理习题与其他习题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内容是通过螺旋上升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在题目中出现的内容看起来像是重复出现的,实际上又存在着细微的不同之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这种重复性内容中寻找出不同点,循序渐进地将题目解答出来。在物理解题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结合以往经验进行解题,这样很容易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因此,培养学生寻找关键内容与易混淆内容是很重要的步骤。
4.培养学生的读题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物理解题时,也验证了这句话的有效性。有兴趣才会产生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的读题兴趣,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去解题、去学习。否则读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学生很可能仅仅将其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读题兴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例如,在对一些物理口诀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记忆方式,并加入一些有趣的装饰词语,来帮助
记忆。
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初中物理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勇于创新和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并定期开展一些有效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读题兴趣,要求学生在进行物理解题时,遵守“眼准、手快、口到”的基本原则。若长期坚持以上原则,学生对于物理习题的解题能力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雷佐旭.关于改编初中化学教材中《学生实验》的建议[J].零陵学院学报,2008.
[2]师建龙.初中化学新课改的反思及对策[J].教学研究,2010.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淹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