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梅兰芳和世界级的大师们

2013-04-29陶方宣

名人传记 2013年7期
关键词:卓别林萧伯纳杜威

陶方宣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真是一片海,不但本土大师辈出,世界级的大师也纷至沓来,都以来到这座闻名全球的“冒险家乐园”为荣。京剧大师梅兰芳客居上海时间并不长,就在这不太长的时间内,他接待了诺贝尔奖获得者泰戈尔、罗素、萧伯纳,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英国表演大师卓别林等众多国际大家——

卓别林:丑角是最重要的角色

1930年初,梅兰芳率领剧团到美国访问演出,抵达电影名城洛杉矶,当晚出席了由市长主持的盛大酒会。宾主刚入座,一位穿工作服、连领带也没有系的男人匆匆赶来,梅兰芳觉得似曾相识,有人向他介绍说:“这位是卓别林先生。”梅兰芳恍然大悟,张开双臂,两位东西方艺术大家热烈拥抱。

那时,卓别林正在洛杉矶拍摄《城市之光》,得知梅兰芳来到洛杉矶,连衣服也没换就从片场匆匆赶来。这次酒会成了梅兰芳和卓别林的私人聚会,他们一边品着美酒,一边畅谈戏剧。

梅兰芳说:“我从你的无声电影里学到了如何依靠手势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人物内心。”

卓别林说:“中国古典戏剧不仅给美国人带来极大的艺术享受,也给美国电影界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艺术参考价值。我早年也是舞台剧演员,后来才拍电影,并且慢慢开始专演丑角,你们京剧中也有丑角,丑角是最重要的角色。”

梅兰芳说:“丑角确实重要,它的艺术含量也很高,这是一个人的天分。我的前辈中就有一位造诣很深的丑角名家萧长华先生,可惜这次我带来的节目中,这类角色不多,仅《打渔杀家》中有一点,希望卓别林先生以后有机会访问中国,到时一定能够欣赏到中国京剧界许多丑角的精彩表演。”

几天后,梅兰芳应卓别林邀请到好莱坞参观,再次和他探讨了舞台表演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卓别林热情相待,详尽地向梅兰芳介绍了《城市之光》的制作情况,最后两人亲切合影,为世人留下了一幅十分珍贵的照片——梅兰芳身穿蓝缎团花长袍、黑缎马褂,卓别林身着笔挺西装,两人面含微笑,双手紧紧相握。

当时,梅兰芳与卓别林都正值壮年,各自在艺术创作和表演道路上独树一帜,他们彼此仰慕,互相勉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梅兰芳与卓别林约定,如来中国,一定到梅家做客。

六年后,卓别林带着新婚妻子宝莲·高黛等一行四人到亚洲度蜜月,他给梅兰芳发来了电报:来华旅游,过沪时极愿一晤。

一别六年,卓别林果然如约前来,梅兰芳十分高兴。

老朋友重逢,分外高兴,卓别林不无感慨地说:“记得六年前我们在洛杉矶见面时,大家的头发都是黑色的。你看,现在我的头发大半都已经斑白了,而你呢,却还找不出一根白发,老天真是太不公平了。”梅兰芳却从卓别林幽默、调侃、夸张的话语中感受到了他颇不顺达的坎坷境遇,安慰道:“你比我辛苦,我知道,我一直关注你,你每一部电影都是自编、自导、自演,自己亲手制作,太费脑筋了,我希望你保重身体。”

宴会结束后,梅兰芳带着卓别林先去娱乐场所“大世界”了解上海市民阶层看戏、娱乐的真实状况,然后到隔壁的共舞台观看了上海当时十分流行的京剧连台本戏《火烧红莲寺》。这时,《火烧红莲寺》已经开演,正演到其中最精彩的一场“十四变”,戏中有文有武,有唱有做。卓别林看了连连鼓掌,尤其对变幻无穷的舞台背景和两人热闹的武戏斗剑一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赞誉那是“东方仅有的艺术”。

从共舞台出来后,梅兰芳又马不停蹄地带卓别林来到新光大戏院观看了全本《双娇奇缘》。那天,演贾桂的名丑马富禄以清脆嘹亮的嗓子和滑稽夸张的表情,将一个奴颜婢膝、阿谀谄媚的太监刻画得细致入微,引起了卓别林的极大兴趣。他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一舞台形象,认为马富禄演活了人物的性格,非常成功。卓别林又仔细询问了京剧中不同的曲调板式所表现出的各种情绪,梅兰芳一一作了介绍。卓别林说:“中西音乐歌唱,虽然各有风格,但我始终相信,把各种情绪表现出来的那种力量却是一样的。”

卓别林带着对上海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回到美国。一直到十年后,他对上海还记忆犹新,经常回忆在上海和梅兰芳看到的美轮美奂的京剧。

这一年,卓别林的《大独裁者》将到香港上映,皇后、娱乐、利舞台三家影院竞相争夺首映权。由于三年前梅兰芳曾在利舞台演出过,该影院经理就径直去找到正寓居香港的梅兰芳,让他想想办法,梅兰芳答应致电卓别林代为征询。卓别林迅速复电表示同意,《大独裁者》首映权终于破例被中国人办的利舞台影院获得,一时在香港引起极大轰动。

在香港生活期间,梅兰芳经常以看卓别林的电影打发难挨的日子,他对卓别林敢于在影片中无情讽刺、鞭挞法西斯的胆识极为赞赏,一部《大独裁者》他先后看了六次,仍意犹未尽。他甚至逢友便问:“你看过《大独裁者》没有?快去看看!”还催促两个儿子葆琛和绍武也去看,并耐心地为他们分析场景,帮助他们了解影片中深刻的政治含义。

梅兰芳在表演之余喜欢收藏火柴盒。他的藏品中有这样一只火柴盒:画面上是卓别林扮演的大独裁者希特勒在玩弄地球仪,里面的火柴都制成炸弹形状,磷面正好连到希特勒的屁股,给人一种玩火者必自焚的联想,整个设计幽默而又寓意深刻。这一由卓别林亲自设计的火柴盒,是利舞台作为《大独裁者》的首映广告而赠送给梅兰芳的,梅兰芳因此对这只火柴盒特别珍爱。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卓别林在美国从事进步文化活动,受到迫害,不得不离开美国。梅兰芳对卓别林所遭受的不公平境遇愤愤不平,深切怀念远在异国的朋友,时时打听他的消息。

1954年7月,周恩来总理在出席日内瓦会议期间宴请卓别林,卓别林深情地说:“我在1936年到过中国,到过上海,看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令我钦佩!还看过马连良先生的戏,真是好极了!”

梅兰芳闻讯后非常高兴,他焦急地盼望着与卓别林第三次见面畅叙的时刻早日到来。直到50年代末,梅兰芳还对一位海外归来的朋友说:“我尤其盼望卓别林先生再到中国来,看看我们的建设,顺便也看一看我新编的《穆桂英挂帅》。”

泰戈尔:被水雾笼罩的峰峦

1924年,梁启超、蔡元培以北京讲学社的名义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诗人泰戈尔来华访问。

抵达中国的那天,恰逢泰戈尔六十三岁生日,以徐志摩为首的文学团体新月社经过精心策划,用英文演出了泰戈尔创作的著名话剧《齐德拉》,庆祝他的寿辰。祝寿会由胡适主持,他说:“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古代印度的别称)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印度对中国的别称)过他六十三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结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

这次演出,梅兰芳就坐在泰戈尔身边,这是他向他的好朋友胡适提出的要求,能坐在他最欣赏的世界级大诗人泰戈尔身边,他感到无限幸福。

演出结束后,梅兰芳与泰戈尔进行了亲切会晤。

泰戈尔对梅兰芳说:“我知道先生是中国最著名的国剧大师,您的到来让我万分感动,我向您表达我最真诚的感谢。”他同时表达了自己的心愿:“在中国能看到自己写的戏,我太高兴了。可是,我更希望在离开中国前,还能观赏到您的表演。”

梅兰芳答应了泰戈尔,后来特地为泰戈尔一行专演了一场自己新编的大型神话京剧《洛神》。泰戈尔对此十分重视,特意穿上了他创办国际大学时的红色长袍礼服前往观看,而且自始至终神情都很专注。

该剧根据三国时代著名诗人曹植的名著《洛神赋》改编。曹植与泰戈尔,中国与印度的两位大诗人,尽管相隔着重重的文化和语言的幕纱,但通过梅兰芳的戏剧,他们穿越千年而神遇。

梅兰芳后来回忆说:“那天,我从台上看过去,只见诗人端坐在包厢正中,戴绛色帽,着红色长袍,银须白发,望之如神仙中人。”

梅兰芳在舞台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般的歌舞,清丽优雅而又含蓄深沉的声音如珠走盘、如云绕梁。他扮演的“洛神”,或娇媚,或冷艳,若有情,似无情,舞蹈、造型、音乐都达到了“欲笑还颦,最断人肠”的境界。泰戈尔边看边听,如痴如醉。看完戏后,泰戈尔盛赞中国戏剧的优美,还亲自到后台向梅兰芳道谢:“我看了这出戏很愉快,有些感想明日见面再谈。”

第二天,泰戈尔将赴太原。中午,梅兰芳和梁启超、齐如山、姚茫父等社会名流在丰泽园饭庄设宴为泰戈尔饯行。席间,泰戈尔再次赞扬了梅兰芳的精湛表演,然后直言不讳地对《川上之会》这场戏的布景提出了诚恳的意见。梅兰芳根据泰戈尔的意见,重新设计了那一幕的布景,果然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并一直沿用下来。

演出后,泰戈尔即兴赋诗一首,赠予梅兰芳留念。原诗是用孟加拉文写的,写好后泰戈尔亲自把它译成英文,并用毛笔写在了一柄纨扇上。他还兴致勃勃地朗诵给大家听:

亲爱的,你用我不懂的

语言的面纱,

遮盖着你的容颜。

正像那遥望如同一脉,

缥缈的云霞,

被水雾笼罩着的峰峦。

能得到大诗人泰戈尔的诗作,梅兰芳十分高兴,他双手接过了承载着真挚友情的纨扇。梅兰芳想,泰戈尔在中国绢制的纨扇上,用中国的毛笔书写了章法优美的外文,我何不也用外国进口的钢笔,在大书法家汤定之送给我的白纸折扇上写一段《洛神》中最美的唱词,回赠给泰戈尔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有来无往非礼也——于是,梅兰芳对泰戈尔说:“为了表示我的郑重答谢,我也写一把折扇送给您。”不一会儿,泰戈尔接过梅兰芳写就的折扇,打开一看,是一排排用钢笔书写的字体秀整、气韵生动的方块汉字。一旁的徐志摩立即用英语一句句翻译给泰戈尔听:

满天云霞湿轻裳,

如在银河碧河旁。

缥缈春情何处傍,

一汀烟月不胜凉。

泰戈尔一面听,一面频频点头。徐志摩最后又加注道:“这是洛神登场时唱的一段词,也是梅先生亲自参与写定的。”泰戈尔连连说:“好,好,这是一首好诗,清丽得像洛神,也像梅先生本人!”

泰戈尔最后希望梅兰芳能率领剧团访问印度,让印度人民也能欣赏到他精湛的表演艺术。然而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梅兰芳一直未能践约。

分别前,梅兰芳仔细挑选了自己在老百代公司灌录的《嫦娥奔月》《汾河湾》《霓虹关》和《木兰从军》等多张钻针唱片送给泰戈尔。这些唱片后来一直为泰戈尔所珍藏,直到他于1941年8月去世后,才被收藏于国际大学艺术学院的博物院内。而泰戈尔赠给梅兰芳的纨扇,以及画家南达拉波斯所绘的油画《洛神》,现都珍藏在北京梅兰芳纪念馆内。

1961年5月13日,为纪念泰戈尔诞辰一百周年,梅兰芳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诗歌《追忆印度诗人泰戈尔》:

诗翁昔东来,

矍铄霜染叟。

高誉无骄矜,

虚怀广交友。

最后他借自己与泰戈尔的交往传达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

中印金兰谊,

绵延千载久。

交流文化勤,

又最团结取。

泰翁早烛照,

正气勘不朽。

谁与背道驰,

路绝知之否。

萧伯纳:您真是驻颜有术

萧伯纳是17世纪以来英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他创作的小说和剧本深刻地表达了关心工人阶级和社会问题以及同情被压迫者的鲜明立场,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萧伯纳与宋庆龄都是“国际反帝同盟”的名誉主席,对中国人民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

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拍案而起,联合各国著名人士发表宣言,严厉谴责英帝国主义的残暴行径,支持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此后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的民族独立和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国际反帝同盟”委托一批世界文化名人到中国访问,萧伯纳因此来到了中国上海。

宋庆龄特地坐小船到吴淞口迎接坐英国“不列颠皇后号”海轮而来的萧伯纳。宋庆龄说:“你在中国想见什么人,可以将名字告诉我,我邀请他们来。”

萧伯纳说:“应该我去拜访他们,但是我已七十七岁高龄,确实有点力不从心。在中国,我很想见一个人——梅兰芳。我是从事戏剧工作的,他是你们中国著名的戏剧大家,他到美国我也知道,我太想见见他了,见到他这个人,也就见识了你们中国最伟大的戏剧。”

宋庆龄说:“见梅兰芳太好办了,他就在上海,而且,他是我的一个相当友好的朋友,我安排他来见你。”

萧伯纳是坐着“不列颠皇后号”海轮作世界环游之旅,本来不打算在中国下船。但是看到宋庆龄如此热情好客,亲自带着杨杏佛登上轮船邀请,还答应马上安排他和中国的戏剧大师梅兰芳见面,萧翁很开心地下了轮船,在上海停留了一天。

宋庆龄先将萧伯纳接到自己家里,然后给梅兰芳打电话,宋庆龄说:“梅先生,你是知道的,萧翁是全世界著名的戏剧大师,他已经七十七岁,能来上海一次相当不容易,而且他竟然只想见到你,可以想见你在他心目中的分量。”

梅兰芳十分感动,放下手中的工作,马上赶到宋庆龄别墅,与萧伯纳见了面,两人作了亲切交谈。梅兰芳为了让萧伯纳一睹中国京剧风采,不但将自己录制的唱片送给他,还当场为萧伯纳清唱了一段《汾河湾》。

萧伯纳微闭着眼睛,在膝盖上打着节拍,听得如醉如痴。

这时候厨师上来一盘素鸡,听翻译说是鸡,萧伯纳赶紧声明:“我是素食者,终生食素,不食动物。”众人一听,便哄笑起来,萧伯纳不明就理。坐在他身边的梅兰芳赶紧解释说:“此鸡非彼鸡,是素鸡……”萧伯纳反问他:“鸡就是鸡,为什么此鸡非彼鸡?”

梅兰芳想解释中国的素食文化中的以素代荤,但是越解释萧伯纳越不理解。宋庆龄对梅兰芳说:“梅先生别解释了,我向邵洵美秘书长交代过了,晚上请萧翁到上海最著名的素菜馆功德林吃饭,到时您也去,到那里,我们要看制作过程,萧翁一看就全明白所谓素鸡是怎么回事了。”

梅兰芳点头称是,他接着问萧伯纳:“先生为什么不吃肉?”萧伯纳说:“我不喜欢吃,便不吃,没有理由,也没有什么素食主义,很简单,就是不喜欢。”

饭后,一行人来到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场,为萧伯纳举办欢迎会。梅兰芳不是笔会会员,但是出于对萧伯纳的喜爱,他也参加了这次欢迎会,并坐在萧伯纳的左侧。

趁着欢迎会尚未开始,梅兰芳和萧伯纳又聊了起来。萧伯纳说:“我其实挺喜欢先生的京剧,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剧京剧,中国的其他剧种我也一样喜欢,这是东方独有的表演形式,我想说,戏剧在舞台上表演,就是要让观众静下心来欣赏,中国剧中的锣鼓太吵闹了,那分明就是噪声,让观众头昏,并且分心走神,为什么中国剧中要有这些多余的东西?”

梅兰芳一听就笑了,他说:“锣鼓在剧中出现是有原因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剧种都来自民间,京剧也是这样,以往在乡间旷野上演出,必先敲锣打鼓招引观众前来观剧,后来京剧虽然移至城内剧场演出,这一锣鼓喧天的传统仍然保存了下来,这是一种沿袭的习惯。”

萧伯纳点点头,梅兰芳又补充说:“中国古典戏剧当中也有不喧闹的,如昆曲就是一种。而昆曲是富贵礼仪人家的自娱自乐,所有的唱词念白都经过诗人精心撰写过,很美,很优雅,所以,它们就不会有锣鼓那种很热闹的民间的东西。”

萧伯纳看着梅兰芳,说:“先生演出舞台剧有多少年了?”

梅兰芳竖起三根指头说:“三十年。”

萧伯纳大惊:“三十年了?您如此年轻,真是驻颜有术。”

梅兰芳点点头,他对萧伯纳景仰已久,素知爱尔兰人重友情,他说:“我很愿与您做朋友,能成为您的朋友太荣幸了。”萧伯纳紧紧握住了梅兰芳的手。

萧伯纳登轮时,宋庆龄和邵洵美代表中国笔会给萧伯纳赠送了一套精美的京剧脸谱。梅兰芳也将自己的一件演出服装送给了萧伯纳,萧伯纳十分开心。

两年后的春天,梅兰芳来到英国伦敦进行戏剧考察,他一定要见萧伯纳,当时萧伯纳正在国外,得知他到伦敦便打来电话,让他稍稍延迟几天回国。梅兰芳为了见萧伯纳一面,退掉船票在伦敦又等了十天,一直等到萧伯纳回来,两位老朋友重新聚首。萧伯纳看到梅兰芳仍然年轻依旧,又说:“您真是驻颜有术,世界上像您这样的人不多。”

这次重聚,萧伯纳将一套《萧氏戏剧集》赠送给梅兰芳,这套盒装金边精装的戏剧集共十三册,收有他的三十六个剧本,盒内有蓝绒布衬底,并有萧翁签名,十分珍贵,它后来成为梅兰芳最珍贵的收藏。

杜威:美国人也同样需要梅兰芳

约翰·杜威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也是胡适的导师。而梅兰芳和胡适是至交,情同手足。1919年,杜威在胡适的力邀下来到中国上海,他的本意是想游历中国的名山大川,讲演只是附带的事。但是一进入中国就由不得他做主,昔日的学生胡适给他安排了一场又一场讲演,还将他拖到自己的好友梅兰芳家。

好朋友到来,又带着一位世界级的哲学大师,梅兰芳忙着让家中厨子准备大宴。

他昨晚就接到胡适的电话,厨子早就在准备美味佳肴盛情款待这位大师。但是杜威面对一桌盛宴却食之无味。

梅兰芳悄声问胡适:“看杜老师坐立不安的样子,是不是菜肴不对胃口?”

胡适摇头说:“不是。”

梅兰芳说:“你怎么能肯定?”

胡适说:“我当然能肯定,我昨晚告诉他今天要来看梅兰芳,他兴奋得几乎一夜没睡,房间里就放着你的京剧,我知道他,他最想看、听你的京剧,吃不吃对他来说太平常了,他无所谓。”

梅兰芳说:“哦,你这样说我知道了,好,我不给他清唱,我特地为他演一个专场。”

梅兰芳当即给上海著名的天蟾舞台的老板打电话,要借剧场给杜威演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专场。

天蟾舞台的老板当然不会拒绝,把时间定在下午3点这个空当。

梅兰芳和正常演出一样仔细化好妆,穿上戏衣,他这一切全都是在杜威面前做的,杜威很惊奇,他看到了一个十足的风度翩翩的男人如何变成一个舞台上幽怨绝美的女伶。

接着就是真正的演出了,所有的锣鼓京胡一应俱全,大幕拉开,梅兰芳这才发现,底下远不止杜威一个人。

胡适将他的那帮好友全叫来了。杜威看得非常认真,那是梅兰芳最特别的一次演出。结束后杜威握着梅兰芳的手说:“梅兰芳是需要的!小叫天是需要的!电影明星黎明晖也是需要的!”因为这次上海之行他见到了这三个人。

当时梅兰芳为了让京剧走向世界,正在准备一次赴美交流,但资金问题让他犹豫不决。胡适坚定不移地支持他,但是整个剧团赴美需要十五万美金,这一笔巨款让他感到为难。

杜威观看了梅兰芳的京剧表演之后,连连夸赞:“美,太优美了。”

胡适趁热打铁说:“这么优美的中国艺术,是国粹,很可惜,你们美国人至今没有看到。”

杜威说:“我也在想,能不能邀请梅先生到美国作一次文化交流?”

这与胡适的想法不谋而合,师生俩当下商定,用原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张伯苓等创办的“华美协进社”名义出面邀请梅兰芳,可以免掉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在吃和住上杜威也表示哥伦比亚大学可以提供无偿帮助,这样可以省掉大笔开销。

杜威回到美国后开始着手筹备,但是因为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使得梅兰芳的赴美演出一拖再拖。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在三年后的春天,他以“华美协进社”的名义向梅兰芳发出邀请。梅兰芳又贷了一笔款项,带着二十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美国,其中有剧作家齐如山,演员姚玉芙、朱桂芳,琴师徐兰沅等,胡适、熊式辉、史量才等社会名流到码头送行。

到美后,杜威早就做好准备,在哥伦比亚教授公会组织了一场欢迎宴会,并且亲自撰写欢迎词。齐如山根据杜威和在美华人的意见,共同拟定了演出戏单,即《汾河湾》《青石山》《刺虎》《贵妃醉酒》《芦花荡》《打渔杀家》《霸王别姬》。杜威还向梅兰芳介绍了美国风土人情、观众的艺术爱好与欣赏习惯、剧院状况等,后来梅兰芳在美国演出获得很大成功,这其中包含着大师杜威的心血和奉献。

临回国时,梅兰芳特地赶到哥伦比亚大学,向杜威表示感谢。杜威说:“不是你梅兰芳感谢我,是我杜威应该代表美国人民感谢你梅兰芳,你在美国演出获得成功,我感到由衷的高兴。这表明,不但中国人需要梅兰芳,我们美国人也同样需要梅兰芳!

(责任编辑/陈思)

猜你喜欢

卓别林萧伯纳杜威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萧伯纳与小女孩
萧伯纳戏猜年龄
萧伯纳戏猜年龄
让我们摇起橹来
绝世武功的奥秘
杜威归来
我的歌
知情人话杜威
模仿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