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
2013-04-29翟玮
翟玮
摘要:通过对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比较和分析,及对天津和山西某些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发现我国的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高校对大学生全程职业指导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全程导师制”职业指导理念,并对高校职业指导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职业认知;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比较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开始成为全球性问题。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将不断下降,就业缺口也将在不断扩大,其中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日本,平均每个应届毕业生要经过16家公司各种各样的考试,最后内定的公司平均每人有两家。并且毕业生每年都会有1/4找不到工作,而且辛辛苦苦找到工作,因感觉不理想3年内辞职者为30%;在中国,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的难题似乎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因此,近几年来,各国为提高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对高校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越来越重视。
在对大学生职业指导方面,美国堪称为典范,美国大学生几乎每人都有一本由劳工统计局根据收集的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他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各工作岗位的基本情况,对其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了最基本的概念。并且学校对学生都进行就业指导并提供就业信息,这是毕业生就业的“高参”。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到一所高校的声誉,也会影响到学校在全美的综合排名和今后的招生。因此,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
通过以上资料可以看出,职业指导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中、美两国的职业指导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的职业指导水平相对较低。从美国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借鉴,这对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水平,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有效解决就业难问题有很大帮助。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职业心理测量等科学手段,针对自身职业兴趣发展趋向,制定职业目标并为此职业目标的实现设计大学期间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规划。
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大学教育对人生和职业发展的意义,而职业生涯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绝不是一个人走向工作岗位才需开始思考的,而是在你迈入大学校门前就应提醒自己思考的伴随一个人终生的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并非都能如愿。那么了解自己、有坚定的奋斗目标,并按照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成功的愿望,这就需要进行职业生涯的自我规划。并且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大学生主动调节、合理安排其在校生活时间,有目标地、有计划地完成各项任务,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成功。
二、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比较
(一)两国的职业指导师队伍差异
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指导师,平均一个职业指导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一个职业指导师最少要面对15万人。我国目前每年到北京市劳动力市场登记求职的人员有近万人,人才市场也约有200万人求职,职业指导师与求职者之比约为1∶5778,而2003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就达到了212万,因此现有职业指导师远不能满足就业大军的需要。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统计,从1999年我国开始推行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到目前全国有26个省市开展这项工作,取得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证的也只有1万人。我国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一亿多人,全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面对这样庞大的就业大军,仅靠全国1.8万个职业介绍所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相比之下,从人数上看,两国悬殊非常大,我国的职业指导师严重紧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老师的来源有的是毕业后留校的学生,有的则是从学校行政部门临时抽调来的,有的虽然是专职,但对指导也是一知半解。由此可看出,我国职业指导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缺乏职业素养。所以,在今后的职业指导师资格评定方面,在注重数量的同时,更应重视质量提升。
(二)中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重点的差异
在美国,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就业问题,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找工作。这些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心工作大体分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两个方面:
职业指导的工作重点是推行4年职业生涯规划项目: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要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对学生增强择业能力和求职技巧颇有助益。
就业指导中心非常重视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学校收集、整理的就业信息都要输入电脑,供学生随时查阅;除提供信息服务外,中心每年还要向雇主推荐学生就业,举办职业交流洽谈会,并负责接待雇主来校对毕业生进行面试。经学校推荐的毕业生,就业成功率通常高于其他渠道。
而在中国,就业指导中心比较重视就业指导,而对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这一点上体现最为明显。学校对学生的指导大多是在高年级,尤其是毕业班,并且仅针对就业进行部分指导;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和对学生的职业指导重视程度不够。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充满迷茫、困惑;对职业认知极其不明确,尤其是低年级同学,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62%的大学生对自己将来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3%大学生不明确,只有5%的大学生有明确的设计规划。哈佛大学也曾做过类似的一个研究,大学毕业的时候,80%的学生没有明确职业目标,15%的学生有过隐隐约约的目标,只有5%的学生有过明确的目标。30年之后,那5%的学生不但完成了自己当初定下的目标,而且他们所拥有的净资产比另外的95%同学所拥有的总和还多。由此可见,职业指导对一个人一生事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一个人的职业成功的首要条件。所以,我国高校在今后的职业指导过程中,应加强对各年级尤其是低年级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设计指导。
(三)中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式差异
在美国,高校就业中心从学生一入学时就对其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使其对各职业、岗位有基本的了解;通过借助心理测试等方法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职业兴趣,以此确定符合他们的职业目标;最终帮助他们设计出比较合理、切实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及今后的个人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而在中国,各高校普遍注重对高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教育,而在低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方面还是个盲点。而且,对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指导教育也仅停留简单的就业指导上,如就业信息搜集、发布等方面,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实质性问题方面指导很少,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迷茫。
三、中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经验借鉴
通过上述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指导现状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制度尚不完善。从美国的高校职业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得到以下借鉴:学校要经常到用人单位、人才市场去调研,了解市场对人才规格、学生素质等要求,瞄准市场培养人才。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大学要适应就业市场,就应该把“推销毕业生”作为办学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指导中心,切实采取措施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走向市场。实践证明,仅仅在面临毕业的最后一年提供职业指导和服务,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职业指导教育要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即在学生入学之初,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长远规划,加强职业选择教育。我们可以在高校建立全程导师制,为每位刚入校的大学生配备其“全程导师”,帮助同学制定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一般以年级为限划为四个步骤:
一年级为试探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所想从事的职业或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具体活动可包括多和学长学姐们进行交流,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了解当今热门职业。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并尽快适应高校生活,学习计算机知识,学会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等等。
二年级为定向期:应考虑清楚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了解相关的活动,并以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可以开始尝试兼职、社会实践活动,并要具有持续性,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后长时间从事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
三年级为冲刺期: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并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在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时,可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和求职信,了解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加入校友网络,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聊天,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可多接触留学顾问,参与留学系列活动,准备TOEFL、GRE,注意留学考试资讯,向相关教育部门索取简章参考等等。
四年级为分化期:找工作的找工作、考研的考研、出国的出国,大部分学生的目标应该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三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各方面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用人单位资料信息、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等。
从试探期到分化期,四个年级侧重不同,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所在高校的条件,在导师的指导下,合理进行职业规划。
参考文献:
[1] 乔治.T.米尔科维奇.彭兆祺,等(译).人力资源管理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