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融合:现代高职教育的永恒理念
2013-04-29郭德怀穆晓霞
郭德怀 穆晓霞
摘要:随着20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类型上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文工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推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文工交融;高职教育;永恒理念
一、高校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
1.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的概念。“人文”,《辞海》的解释为“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活动”。人文教育是高等学校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的活动。主要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维、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四个方面。其中人文知识是人文文化的历史沉淀,是人文文化的基础,是人的精神世界升华的源流。人文思维是原创性思维的主要源泉,与直觉、灵感和顿悟分不开,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喜欢物理,也喜欢音乐。物理给我以知识,音乐给我以想象。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人文方法是指对人文知识按照人文思维方式进行原创性工作开展的途径。人文精神是指求善求美的精神,是人文文化的精髓。人文精神是维系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牢固纽带。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中,高等学校的人文教育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
“技术”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手工业时代技术是一种技能和经验,工业革命后技术是劳动手段的总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既有主体要素:技能和经验;又有客体要素:天然和人工物质,设计、制造和使用产品的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论。在科学与技术互动的背景下,技术的科学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的科学化趋势日趋明显。科技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培养经验型技能人才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产生了规格高移的内发动力。所以,传授一种针对职业的“技术知识”或“技术群知识”,即“高等职业技术知识”,它最为基本的属性是其技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最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和“立身之本”。高等职业教育的“技术性”体现在“技术的应用性”、“技术的创造性”、“技术的职业针对性”、“技术与知识的高度复合性”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这既要求从业者要有更专门的专业能力,也要求从业者有更宽更广的基础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体现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复合性。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概念是“技术”,表现为面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以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支撑为基础的技术应用、技术推广和技术创造。
2.人文教育与技术教育关系的演变。纵观人类文明的历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经历了由以人文教育为主,到以科学教育为主,再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17世纪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在中国,如传统教育十分注重以修身养性为主的人文教育,这种状态延续1000多年。在西方,人们把高等教育理解为对人性的完善和培养。如英国牛津大学办学宗旨申明:“设立大学是为社会和政府培养服务人员,即培养有教养的人,而不是知识分子”。17世纪后发生的科学革命、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使许多自然科学从原来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并不断分化,以分科的自然科学为主的实科教育、专业教育在大学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日渐衰微。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创伤和科学技术在失去人文精神支配下出现的“野蛮”,以及社会矛盾的加剧,人类精神领域的危机显现并突出,引起人们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严重失衡的深刻反思。许多大学把复兴人文教育,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作为教育改革的目标。哈佛大学1945年提出了“一般教育方案”,要求全体学生都要学习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哲学分析、美国语言文化以及数学和自然科学。麻省理工学院规定,主修理工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20%的人文类课程,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选修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他们的目标是“要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这两大领域中架起一座桥梁”,使所有的学生都“了解文化传统,懂得人的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先后发表报告,呼唤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由此可知,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以部分牺牲对方为代价,而是在两者的融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双翼,它们在价值上是相互支撑的,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只有科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只能是职业训练的基地,只讲人文教育,没有科学理性,只能是空洞说教的场所。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在尊重客观规律与实现人的目的性统一层面上的融合,更加彰显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的时代意蕴。
二、高职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融合的价值体现
1.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能的重要举措。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是通过对某个岗位、甚至某个工种,对人的素质、能力要求进行分解、分析而确定的,具有鲜明的专门性,即所谓的“专才教育”。从开放、发展的角度审视,不难发现这类“专才”教育的人才素质缺乏适应社会的张力。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随之导致产业岗位的不断调整。因此,越来越频繁的岗位变动和职业流动,需要劳动者对不同劳动岗位有更强的就业弹性。一个知识面狭窄、技能及能力单一的人,即使在纵向水平上已达到较高层次,但因缺乏横向的渗透和伸张,不仅难以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而且还可能被社会和企业拒绝。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再是单纯的技术人,而是能够担负起社会发展责任的社会人。
高职技术教育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需要科学奠基,科学需要人文导向;科学教育多是教人如何“做事”,人文教育重在教人如何“做人”。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这种理想的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工融合”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巧的人”、“智慧的人”、“道德的人”的有效载体。
2.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科学研究职能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主要分布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特别是广大区县,普通高等教育资源严重匮乏。因此,面向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就成为地方高等级的教育资源,拥有人才、技术、信息优势。应根据现代科学技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既要求从业者有更专更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求从业者有更宽更广的基础能力的实际需要,满足企业在职职工技术与技能水平提升,为企业培养培训体现知识和技术高度复合的技术人才,为企业推广与应用新发明、新技术、新创造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供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坚持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并重,即人文科学与科学技术研究相结合,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科学研究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将为高等职业教育赢得更为广阔的教育市场与发展空间。
3.文工融合是实现高职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举措。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都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不仅导致产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而且导致新的产业、新的行业、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同时也导致不同职业岗位的内涵处于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形式,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高新技术应用过程中,将历史性地承担起推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责任与使命。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最为密切的一种教育形式。坚持为区域社会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卓越,持续发展的理性保障和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 穆晓霞.文工融合: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J].
职业时空,2010,(9):43-44.
[2] 郭昊龙.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与问题
[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8-141.
[3] 吴中福,祝家麟.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及其实
现机制[J].中国高教研究,2002,(12):10-12.
[4] 李甫贵.西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历史演变[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47-50.
[5] 麻艳香,蔡中宏.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人才
培养模式[J].科学·经济·社会,2009,(2):94-97.
[6] 吴兆方,陈光曙,梁枫.文工交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
佳境界[J].继续教育研究,2009,(10):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