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新趋势
2013-04-29张晓军余志平
张晓军 余志平
摘要 目前,学术期刊出版已实现了初步的数字化。为此,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呈现出发展的新趋势。表现为强烈追求期刊的文化价值,期盼更为科学与公正的期刊评价体系;适应社会的变化努力探索期刊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实现期刊的经济价值;利用期刊内容数字传播的优势,合理注重期刊选题的多元化;跟踪数字化技术创新,积极应用数字技术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关键词 数字化 学术期刊 编辑工作 期刊价值
张晓军,湖北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湖北大学法学硕士;余志平,湖北工程学院教授。
学术期刊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从出版的形式特征看,它们属于期刊出版物,具有固定名称、汇编作品、连续与成册出版的特点:从内容特征看,它们所承载的是学术研究成果,属于学术研究类出版物。目前,出版业正在数字化道路上大步前进,作为出版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术期刊也实现了初步数字化。在我国出现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期刊网等综合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众多期刊出版单位还建立自己的网站,有些网站实行期刊内容的开放获取;在西方国家则出现了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等学术期刊数据库。学术期刊的网络数据库出版使各自分立的期刊实现内容的集约化,成为聚集在一起的网络出版物,期刊的界限模糊了,甚至“学术期刊”这一名称都有可能被取代。数字化使学术期刊的物质生产和传播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文化传播功能获得空前的提升,不仅改变了期刊消费者获取与使用期刊的方式,且为各期刊编辑部提供了同等的传播条件。数字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及互联网的发展必然带来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多方面变化,使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一、强烈追求学术期刊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统一于出版物中的内在的、本质的矛盾。出版物的文化价值包含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两方面。内在价值是指出版物内容的文化含量,外在价值是指出版物内容的传播广度。[1]出版物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是支配整个编辑工作的深层次的目的。学术期刊作为一类出版物,毫无例外地包含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矛盾。学术期刊的内容属于高层次文化内容,其巨大的内在价值不言而喻,但其外在价值则取决于传播的广度。一种出版物免费提供给公众,能实现该出版物内容的最大传播广度。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的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就是免费赠送的,但这种期刊是雕印的,每期印数只有1000份左右。[2]当然,《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免费赠送体现的是英国传教士心目中的文化价值。在纸质出版条件下,出版物免费提供的数量受到纸张和印装费用的限制。而数字出版则消除这种限制,可以无限量地免费浏览、复制、下载。数字出版扫除了实现出版物的外在价值的物质生产成本和地理空间传播障碍,呈现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与速度。现在,通过互联网免费提供期刊内容是许多期刊编辑部追求文化价值外在价值的表现。一项关于湖北省高校科技期刊自建网站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59种建有网站的期刊中有9种提供免费全文下载。[3]目前,在国际上,学术期刊互联网开放获取模式(OA)已成为一种创新实践。例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创办的“牛津期刊(Oxford Journals)”网站,从2004年开始提供OA期刊,现在有100多种完整或选择内容的OA期刊,占该网站所提供数字期刊的半数;完整内容的期刊包括《AoB植物》《DNA研究》《数据库》《核酸研究》等,选择内容的期刊包括《美国文学史》《生物统计》《健康教育研究》等。该网站称:“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使命是促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最广泛传播。”[4]OA的利与弊,在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以“开放获取”为关键词的论文约300篇(截至2012年11月),其中最早的论文发表于2005年。OA产生于数字化条件,是与期刊数字出版发行的低成本相适应的;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OA毫无疑问值得称道。但OA期刊毕竟包含生产成本,尤其是作者高度的脑力付出,期刊的内在价值越大,它所包含的生产成本也就越高。如何补偿这种成本也就成为一种时代的课题。
学术期刊编辑追求文化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期刊内在价值的追求,具体表现在对优质稿源的争夺。编辑和审稿专家选择优质稿件只是体现了他们的水平和眼光,还不能代替社会对稿件内在价值的评价。正如牛津大学出版社的OA期刊《AoB植物》网页上所说的:“本刊只依据论文的科学严谨决定取舍,并把已发表论文的更广泛的重要性留给科学界去评判。”[5]由此也决定了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内在价值评价的重要意义。学术期刊的内在价值可从显在价值和潜在价值、当前价值和长远价值等方面加以考虑,因而对其内在价值的评价是复杂而又棘手的事情。例如,某个作品发表后长期无人问津,得不到重视,只是后来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应用。孟德尔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和叔本华的专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就是这方面的例子。[6]再如,某些应用性很强的学术期刊,其内在价值并不体现在被学术论文引用上,而是体现在人们的生产或生活实践应用上。像这类情况,对作品内在价值的评价便是困难的。正因为学术期刊内在价值评价的困难,当前我国的几家以文献计量学为主要依据的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受到了学术期刊编辑不同程度的质疑。一方面是学术期刊评价的意义凸显,另一方面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二者推动着学术界、科技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乃至政府机构去探索更为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2008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有关专家提出,用20多个指标来综合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希望以此完善对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评价。这20多个指标分为学术含量、期刊被引、二次文献转载、Web即年下载四个大类,且被赋予一定的权重,其中影响因子有最大的权重。[7]目前,我国的许多期刊编辑部都把提高影响因子作为目标。西方的学术期刊出版者也如此。“牛津期刊”网站上有一句话:“《核酸研究》在2005年从订阅出版转为OA模式后,越做越强,在2011年赚到了它曾经所有的最高影响因子(8.026)。”影响因子与期刊是否关注热点问题、前沿问题,是否有关于这些问题的高质量论文有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内在价值。以期刊评价为导向开展编辑活动,体现了期刊编辑对文化价值的强烈追求。
二、创造性变革学术期刊经济价值实现方式
学术期刊不仅具有文化价值,且具有经济价值,两者不可分离。没有经济价值,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将不能存在,没有文化价值,就不会是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经济价值在不同的出版体制和运行机制下有不同的表现。但无论何种体制和机制,无论何种类型的学术期刊,其经济价值的实现无外乎由四方面的社会主体决定:一是学术期刊消费者,包括个人和团体,如图书馆、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二是广告客户,如商业广告客户、公益广告客户;三是作者,包括个体作者和集体作者;四是资助期刊出版的社会主体,如政府机构、学会、高校。在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编辑应适应社会的变化,努力探索期刊的运行机制,创造性地变革期刊经济价值实现方式。在目前互联网和数字出版状况下,学术期刊的经济价值需考虑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学术期刊编辑部与数据库出版者间的利益关系。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导致纸质期刊发行量的大幅度减少,学术期刊的市场需求大多转向网络数据库出版。因此,期刊编辑部与数据库出版者利益关系的调整与规范就成为数字化条件下学术期刊实现经济价值的一个特点。在我国,目前的学术期刊出版状况是期刊编辑部进行期刊内容的生产,然后依照格式化合同将内容的数字版交给大型期刊数据库,并从期刊数据库获得微薄的报酬,而主办单位和作者则承担了大部分出版费用。如何调整和规范期刊编辑部与数据库出版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成为需要探索和创新的问题。学术期刊编辑部可自建网站或组建专业性的网站进行数字出版经营。[8]但在国内有限的学术期刊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自建网站或专业数据库只能是与大型数据库竞争。通过网络出版,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国内市场,且扩展到国际市场。因为在网络的强大搜索技术下,自建网站和大型数据库是等同的。
其次是作者、学术期刊出版者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方便了网络上各种“自媒体”对期刊内容的传播。目前,以“博客”“论坛”“社区”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日益兴盛,加之人们强烈的对作品免费阅读的愿望,因此学术期刊的内容会出现多网站传播的局面。这种状况对学术期刊市场需求形成分流。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市场运行机制下,版权保护与出版者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例如,“牛津期刊”网规定已被牛津期刊非OA发表的稿件只能在指定的时间后才能传到机构库或学科库进行OA传播,这种指定的时间对于医学和科学期刊是12个月,对于其他领域的期刊是24个月。[9]网络版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德国针对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保护,于近年修订了有关立法,并将把最后修订的重点放在进一步限制私人副本和打击非法的点对点共享。但这些立法和修订案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人们担心这会影响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学术环境。[10]OA的出现意味着版权保护为公众使用网络学术文化设置的经济壁垒被推倒了,但OA的背后是作者和有关机构的经济支持。
三、合理注重学术期刊选题的多元化
数字化条件下,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是在数据库中集中呈现给公众的。新闻出版总署制订的《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也提出“建设学术期刊网络发布平台”,大力发展“精品学术期刊数据库”。 从出版物的形态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意味着出版物形态的转换,传统意义上的学术期刊转变为互联网出版物。从学术期刊在数据库集中出版传播的情况看,学术期刊之间的界限模糊了,[11]期刊名称只起到标签的作用,一篇论文发表在A刊或B刊上传播力是同等的,单篇论文成为出版传播的基本单元,对论文的汇编活动更多地转移到数据库出版者和读者上。这种变化对学术期刊编辑的选题策划产生了影响。与数字出版相适应的编辑选题策划表现为合理注重学术期刊选题的多元化。
首先是综合性期刊内部存在不同学科专业的多元化。以我国高校主办的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报为例,一般都覆盖了几个一级学科;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近5年的载文覆盖了教育学、文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5年的载文覆盖了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教育学等等。曾经有学者主张,我国的高校综合性学报应走专业化道路。但数字出版的发展改变了这种观点的现实基础,使综合性学报的存在有了现实的技术性支持。近年来,我国高校的综合性学报编辑部普遍开展了特色栏目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得多数学报呈现出自己的整体特色。其次是专业性期刊内部存在不同研究对象或问题的多元化。以Science Direct数据库(荷兰Elsevier出版社主办)收录的两种中国的专业期刊《作物学报》《自动化学报》为例,这两种期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都处于前列。《作物学报》由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办,在Science Direct数据库的网页中介绍它的选题范围为“作物育种、作物遗传学、作物耕作、作物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种质资源、谷物化学、谷物储藏和加工、生物技术和生物数学等”。[12]《自动化学报》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主办,在Science Direct数据库的网页中介绍其为:“选题范围是广泛的,包括但不限于自动控制、系统理论和工程、自动化工程和应用、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辅助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和智能控制、模型认知和图像处理、信息处理和服务、基于网络的自动化等。”[13]多元化的选题更强调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且与学术创新的不可预见性是相适应的。
但学术期刊编辑的多元化选题又不能天马行空,任意想象,必须是合理的。选题的合理性由三个因素决定。其一是合乎学术期刊的本质及其社会声誉。学术期刊的本质是学术研究性文化的载体,离开学术研究性的文化内容,任何期刊都不能称为学术期刊。正因学术期刊的巨大文化价值,在我国,众多的组织和机构把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评价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和业绩的重要标准。在美国,为通过学术期刊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绩效进行有效而又简便的评价,学者赫希于2005年发明了h指数。学术期刊编辑实际上承担了学术评价者的角色。为维护学术期刊的学术性、权威性,编辑选题、选稿就不能是随意、来者不拒的。其二是合期刊编辑部所能利用的作者、编辑与特约编辑群体的实际。那些脱离期刊编辑部力所能及的选题、选稿,只能导致似是而非、低质量的充数“论文”影响期刊的学术声誉。其三是合乎学术文化发展规律。学术文化总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向前推进的,因此,期刊编辑应从学科专业前沿的角度来对待选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学术文化发展总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因此,期刊编辑应认清和把握与本学科专业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学术文化是多层次的、相互联系的,因此,期刊编辑应对自己的期刊准确定位。
四、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编辑效率
数字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投稿方式。网上投稿降低了作者的投稿成本,也增加了一稿多投、一稿多发的概率;学术内容的网络传播为抄袭提供了便利。因此,开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就成为学术期刊出版的一种迫切要求,而稿件的数字化以及文献资源数字化为这种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实现的条件。2008年12月中国知网推出了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该系统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和网页为比对范围,可检测稿件的抄袭等。2010年6月万方数据推出了论文相似性检测服务,该系统以万方数据拥有的“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 “中国学术网页数据库”为比对范围,可检测提交论文的相似性。近期,维普资讯推出“维普—通达论文引用检测系统”,其比对范围包括“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网页以及该网站收录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论文,可检测提交论文的引用和抄袭情况。在国外,Cross Ref网站(由国际出版集团联合组织主办)推出Cross Check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比对范围为其数据库中的已发表文献,可以检测提交论文的相似度。[14]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为检查稿件的学术规范情况提供了技术手段,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学术期刊出版业,提高了期刊编辑部的审稿效率。人工检查一份有嫌疑的稿件大约需要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自动检测技术不仅提高准确度,且节省大量时间,使编辑有更多的时间去推敲稿件的学术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学术期刊传统的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相分离的工作模式已逐渐被编排校一体化的模式取代,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减少了不同工作人员之间相互衔接的时间消耗,其次提高了排版和校对的准确度。编排校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编辑缺乏排版技术,因为目前我国大多数期刊编辑部使用方正书版排版。2011年有人调查了370家科技期刊的排版情况,结果发现使用方正书版的占82.2%。[15]方正书版虽有排版标准、规范,能很好地处理图形、图像、表格、公式等在版面中的位置,能很好地发排输出供印刷制版和网络出版的电子文件等好处,但它的注解多、参数复杂,不花费一定的工夫很难掌握。有一些人提出可以用Word来排版。但Word虽然容易被编辑掌握,却存在着排版不规范、发排不方便等问题。尽管如此,数字化条件下编排校一体化仍可成为学术期刊编辑工作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周蔚华. 出版物的价值和效益评价辨析——兼评“两个效益”重大命题[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4):142-147.
[2] 陈江. 中国期刊史的发轫时期[J]. 出版史料,2001(1):114-121.
[3] 骆瑾,王昕,方立国. 湖北省高校科技期刊网络化现状分析与思考[J]. 编辑学报,2009,21(2):153-155.
[4] Oxford Journals.Oxford Open [EB/OL].[2012-12-04].http://www.oxfordjournals.org/ oxfordopen/
[5] AoB Plants.Scientific Rigour [EB/OL]. [2012-12-13].http://www.oxfordjournals.org/ our_journals/aobpla/about_html.
[6] 百度百科. 亚瑟·叔本华[M/OL].[2012-12-13].http://www.baike.baidu.com/view/8384.htm.
[7] 苏新宁. 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J]. 东岳论丛,2008,29(1):35-42.
[8] 吴巧红. 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模式探讨[J]. 编辑之友,2007(1):68-70.
[9] Oxford Journals.What is Open Access [EB/OL].[2012-12-13].http://www.oxfordjournals.org/ faq/oxford_open.html.
[10] 陈少华. 2008年欧洲数字出版发展概况和趋势[J]. 出版广角,2008(12):27-29.
[11] 朱剑. 高校学报的专业化转型与集约化、数字化发展[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5(5):5-27.
[12] [13] Acta Agronomica Sinica [EB/OL]. [2012-01-13].http://www.elsevier.com/journals/ acta- agronomica- sinica/
[14] 张浩,高国龙,钱俊龙. 国内外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平台的比较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4):514-521.
[15] 陈庄. 试论科技期刊数字化数据保存[J]. 出版发行研究,2011(9):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