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家璧编辑思想及其成功

2013-04-29王彦艳

编辑之友 2013年7期

摘要 著名编辑出版家赵家璧,以文艺编辑为其终生的事业。其坚持提高自身文学素养,为当时极负盛名的作家所信赖。其进步的编辑思想,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其编辑出版实践经验,在今天看来,亦不失先进性,是我国现代编辑出版业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 赵家璧 一角丛书 中国新文学大系

王彦艳,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一、坚持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是成为作家的知音、成为优秀文艺编辑的坚实基础

综观赵家璧的编辑之路,恰是他的文学之路。赵家璧对文学的喜爱,是天生的,也是投入的。还在乡间读小学的他,因惦记上了《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写邮政片给在上海的六叔以为他买回,又因译者序里说“说来说去还是原书最好”,就想“为什么不去买一本原书来翻着字典念呢?”4天后,他如愿以偿。赵家璧“喜爱看书”,这一嗜好,在上中学时即受到国文老师的瞩目。高一开始编辑校刊《晨曦》。也是由于爱看书,他注意到,当时社会上没有专门办给大学生看的刊物。见到良友图书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伍联德时,他提出了自己的这一想法。就因此想法,伍联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邀他半工半读,立刻加盟良友,创办《中国学生》。那是1928年的9月,赵家璧刚入大学校门。而良友是家“专营画报、画册和电影歌曲的别具一格的新型出版机构,华侨投资,实力雄厚,备有新式印刷机,颇具规模,经营作风也正派”。[1]

和缪斯的亲近,让赵家璧受到了诸诺恩的关爱。他顺利实现了“从童年时代就作为自己追求的理想——当一个文艺编辑”,把编辑当作了终生事业。从业之初,业务上的困难出现了,那就是他所认识的知名作家寥寥无几。他一手策划主编的5种“一角丛书”面临滞销。“回顾这一段时间,虽然不过两三天,在我漫长的编辑生涯中,可以说是关键性的。我开始认识到必须大胆地冲向社会。向具有影响的作家组稿。得不到作家的支持,编辑将束手无策,一事无成!”[2]而后来名家的加入,给“一角丛书”带来成功,更坚定了他的这一认识。“一角丛书”由发表罗隆基、胡愈之的作品起,4个月中,销了十余万册。一度遭书商、读者冷遇的前5种也被带动热销。赵家璧冲向社会向名家组稿,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的作品,经他手一篇篇编辑出版。那些作家里有张天翼、林徽因、茅盾、巴金、老舍、郁达夫、丁玲、施蛰存等。1932年,赵家璧大学毕业,专职在良友工作。他要编一套“良友文学丛书”,想到的第一个作者是鲁迅。由与鲁迅情谊深厚的郑伯奇代为引荐,赵家璧顺利见到了鲁迅。郑伯奇向鲁迅谈到赵家璧,重点也是谈到他爱好文学。第一次见面,赵家璧就得到了鲁迅约二三十万字的《新俄作家二十人集》。

朱苏进说过,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寻找的是知音,不是读者。文学编辑作为为小说家寻找知音的载体,你不先取得他的信任,行吗?而要取得作家的信任,首要的一定是要像赵家璧那样,不断坚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综合素养。

二、进步的编辑立场,关注作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动荡而复杂。外部有当局对进步文艺的扼杀、围剿,内部有谈“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却不谈社会现实的复古逆流。更有不入流的无德之人大编“欲海”“黑幕”等无聊读物,毒化社会。爱读书的赵家璧听从于内心,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众生活。他认识到不考虑时代和民众的呼声,做编辑是没有出路的。这一认识,决定了他日后的作者队伍大多是左翼作家和进步作家。这样的作家作品和编辑思路保证了一个编辑的成功。在鲁迅的影响下,即便出版一部版画集,赵家璧首先考虑的也是绝不为艺术而艺术,在那个年代里,各种艺术形式都是中国人民斗争的武器。赵家璧参与的由鲁迅选编的《苏联版画集》以其革命性和艺术性,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那个时代,有着许多积极争取自由的斗争,可是镇压却更为频繁。”[3]1933年,左翼作家丁玲刚刚被捕,“良友文学丛书”即高调出版了丁玲尚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亲》,并在广告中宣传为作者签名版。国民党特务机关为此使人砸碎了良友的门市玻璃,并屡次上门“郑重警告”,威胁公司解雇赵家璧。他们不为所动,继续出版进步书籍。良友遂成为当局关注的书店。编辑《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时,考虑到所约作家中有鲁迅、茅盾等知名左翼作家,担心当局的图书杂志审查会从中作梗,赵家璧代替店主只身勇闯审查会,同操纵每个书刊生杀大权的审查会主管项德言斡旋。最后,赵家璧等决定,在《大系》出版印刷费高、稿费高、编选费高、广告费高的情况下,为保证其顺利出版,答应项德言的高额勒索。项德言也算遵守诺言:鲁迅的名字不动,照顾《大系》的全部文稿,不得有意挑剔。

三、督促催逼名家,悉心呵护培养新作者

赵家璧带着时代的使命感,组约稿件,尤其对名人名家的作品,对能给读者带去高营养精神食粮的作品,除平时督促,更是到了催逼地步。鲁迅在1933年2月12日的日记里写过:“在辅大之讲演,记曾有学生记出,乞兄(台静农)嘱其抄一份给我,因此地有人逼我出版在北平之讲演,须草成一册与之也。”[4]本就显出紧张情状,还要“乞”,还要“草成”,可以想见一贯严峻的鲁迅被“逼”得有多么紧迫。这个“逼”鲁迅的人即是赵家璧。平时里,鲁迅的创作计划或刚有苗头,或外界刚有风传,赵家璧即会写信去求。良友出版的轰动一时的《苏联版画集》,就是鲁迅抱病在赵家璧的办公室一幅幅选出的。《苏联版画集》于1936年7月4日出版,离鲁迅最后的日子仅97天。

赵家璧在1936年策划、出版过一套10本的《中篇创作新集》,这是一套纯粹的“左联”青年作家创作丛书,赵家璧称之为“30年代的革命新苗”。这套书的出版非常快。艾芜的《春天》在1936年12月1日写就,良友在1937年1月15日印出。那套书的封面为一英国版画家的动物木刻,10种不同的走兽,跃然于封面,一派生机勃勃。

四、文化事业理想与文化产业实践并行,二者相辅相成

赵家璧把编辑工作当做一生的事业来做,其编辑理想反映了时代和群众的呼声,选编的文章能够紧扣时代脉搏,满足大时代激荡下万千读者的迫切要求。但事业的成就、理想的实现,都需要钱的支撑。赵家璧在中学编的校刊是面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同学的家长有开办企业的,他便上门去拉广告,以补办刊经费之不足。刊物印出后,他与同学们一起,再往外分销。大学时代参与《光华年刊》的编辑,他任印刷主任,精打细算印刷成本。“一角丛书”出版时,赵家璧在《申报》上做的宣传是:“中国出版界前所未有定期出版售价低廉之名贵丛书。”待他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出版,所用广告语是:“所选作家都是文坛上第一流人物!所选作品每册都有它永久的价值!装订印刷足以和欧美文坛书媲美!定价一律开我国出版界之新纪元!”这些广告语,朴素果断,有种泼辣的美感,透露出这个主编和大市场的热络。放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其吸引力、冲击力。

彪炳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选题是赵家璧在1933至1934年间策划创意的,创意来自他那时常去的内山书店。他在那里,阅览书,留意书店里的图书目录。一天,他看到了“日本文学大系”的名字,与一直萦绕在心的一个编辑构想合上了拍,那就是整理编选五四以来的文学创作。受其启发,他要高质量地结集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已有定评的文艺作品。当时文艺作品出版的情状是分散难觅、纸面平装,“我把它择优选编,统一规格,印成一套装帧美观、设计新颖的精装本”。这是一项编辑工作,更是一项文学史学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弥补业内这一市场空白的工作。据以往经验的积累,赵家璧知道,每一集的主编,都要请文坛顶级人物。这样才能编好《大系》,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收回巨额投资。经过一系列艰苦细致的工作,赵家璧约请来了这套书的作序者和编选者蔡元培、胡适、郑振铎、茅盾、鲁迅、郑伯奇、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洪深等。仅这份名单,便可想象得出这套书在市场上的蓄势之盛。

赵家璧用于《大系》的发行手法,在今天看来依然不失先进:(1)预计1935年年底出齐的书,于当年3月开始在各报刊连续刊登预售广告。(2)赵家璧从煌煌500多万字的《大系》中编选出40余页的样书免费赠送,其中影印了蔡元培的《总序要节》手迹,10位编选者的《编选感谢》手迹,并附他们的近照一幅。(3)请冰心、叶圣陶、林语堂等文艺界名流为《大系》写推荐语,用手迹制锌板。(4)差额定价。出每套20元精装本的同时,推出面向学生的预约价为7元的普及本。(5)出书后,及时整理汇编媒体评论,做成样本发送给受众。这套书的市场发行非常成功,读者的预约订购竟超过了其首印数。

参考文献:

[1] [2] 赵家璧. 编辑忆旧[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 [丹麦] 勃兰兑斯.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六分册[M]. 张道真,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4] 鲁迅. 鲁迅日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