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案例
2013-04-29张盛
张盛
一、案例呈现
2012年我接了一个新班,班上有个学生叫周某,第一周军训就不听管教,被教官罚站。烈日下的暴晒确实让他不好受,心理上也有一定压力,最后不经班主任同意私自回家。随后在上课期间,多名任课老师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搞小动作,影响别人学习,且对老师的管教不服气。
于是,我找机会和他谈话,希望他遵守班级、课堂的各项纪律,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他人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开始时很认真地口头答应了。可是过了一天,他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真是“承认错误,坚决不改”。此时我感到盲目、灰心,想要放弃不管,但又觉得身为班主任,他是我的学生,我就要对他负责任,不能因一点困难就退缩,必须面对现实。他无进步,或许是他并没有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没有真正要做个他人喜欢的人的念头。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再次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的父母分居,家庭因素给他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他心里其实很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只是上初中时老师经常批评他,家长又十分溺爱,不善于正确引导他,于是他产生叛逆心理。
找到了原因,我首先与他的父母进行交流,指导家长家庭教育的做法并得到父母的支持。平日里我还经常与他沟通、交流,总是鼓励他。后来,他在纪律上、学习上,都有了进步。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更是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使他处处感到我在关心他。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明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为了更好地提高他的学习意识,我特意安排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学生跟他坐,并发动全班学生帮助他,目的是发挥学生的力量。这样使整个班级都凝聚起来,增强了同学相处的和谐性。我还安排他当舍长,增强他对集体的认识,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员,要为班级服务,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身价值。这样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劳动也更积极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此,我会心地笑了。我笑着对他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了鼓励他,我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我的一点心意。
二、案例分析
(一)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班主任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位学生我敞开心扉亲近他,以关爱之心拨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于理”,用师爱温暖心中的坚冰。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同学互助是班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班主任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班主任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我先让他与其他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李某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是自制力差,对自己的错误、缺点认识不足,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到班主任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
(四)家长配合,多元影响。
在发现问题的时候,我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根本状况,从而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问题。与家长沟通,会增强家长对孩子的正确认识,纠正家庭教育的不当之处,在校对学生的教育也很放得开,使学生尽快地转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发出这样的教育感言:“教育孩子是教师生命中最主要的东西。”的确,没有热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心智还不成熟,不小心犯错,故意捣蛋,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们需要的不是大声呵斥,不是严厉苛责,而是来自班主任、亲人,甚至来自全社会的关爱。真爱无痕,广博的、不求回报的师爱能成就学生美丽和人生的梦想。
在更新教育观念的今天,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当学生享受师爱雨露的滋润,在师爱的阳光下茁壮成长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的学生享受真正的教育、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