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功能探析
2013-04-29徐佳田丹
徐佳 田丹
摘 要: 在课堂教学中,言语行为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非言语行为作为行为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辅助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教师对课堂管理、调控的作用越来越被众多的教师认可。本文试从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师、学生两个视角出发,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非言语行为的应用情况、行为方式,剖析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的双向作用,开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关键词: 非言语行为 课堂教学 功能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依据信息交流得以实现的,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形式有两种: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言语行为是师生教学活动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人们对其非常熟悉。非言语行为主要包括面部表情、目光注视、手势、动作姿态、人际距离、个人修饰、辅助语言等。在课堂教学过程,它或者伴随师生言语行为,或者代替言语行为,进行信息交流和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言语教学,更系统更准确地完成课堂教学信息的传递。同时,从教师课堂管理的角度来看,非言语行为可以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课堂违纪等现象,并且通过学生非言语行为的信息反馈,适时、适度地调整教学课堂信息传递的节奏、方式,信息量大小等。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①这是马卡连柯基于他长期积累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堂上教师非言语行为重要性的充分肯定。
一、教学活动中的主要非言语行为
人们的交际活动主要通过两条渠道达成:言语交际行为和非言语交际行为。关于非言语行为的定义很多,我认为比较可取的是萨莫瓦(Samovar)的定义。萨莫瓦认为,非言语交际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交际环境中,那些语言以外的,在交际双方(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看来含有信息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用人为的方式生成,又可以产生于交际发生的具体环境中(Samovar,1981)。伯德惠斯特尔(Bird-whistell,1970)认为:“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中的30%左右。”而罗斯(Ross,1974)则宣称,根据实验结果,言语交际传达的信息只占整个交际活动的35%,其他皆为非言语交际行为表达的。所有这些数字皆表明必须重视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非言语行为往往是情感或情绪的表露。当人们的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表达的意义相反时,多数人更倾向于相信非言语行为传递的信息。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行为影响人们的交际,但是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非言语行为主要表现有:目光、静默与表情、声音与音调、空间距离等。
1.目光。
目光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其表意功能极为丰富。有调查表明,中国人的面部表情占非言语行为的48.8%,而其中眼与眉的行为占了16%。在传递细微的情感方面,目光有着其他言语行为无法起到的作用。上课之初,用目光扫视全班,示意自己已经做好准备,同时要求全体学生配合。讲课过程中,用目光来回扫视全体学生,而不是单一地只注视几名学生,以示对全体学生的重视和一视同仁。
2.静默与表情。
静默是利用言语交际的时间控制来传递信息的一种手段。它在口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停顿。在课堂教授过程中,对于偶尔出现的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等不专心听讲的现象,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突然停止正在讲授的内容,这样做会令大部分学生吃惊。他们会探究老师停下来的原因,最后大多数学生的目光都会集中到私下交谈的学生身上,让他们感到尴尬,不得不停止讲话,重新跟上老师的思路。教师的面部表情对课堂气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过于严肃,课堂气氛则沉闷,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如果教师微笑着讲授和提问,会让学生觉得亲切随和,容易接近,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则会很快掌握教学内容。
3.副语言——声音与语调。
声音与语调属于副语言的范畴,它是指伴随言语的一切声学现象。教师语言中主要体现的副语言特色包括:音高、音强和音色。教师可以通过音高的变化向学生传递出特定的信息。如在正常知识讲授的过程中,通过故意提高音高以强调某一知识点等。音强是形成语音重音和逻辑重音的重要因素。其中,表示声音长短的音长,在表达感情时也起着辅助作用。音色在语言中决定音的特质。批评学生时,如果用柔和的语调,会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4.空间距离。
教育社会心理学研究人员经过长期课堂观察发现,教师如果习惯站在讲台前面而不是后边,学生会感到他们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若是教师习惯走到学生中间讲课,则学生会觉得他们受到教师的喜爱,从而会更多地注视教师,更多地记笔记,更踊跃地发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对他们的交流有重要的影响,教师越靠近学生,学生就越感到自己正处于课堂活动中,并且他们的课堂行为会越接近教师期望的标准。
二、教学中非言语行为的作用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辅助传递教学信息,管理课堂。同时,学生在无意识状态下也会通过非言语行为反馈课堂学习情况。教师通过对非言语行为的了解与掌握,既可以提高教学信息传递的质量,又可以及时获取来自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瞬间反馈。
1.通过非言语行为,辅助课堂教学。
教师通过非言语行为,运用声调、音高、音重的调整突出教材中的重点部分,增强有强调言语的语义重声言语表达的功能。例如,当教师在一般叙述教材时,教态自然而大方,平静而安详;当讲到重点时,语气加重,音量提高,或者离开讲台,向前一步,或者反复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板书内容,或者慷慨激昂,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又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如果能伴以适当的非言语行为,以姿势辅助说话,以眼神传递真情,就能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气氛中,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产生丰富的想象,使课文中的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使学生迅速理解教师的授课内容,心情愉快地牢记知识。比如,在讲到《诗经·蒹葭》一章节时,可以用眼神及肢体做出遥望远方,心欲去,而身不能的状态,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里更充分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也更容易记住诗句。
教师可用非言语行为补充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不能表达的未尽之意,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当人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无法表情达意时,却可以用非言语行为表达出来。这在教师讲授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鉴赏、自然风光欣赏时,表现得最为明显。教师讲解这些内容,如果光靠自己的口头言语和书面语言是有限的,不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领会的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这时恰当地使用非言语行为就会产生一种奇妙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渐渐地进入意境,细细体味,达到心领神会。
2.利用非言语行为,及时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反馈是课堂教学活动调节的重要机制,是决定教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教师要顺利组织教学活动,单凭信息输出是不够的,还必须从受控对象身上获取种种反馈信息,对教学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教师才能关注到教学正在进行的状态和效果,以便调节随后发生的活动。从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传递途径来看,一般分为言语反馈和非言语反馈两种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非言语反馈与言语反馈相比较,更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它不允许学生随时以口头语干扰教师讲课,如“老师,你讲得太快了”,“你讲得太浅了”。要是听课的学生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用口头言语向教师表示自己的听课反应,课堂上的混乱状况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有声言语的反馈功能就受到了抑制,而书面语言反馈速度又慢。于是,非言语行为就成了学生内心状况和意向的主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表露形式。因此,正在上课的教师要想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最适当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通过观察学生的眼神及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与教师的接近度,可以获得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状态的信息反馈。
观察学生的眼神可以获得对教学效果的有益反馈。学生上课时的眼神是反映其心理状况的“寒暑表”,学生内心的衷情、隐秘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他们复杂多变的眼神中流露出来,他们目光的一顾一盼都能传递相当丰富的信息内容。可以说,观察眼神是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非言语反馈手段。尽管学生眼神流露的信息内容丰富,表面上神妙莫测,但实际上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眼神表示的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反应有三个基本标志:凝视时间的长短,凝视的强度,凝视时间的选择。教育家赞科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学生对旧知识是否牢记,对新知识能否接受,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应。全都“写”在学生脸上,尤其集中在眼神里。如果教师经过专门训练或者长期实践而具备了一双洞察入徽的慧眼,便可根据学生眼神的变化反馈自己知识传授的正误深浅、难易快慢、详略疏密,从而迅速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误者正之,深者浅之,化难为易,快慢适中,详略得当,疏密有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让自己的目光和学生的目光保持畅快的“对话”,将全体学生的活动“尽收眼底”,把握他们的反馈信息,而且还要用自己的目光对学生施加影响,以保证课堂教学有效进行。
学生的面部表情、动作姿态、手势、与教师的接近度等其他言语行为也能传输重要的教学反馈信息。学生听课时,如果有蹬地板、轻拍桌子、挠头、皱眉、怨声怨气等现象,教师应反思自己在知识传授的数量上是否太大,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记笔记时如果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表情,将笔拿起又搁下,此时,教师应检查讲课速度是否太快;学生如果听讲时心不在焉,东张西望,坐立不安,教师要考虑自己讲的内容是否枯燥无味,或者学生是否有身体不适等其他原因。
3.运用非言语行为,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非言语信息交流的优势之一,就是在信息交流时,师生双方的非言语行为大多不需要经过任何中介环节,就可表现肯定或否定、接纳或排斥等为对方熟知的信号,它较之有声言语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洁明了。例如,在奖惩方面,教师的微笑、点头、赞许的目光、亲切地拍拍肩膀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有表扬、激励的作用。而且,课堂是不适宜用口头表扬的场合,教师利用非言语行为的方式表扬学生,效果会更好。相反,通常采用非言语行为的手段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课堂违纪行为,效果也非常好。例如:讲小话、玩手机、偷看小说杂志等不集中注意力听讲的现象在课堂中频有出现,对于学生的这些轻微的课堂违纪行为,有经验的教师一般不立即公开指责,进行干预,而是采用放慢讲课速度,提高或者降低音量,配合以目光暗示来吸引这些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效果不明显,教师可以暂时停止讲课,用严厉的目光扫视学生。根据注意的规律,如果与刺激物正常运动变化相反,刺激物作用突然停止,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对于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学生来说,尽管没有注意教师讲了些什么,但是当教师一直持续着的讲课的声音刺激突然消失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抬头观望何故,此时正好遇上教师严厉责备的目光,四目相对,虽然彼此不言,但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
综上所述,非言语行为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是教学过程顺利进行、教学质量优良实现的重要保障。在课堂教学过程,它或者伴随师生言语行为,或者代替言语行为,进行信息交流和组织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非言语行为的应用技巧,不仅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师对课堂的管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而且能够传递给学生更加系统的、准确的、形象的教学信息。教师运用非言语行为进行课堂教学,是一种课堂管理艺术,也是一种难度较大的课堂管理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绝不亚于教师对科学知识学习的需要,它是教师达到教书育人最高境界的必备技能。
注释:
①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442.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李海涛.教师语言行为研究程[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勃西,李月婷.浅论教育语言[J].中华文化论坛,2009(S1).
[5]刘天堂.教师职业语言技能探析[J].衡水师专学报,2001(4).